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简介20字左右(解析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
提到唐诗,必然绕不开两个人,一个是李白;一个是杜甫。杜甫被誉为”诗圣“,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什么在写作上能有这么大的成就呢?我想其中也必然是与他的家庭影响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杜甫的爷爷杜审言,那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啊。甚至杜甫都自豪地说“吾祖诗冠古”,意思就是我祖父写的诗那在初唐是排名第一啊。写诗写到这个程度,难免就会恃才自傲。
杜审言的狂妄也是出了名的。比如他就曾说:我写文章,屈原、宋玉都得给我磨墨;要是我玩书法,那王羲之也得跪下来拜我为师。关于杜审言的事迹,详见第十篇:解析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和第十一篇:解析杜审言的《渡湘江》。
如此狂傲自大,口无择言,自然就容易得罪人,被人揪住小辫子不放。因此,在圣历元年(698年),杜审言被贬到吉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西吉安,做了个管户籍的司户参军。马上就要离开洛阳这个圈子了,自然是要去跟老朋友一一道别。
宋之问因此写了下面这首送别诗赠予杜审言:
(1)人事:指人际往来,人情交往。
(2)嗟(jiē):感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关于五言律诗,详见第二篇:解析王绩的《野望》。
整首诗翻译过来,就是:
我如今卧病在家,少有人际往来,悲叹你又被贬职要去到万里之外。
我不能到河桥饯别相送,唯有那江边垂柳依依含情。
丢了官职,只因你才过孙楚;汨罗江把船系凭吊屈原。
可惜你犹如那龙泉宝剑,无人识被遗弃在江西丰城。
首联”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是非常直白的抒发感情。因为生病,人际交往少了,难免感到孤独寂寞,没曾想朋友此时又被贬官要离开京城,到万里之外去,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常来常往。
多种情感凝聚在一个”嗟“字。我们仿佛听到诗人的一声长叹,既悲叹友人被贬,又为以后难相见觉得惘然,还感慨宦海沉浮,世事无常。
第二联”河桥不想送,江树远含情“是承接上句。卧病在床,不能亲自到饯桥边相送,更增加一份遗憾。然后又用拟人的手法,把江边的垂柳写活了。故人远去,垂柳随风轻摆,仿佛还在恋恋不舍中。我对你的惜别之情就托江树表达吧。
第三联”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这里用了两个典故。
孙楚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才华横溢,而且也和杜审言一样,恃才傲物,对自己看不上的人基本就没好脸色,嘴巴还很厉害,能说会道。别人都被他打击的不行,自然也不会给他一个好评价。
那时做官靠权贵名人推荐,人际关系很差的孙楚直到40多岁才出山。他被派到骠骑将军石苞手下当参谋时,觉得石苞这个人品行不好,因此看不起石苞这个上司。
在上班的第一天,他就对石苞说:“天子命我参卿军事。” 在古代,上级对下级才用”卿“,比如皇帝总对臣子说:”爱卿“。孙楚这里用”卿“来指代石苞,那绝对是以下犯上,对上司的极大侮辱啊。
石苞因此很生气,立马写了一份报告给晋武帝司马炎,状告孙楚以下犯上,毁谤时政。作为被告的孙楚口才了得,这个官司辩了好几年,最后孙楚也没受到很重的处罚,但因此坐了十几年的冷板凳。
后来他到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做了太守,也就是那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
屈原就不必多说了,中国人都知道他才华卓越,忧国忧民,后遭谗言,被驱逐流放到湖南那一带,在汨罗江跳河身亡。
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因在朝廷中被排挤,被贬到长沙做长沙王的老师。他在途径湘水时,感怀身世,写了一篇文章,名为《吊屈原赋》。
杜审言从洛阳去吉州,需要经过冯翊、湘江。因此宋之问在这里用这孙楚和屈原的典故,是说明杜审言的行程,也暗指友人如孙楚、屈原一样才高八斗,也和他们一样仕途坎坷,同时回应首联,感概世道不公,表达自己的同情和惋惜之情。
最后一联”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又是借用了一个典故。
《晋书。张华传》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传说吴国灭掉晋国,兴起之际,天空斗、牛两星宿间常现紫气。江西人雷焕说:这是宝剑的剑气冲上云霄啊,地点就在江西丰城。尚书张华就任命雷焕到丰城任县官。雷到任后,在丰城监狱的地下,挖出两把宝剑:一把叫龙泉,另一把叫太阿。这两把宝剑一出土,紫气就消失了。
因此,这里诗人借用龙泉剑遗落丰城,比喻友人被贬官到江西,而且用龙泉剑最后得以重见天日,来宽慰他”酒香不怕巷子深",以后还会被重用的。
整首诗仅用40个字,就把丰富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典故运用的恰如其分。
在第二十篇:解析宋之问的《灵隐寺》里,我们知道宋之问这个人的人品和才华背道而驰。他善于投机取巧,用文才去攀龙附凤谋求富贵,因此写了不少拍权贵马屁的应制诗。所谓应制诗,就是奉皇帝之命写的诗歌。内容大多是歌功颂德,用词精雕细琢,比较华丽。
但这首《送别杜审言》语言质朴自然、情真意切,充分展示了宋之问写作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形式,不是浪得虚名。就如同好的演员,能把各种角色都演的活灵活现。
关于宋之问的才华,史料上有两件事可以佐证。
话说有一次,武则天率领百官去洛阳龙门旅游。风景很好,武则天玩得很开心,就组织了一场赛诗会,并拿出一件锦袍对百官说:你们谁写得好,这件锦袍就赏给谁。
大伙听了,正是展示才华的好机会啊,各个都摩拳擦掌绞尽脑汁写起诗来。
有个叫东方虬的,写了一首《咏春雪》,武则天觉得写得不错,就把锦袍赏给了他。
这时,宋之问递上一首《龙门应制》,武则天一看,觉得这首诗比东方虬写的那首更好,那马屁拍得让她心里舒坦极了,就命令东方虬脱下锦袍,又把它赏给了宋之问。这就是著名的文坛佳话“龙门夺锦”。
到了唐中宗时期,被册封为昭容的上官婉儿喜欢举办赛诗会。她自己本身就是写诗写得很好的一个人,赏诗的眼光那自然就更高了。
有一次,上官婉儿在赛诗会上做裁判,经过激烈的角逐,最后只有两名种子选手的诗留了下来。一首是沈佺期写的,另一首是宋之问写的。
两首诗都不相上下,上官婉儿仔细思量又琢磨,最后还是觉得宋之问的诗写的更大气,意境更开阔悠长。因此判宋之问胜出。
尽管宋之问人品不咋的,但他确实很有文才。
初唐时期五言诗还没定型,在对仗、音律等方面都不太讲究。而宋之问的诗就很注重音律和谐,对仗工整,因而促进了格律诗的规范定型。
他和前面说到的沈佺期被世人合称为“沈宋”。这也充分肯定了他们在推动近体诗发展上所做的重要贡献。
关于宋之问"卖友求荣“、”杀甥夺诗“的故事,华姐姐将在后面的文章中详细讲到。敬请期待。
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看法,记得给我留言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