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勤学的小故事(一字之师之文学小故事)

历史上有不少“一字之师”的文学小故事,一字之变,而能收画龙点睛点石成金之奇效,立意为之一新,境界为之全出。阅读者为之惊奇,连称绝妙;为文者击节赞叹,有醍醐灌顶之感。

历史上这样的文苑趣事不少。

《严先生祠堂记》初稿,并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最后一句其实是这样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用的是“德”,而不是“风”。

古今勤学的小故事(一字之师之文学小故事)(1)

范仲淹将它拿给旰江(今江西南城县)人李泰伯看。李泰伯读罢赞叹不已,不由得又读了几遍,只见他眼睛盯着一个地方作沉思状,半晌之后微微点头似有所得。他对范仲淹说道:“先生的这篇文章一旦公之于众,必将引起轰动,成就先生的大名。不过依个人愚见,有一个字如果改动一下,效果可能会更好。”范仲淹毫不犹豫颇感兴趣地问道:“是哪个字?”李泰伯从容答道:“云山江水这一句,文字深意义大境界远气势足,不过用来修饰“德”字,好像显得有点局促了,是否可以考虑改为“风”字,不知先生意下如何?”范仲淹听罢深表赞同,欣然接受,乃提笔改之,并连连表示感谢。

从此以后,“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便成为形容人高风亮节美好道德情操的经典名句。

古今勤学的小故事(一字之师之文学小故事)(2)

苏州天平山范仲淹纪念馆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毛主席的一字之师。

1952年元旦,在东北一所大学执教的罗元贞教授有感于新中国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写信向毛主席贺年。同时,在信中提出有关毛主席诗词的一个修改看法。建议将《七律•长征》中的第五句“金沙浪拍云崖暖”改为“金沙水拍云崖暖”,因为这一首诗“五岭逶迤腾细浪”中已经有一个“浪”字了。在同一首诗中,接连出现两个相同的字,一向为诗家所忌。

毛主席虚怀若谷,欣然采纳。这首诗正式发表时,“浪拍”已改为“水拍”。

1958年12月,毛主席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中,对该诗所作的评注里特意写道:“'浪拍'改'水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之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

古今勤学的小故事(一字之师之文学小故事)(3)

东坡先生有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这句话只是对个人而言,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来讲的。我想我们不妨班门弄斧狗尾续貂,再加一句:亦必有用人之智慧容人之肚量,亦必有博采众长从谏如流之胸襟气度。如此,则张良萧何韩信可为汉高祖可用,成就大汉王朝之帝业。如此,则魏征可为唐太宗所用,否则,或无“贞观之治”之盛世。

毛主席以不相识之大学老师为“一字之师”,不仅仅是诗词作品修改完善问题,更以小见大管中窥豹,乃是他老人家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之一贯作风的体现。

古今勤学的小故事(一字之师之文学小故事)(4)

接下来的一个小故事与北宋奇人张咏有关。说到此人,大家可能不甚了了,没什么印象。不过,既称奇人,则必有不同凡响之处。

张咏(公元946年~公元1015年),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城(今山东省荷泽市鄄城县)人。公元980年与寇准为同科进士。北宋太宗、真宗两朝名臣,真宗时官至礼部尚书,诗文俱佳,尤以治蜀著称。

在任益州(今成都)知州期间,干了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件大事:中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交子”,第一次官方应用及发行,就是由他主导的。

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成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就出自他口。今人如鱼吞水日用而不知,亦如人呼气须臾不可离而浑然不觉也。

古今勤学的小故事(一字之师之文学小故事)(5)

滴水穿石 桃花朵朵开

有一次,张咏请一位名叫肖楚才的朋友吃饭。他看到张咏的桌案上有一首诗像是刚刚写完,其中两句是:“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他略作沉吟,便提笔将其中的“恨”字改为“幸”字。

张咏问其故,他回答道:“你现在身居高位,奸人蠢蠢欲动,今天下大统,太平无事,你应该感到万幸才对,怎么会恨呢?这有悖常理,会给你带来危险啊!”

张咏以为然,遂改之。即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独幸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

唐代也有“一字之师”的故事。唐代诗人齐己有一首著名的咏梅诗。

《早梅》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古今勤学的小故事(一字之师之文学小故事)(6)

其实,这首诗最初不是这个样子的。据《唐才子传》记载,诗写成后,齐己曾以这首诗(初稿)请教于郑谷。郑谷读后,提出修改意见:“'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更早于众梅而先发,更可谓“早”中之“早”也。“数枝”改为“一枝”,一字之变,而意蕴更深厚形象更丰满刻画更传神,实画龙点睛之举也,堪称绝妙。

齐己深为佩服,遂改之,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一枝”版。

王安石也有一首写梅的诗。

《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古今勤学的小故事(一字之师之文学小故事)(7)

王安石在诗中写的是梅,并非“早梅”,因而不必特意突出梅花开放之“早”,所以用“数枝”并无不妥。

一篇或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成功问世,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需要深厚的人生积淀,需要激情,需要灵感。所谓的厚积薄发,所谓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然而,好的诗词文章完之后也还需要修改需要润色,以使其更趋完美,犹玉之雕琢也。

“一字之师”对不朽作品的流传是有着很大贡献的,这种现象也是我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精神的体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