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中釜底抽薪的故事简介(三十六计之金蝉脱壳的妙用)
三十六计源于南北朝时期,成书于明清时期,它是对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的一个总结,三十六计分为六套,分别是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一套中包含六种计策,一共是六六三十六中计策,前三种是在自身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就是处于锦上添花的使用的计策,后三种是自身劣势的时候使用,即适用于反败为胜后来有人将这三十六种计策编辑成诗,方便于大家的传颂和记忆“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三十六计中釜底抽薪的故事简介?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十六计中釜底抽薪的故事简介
三十六计源于南北朝时期,成书于明清时期,它是对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的一个总结,三十六计分为六套,分别是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一套中包含六种计策,一共是六六三十六中计策,前三种是在自身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就是处于锦上添花的使用的计策,后三种是自身劣势的时候使用,即适用于反败为胜。后来有人将这三十六种计策编辑成诗,方便于大家的传颂和记忆。“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那么今天给大家讲解的就是“金”——金蝉脱壳。三十六计中是这样记载的: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就是说保持己方的阵型,进一步完善要进攻的态势,使友方不怀疑,敌方也不敢轻易的进攻,在敌方迷惑不解的时候,迅速地转移或者隐蔽主力。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将金蝉脱壳这个计策运用的非常好,关公败走麦城之后,刘备为了给关、张报仇,率领蜀国的精锐部队对东吴发动大规模战争之后,被陆逊火烧连营,精锐部队尽失,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虽然有这样一种说法: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卧龙凤雏都有绝世的智慧,然而刘备被火烧连营之后,蜀国已经失去了和曹魏抗衡的能力,蜀国衰败的局势已经无法避免了。诸葛亮做事喜欢事必躬亲,每件事情都愿意亲力亲为。他最后积劳成疾,病死在了五丈原。临死之前,他叫来了姜维和杨仪,授予计策给了他们,诸葛孔明仙逝之后,姜维杨仪秘不发丧,杨仪率领一骑人马埋伏在五丈原附近,姜维随军撤退,这时候,司马懿得到了蜀军退兵的消息,率领大军前来一探究竟,他怀疑诸葛亮已经死了,就当这时,一声炮响,杨仪的部队出来了,并且在军中推出一人,军中立起一把大旗。旗上写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九个大字,司马懿再定睛一看,诸葛亮正端坐在军中,司马懿大吃一惊:原来诸葛亮没死!司马懿怀疑这是诸葛亮诱敌深入的计策,于是赶紧引军撤退,之后杨仪带领剩余的部队成功退回汉中与姜维会合。几日之后,司马懿探听到原来诸葛亮那时已死,那日所见是用木头做的诸葛亮的雕像,又中了诸葛亮的计策,然而悔之晚矣!
司马懿
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偏安于一隅,当时有很多将领希望北伐中原,一雪前耻,当时有很多著名的将领,“岳飞,韩世忠,张浚,刘光世”被称为中兴四将,毕再遇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将领,文武兼备,据传毕再遇力大无穷,正面能够开两石七斗的弓,石是计量单位,一石就是120斤,两石七斗就是324斤。他不仅力大无穷,而且很有智慧。有一次,他与金兵作战,金兵人数众多,敌我差距悬殊,而毕再遇不能够直接的逃走,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晚上的时候命令士兵敲鼓,金军统帅派兵去看,没发现什么,就全军戒备。一连几日,都是如此,金军将领发现可能是宋军为了干扰他们休息,所以击鼓,之后就不去管他们了。过了几日,金军发起总攻,然而待杀到宋军军营的时候发现军营中空无一人,宋军都逃跑了。那他们是如何逃走的呢?原来毕再遇命令士兵将羊的后腿捆在了树上,每只羊的前面放了一个鼓,羊后腿被困住了,很惊恐,就拼命地用前腿拍打,就形成了鼓声,宋军趁着鼓声迅速撤退了。历史上称为“毕再遇悬羊击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