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兰州兽研所布病规模(兰州兽研所布病感染原因未明)

规范已经出台,但现实操作还远远没有规范。业内人士透露,国内生产的实验动物质量控制主要由各生产企业自我把关,目前还没有强制的统一标准。

文 | 舍 文


学生为隐性感染,可能影响就业

兰州兽研所学生感染布病事件又有新情况。

今天(12月10日),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公布消息,2019年12月7日17时,黑龙江省疾控中心通过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监测到省农垦总医院诊断6例布病,均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兽医学院(哈兽研)学生。截至12月10日17时,此次疫情相关报告布鲁氏菌抗体阳性者13人,其中布病确诊病例1例、疑似2例、隐性感染10例。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前去就诊的49名学生均来自于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其中37人今年8月份在兰州兽研所实验室有短期动物接触研究工作,在哈学习期间无动物接触史,最终确诊13例感染者。另12名8月份未到兰州兽研所工作过的学生均未感染。专家评估认定此次疫情为输入性疫情。

谈兰州兽研所布病规模(兰州兽研所布病感染原因未明)(1)

事件最早的消息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官方网站的公告。公告描述,11月28-2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口蹄疫防控技术团队先后报告有4名学生布鲁氏菌病血清学阳性。接到报告后,兰州兽医研究所立即派人陪同学生前往医院诊治,同时成立调查小组,关闭相关实验室并开展调查。截至目前,共检测263人份,经甘肃省疾控中心确认呈现血清学阳性65人。血清学阳性人员中个别人员自感有身体不适现象,其余人员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

依据校内张贴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关于成立疑似布鲁氏菌感染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方案》,第一批被检测为血清阳性的4名学生属于口蹄疫防控技术团队,第二个检测出血清阳性的团队为兽医纳米材料与应用课题组。

据央视报道,12月7日下午,兰州市疾控中心已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下称“兽研所”)的317名师生进行布鲁氏菌检测,其中96人血清检测为阳性,均为隐性感染。目前,感染者暂无典型症状,仍在进行医学观察。

谈兰州兽研所布病规模(兰州兽研所布病感染原因未明)(2)

兰兽研实验动物中心。段彦超摄影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由兰氏阴性、兼性细胞内寄生的布鲁氏杆菌(Brucella)引发的人兽共患病,一般由患病的牛、羊等牲畜传染给人,人与人之间几乎不传播。到1886年,英国军医布鲁斯在马耳他岛从死于马耳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杆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被命名为布鲁氏菌病。布病在中国属于一种地方病,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北、西北等地区,不过,近年来在南方也发生过为数不少的布病。

虽然目前所有感染布病的学生均为隐性感染,但有学生担心布鲁氏菌感染会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因为不少感染学生读的是兽医专业,但牧场类企业的入职体检中包括布病检测,如果布鲁氏菌检测呈阳性,找工作可能会遇到障碍。

兰州兽研所向兰州多个研究机构供应实验动物

兰州兽研所成立于1957年,专门从事预防兽医学研究,下设的实验动物中心每年生产各类小鼠、豚鼠、实验兔等动物,并提供给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医院、药厂等。布病一般通过动物尸体、毛发、血液等传播,人与人之间几乎不传播。兰州兽研所是兰州市内多个高校的实验动物来源地,据其官网介绍,其实验动物中心年生产各类小鼠60000只、豚鼠2000只、实验兔1000只,面向其他科研、大专院校、医院、药厂等单位提供不同品种、品系,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

出于对兽研所实验动物的担忧,自12月5日起,包括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在内的兰州市内多所院校医学生、动物医学生,开始在兰州军区总医院安宁分院(下称“兰空医院”)等医院进行布鲁氏菌检测。截至目前,未有其他学校学生被查出血清阳性。

动物实验管理不够严格,职业健康关注不够

此次大规模发现布鲁氏菌隐性感染,是从发现一只实验小鼠感染开始的。多名兽研所学生表示,11月底,口蹄疫防控技术团队发现小鼠不孕不育,便对小鼠进行检查,发现了布鲁氏菌感染。此后,不同课题组的学生都出现了布鲁氏菌隐性感染病例。

谈兰州兽研所布病规模(兰州兽研所布病感染原因未明)(3)

对于此次兰州兽研所布病感染的原因,目前还没有调查结果公布,但实验动物生产和动物实验操作规范过程中,一定出现了安全漏洞,才导致感染的发生。

西安国联质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安评中心公司总经理、首席科学家邵奇鸣教授今年3月在接受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采访时,谈及了实验动物机构的职业健康管理问题。她介绍,国内实验动物行业对职业健康的整体关注度不高,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在实验动物行业落实得并不到位。

邵奇鸣教授说,“职业危害分布许多行业,发病率随社会进步而呈上升趋势。国际上对职业健康的关注度很高。然而在中国,整体对职业健康的关注度都不高。职业健康问题堪忧。近年来,国内对职业健康问题增加了关注度,国家相继发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规定,但与其他领域相比,实验动物行业对职业健康的整体关注度不高,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在实验动物行业落实得并不到位。仅有为数不多的单位建立了职业健康的体系,而这些单位主要是外企。许多实验动物机构由于缺少专业的职业健康管理人才,从业人员对职业危害缺乏认识等原因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如何在实验动物机构内建立职业健康体系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这个采访内容可以看到,国内实验动物机构对从业者的职业健康关注整体不够,很多机构人员防护措施或许漏洞百出。

除了职业防护,国内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相关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也刚刚开始,实验动物质量等标准的规范还未完善。

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今年10月采访了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谭毅教授,谭毅教授是《GB/T 35823-2018实验动物 动物实验通用要求》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人。

谭毅介绍,《实验动物动物实验通用要求》主要对从事动物实验的各类机构的动物实验过程进行了规范,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动物实验方案的审查:该部分规定了实验动物“管委会”(IACUC)的职责、工作原则、工作程序要求。

2.动物实验室的管理:该部分规定了实验动物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文件、质量保障、运行记录管理等相关要求。动物实验的管理水平对动物实验规范性操作起到关键作用。

3.实验条件:该部分规定了动物实验的环境设施、饲养笼具、仪器设备、饲料营养、垫料、饮水、安全防护的等内容,这些内容是除技术操作之外,影响动物实验质量的几个硬件要素。

4.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化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寄生虫、遗传应分别符合相应的GB和DB的要求;对还没有建立相应国家标准的动物的使用,应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此类动物的健康状况。总之,用于实验的动物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法律法规的要求。

5. 基本技术操作规范:该部分规定了实验动物获取、运输、隔离检疫、保定、麻醉和镇痛、术后护理、仁慈终点、安死术和废弃物处理的有关要求。这些内容贯穿了从实验动物获取到处死的整个过程。良好的操作规范,可以有效地保障动物实验质量,获得科学的动物实验数据。

6.实验记录和档案管理:该部分规定了动物实验的记录和档案管理。动物实验记录和保存对调查动物实验结果,追溯动物实验数据有重要作用。

规范已经出台,但现实操作还远远没有规范。业内人士透露,国内生产的实验动物质量控制主要由各生产企业自我把关,目前还没有强制的统一标准。

 

参考资料:新京报、澎湃新闻

来源:新民周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