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李白说的床是什么意思(李白床前明月光)
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大家都耳熟能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的九月十五日, 26岁的李白正旅居扬州。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李白抬头仰望苍穹,一轮皓月高悬天空,似霜的月光洒满“床”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就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诗篇《静夜思》。
这里的“床”字,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把它理解为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床”,那么是不是这样呢?
为了清楚“床”的具体准确的含义,我们还得从古人的坐具、坐姿等有关知识说起。
古人通常席地而坐,所以登堂先要脱鞋子。古人“席地而坐”,但并不是坐在地上,而是把“席”放在地上,然后坐在席上。席的大小长短也不完全一样,长的可坐几个人,短的只坐一二个人。讲究的还在地上先铺上“筵”,“ 席”铺在“筵”上,筵比席通常要长一些,所以“席”同“筵”是同义词 ,后来“筵席”就作为“酒席”“酒宴”的代称了。
《世说新语·德行》上讲述了一个“管宁割席”的故事。管宁、华歆原来是好朋友,经常“同席读书”。后来管宁认为华歆自私贪婪,无心读书,追求权位,他不是自己的好朋友,所以管宁便与他“割席分坐“,把席子割开,分坐在两张席子上表示与之绝交。
古人的坐具除了“席”之外,还有“床”。床是很早就有的,是坐卧两用的。作坐卧两用可躺着睡觉,也可用着坐具。供坐卧用的“床”一直传到近代。《世说新语·容止》上讲到这样一个《床头捉刀人》故事。文中讲到曹操叫手下崔季圭代替自己坐在“床”上,自己却拿着刀站在“床”头。这个“床”就是古人坐卧两用的用具,是狭长而比较矮的。它并不是我们现在放在卧室里专供睡觉用的“床”。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李白因思乡而难以入睡,所以时而“坐”在“床”(古代的一种坐具,跟现在我们的凳子作用一样)上呆望浩瀚的夜空,时而低头在房内徘徊,看到银光泻地,就写下了这首诗歌《静夜思》。
古人在“席”前或“床”前还常放着长方形的“几”,上食时就用“案”,案只是木盘加上很矮的四个脚。《后汉书·梁鸿传》上讲到“举案齐眉”的故事:后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高高的。这个成语故事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这里“端饭的盘子”也就是“案”了。
古人的“坐”,样子跟我们现在说的“坐”也是不同的。今天我们说的“坐”是把臀部放在椅子、凳子或其他物体上,支持身体的重量。而古人是两膝跪在“席”上,屁股坐在脚后跟上。古人坐着要起身时,先把腰挺直,屁股也就不靠在脚后跟上了,这就叫“长跪”。
初中课文《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文中有“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一句。意思是秦王神色沮丧,挺直身躯而跪着道歉。此处“长跪”是秦王因情势紧张而把身躯挺起,屁股也就不靠在脚后跟上了。
古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跟我们现在是不同的。反映这种生活的语词,也就跟现代语词不同;词的意义、词所指的事物也不同,所以我们也要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