语文是先学好阅读题还是学好写作(打好高中语文基础36)
每一道题,都是壹得老师亲自甄选。
细读原文铺垫根基: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 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 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B.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C.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D.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陛下:对太子的尊称。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如《荆轲刺秦王》说:“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
B.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秦始皇时期开始作为官方辞令使用。《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C.海内:国境之内,也就是指九州全境。古代传说,头上是天,脚下是地,天是半圆形罩在四方形的大地上, 大地的四周是四海。
D.粟:谷子,去壳后叫小米,是古代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此处泛指粮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纤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
B.在论说的层次上,作者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接着再以前代四位秦君“不却众庶”“无敌天下”去打动秦王。
C.文章多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
D.文章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2)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缪公(liào) 蹇叔(jiǎn) 西戎(rónɡ) 殷盛(yīn)
B.膏腴(yú) 范雎(suí) 灵鼍(tuó) 如晤(wù)
C.叩缶(fǒu) 黔首(qián) 赍粮(jī) 恸哭(tònɡ)
D.商鞅(yānɡ) 连横(hénɡ) 搏髀(bì) 双栖(xī)
6.关于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B.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送给
B.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举:攻克
C.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择:选择,选取
D.却宾客以业诸侯 业:使成就霸业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
②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
③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推辞,拒绝
④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赏赐
⑤使之肖我 肖:像
⑥吾亦望其言是 望:期望,希望
⑦当尽吾意为幸 幸:幸事
⑧更恐不胜悲 更:更加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④⑧ D.③⑥⑦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太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______,______。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___________。
10.《谏逐客书》: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在横线处填写出相关课文原句。
(1)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直接表明自己对待逐客一事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原因是逐客不但会使“______”,而且会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
(2)《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______,______。”
(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如果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却客疏士,那么最终结果会是“______,______”。
(4)《谏逐客书》中李斯写地广人多兵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5)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秦国“弃黔首”“却宾客”就好比“______”,是资助了敌人而削弱了自己。
(6)李斯在《谏逐客书》的末尾作结时指出秦人“______,______”的危害,具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参考答案:
1.D
2.A
3.B
4.(1)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
(2)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
5.C
6.D
7.C.“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意思是“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择”同“释”,舍弃。
8.C.②解释有误。“说”通“悦”,喜欢。④解释有误。赍:送给,付与。⑧解释有误。更:又。
9.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10.窃以为过矣 国无富利之实 民以殷盛 国以富强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 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 国大者人众 兵强则士勇 藉寇兵而赍盗粮 (今)逐客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