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读书博物馆之路)
博物馆的“观展”价值,是由其背后的“收藏”品质所支撑的。历史上重要的收藏者几乎都有狂热的气质和执着的意志,否则无法坚持。收藏者的艺术趣味、艺术审美,决定博物馆的艺术水准。因为只有“私人艺术博物馆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艺术品的历史和现场语境”,他们活生生的收藏行为,才能最大程度保留艺术原真性价值的可能。鲜活的现场感,才能建立我们观看和审视的路径依赖,我们才能在艺术丛林中,找到那条神秘的林中路。
刘鹏先生新近出版的《原境之魅:欧美艺术博物馆陈列方式研究》,精选了欧美20多座著名的博物馆,以私人博物馆为主,通过“馆藏形成、展览叙事及其与捐赠人意图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核心视角的考察与分析,给我们打开了欧美博物馆丰富的建构历史和重要细节。西方艺术收藏沿着私人占有-公共分享的路径,走了数百年。私人收藏并占有艺术之“物”,显然不是最终目的,收藏只是实现价值的初始阶段。收藏带来的快感,对喜爱之物占有的欲望满足,很快会过去。如果把倾其所有得来之物束之高阁,藏之深闺,这个占有之“物”不但失去了活力,还会折损其固有价值。因此,无论是出于炫耀和彰显的目的,还是出于情怀,对这些艺术物予以一定形式的公示,是艺术收藏的必由之路。因为作品展示既体现了收藏者的艺术品位和自信,也是收藏者个人及其家族最高、最体面的荣耀方式。
《原境之魅:欧美艺术博物馆陈列方式研究》
刘 鹏 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源于19世纪初、成熟于20世纪中叶的欧美近现代私人艺术博物馆建构,经过了三个重要的阶段。首先是以艺术沙龙和俱乐部实践开始。大约在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欧美一些重要的艺术流派和艺术观念基本都诞生在顶级的艺术沙龙活动中,特别是前卫艺术作品,都是在这里展示并被艺术圈子认可后,走向市场的。如1905-1914年间巴黎著名的“星期六沙龙”,就是一个集聚了世界文艺圈名流的顶级艺术沙龙俱乐部。当时被誉为巴黎艺术推手的斯坦因兄妹,在巴黎花园街27号他们自己的公寓里,做了一个“艺术中心”,成为先锋艺术的“秀场”和媒体发布会现场的最初实践。这些成功的沙龙主人不但要优雅有品位,有良好的艺术感觉,还要适当有些任性,才能破圈,跨界聚合各类人群,并形成自身的俱乐部艺术风格。巴黎花园街27号的居所墙壁上曾挂满了1905-1907年间马蒂斯创作的重要画作,足以证明主人的艺术调性和艺术任性。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欧洲文学、艺术、音乐一直是融合发展的,特别是观念上互动和影响极为深刻。巴黎花园街27号也是从一个文学“俱乐部”,转型为艺术沙龙俱乐部的。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前半叶这段历史时期,涌现出大量的私人博物馆,广泛分布于欧洲和北美地区。1906年,只有去花园街27号,才能看到最好、最令人吃惊的现代艺术。下列名单足以证明其艺术地位之高。“罗伯特·德劳内、安德烈·德朗、胡安·格里斯、乔治·勃拉克、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罗杰·弗莱、乔治·摩尔、萨尔瓦多·达利、纪尧姆·阿波利奈尔等”,哪一个都是顶级艺术家。
巴黎花园街27号,因为艺术地位太高,艺术家都想在这儿露脸,“所以屋内墙上,凡是能挂画的地方,都挤满了画作。当时主要是煤气灯照明,光源和辐射区域有限而且不平衡,高光与弱光完全失调,再加上画挂得高高低低,导致有些画作根本看不到,需要另外借助移动照明如火柴和油灯才能看清,这又会带来火灾风险。”尽管当时空间条件限制,艺术作品陈列是杂乱无章的、完全没有质量的观展空间设计与安排,但艺术沙龙的地位依然无法撼动,花园街27号曾是欧美私人现代美术馆成功的雏形实践。
第二个重要阶段,就是进入居家博物馆时期。从家到“艺术之家”,是私人美术馆实践的重要阶段。把系统收藏的作品,有机地嵌入到家的各个部位,就进一步凸显收藏者的艺术趣味及其专业性水准。大部分私人艺术博物馆都有一个情怀:竭尽全力使得某个艺术片段,比如一个流派、一种艺术创造方式、一个艺术家的主要作品,尽量能在这里还原,在时间理想化追求中,争取活化一段艺术史。因为是家的升级版,艺术之家“除了设有专门的展室之外,住宅里的大厅、餐厅、图书室、起居室、卧室,甚至浴室也成了悬挂画作、摆放物件的场所”。其藏品与摆放方式,基本体现收藏者个人的艺术理解力,不但可以掂量出藏家的水平和品质,也能反映藏家的性格。这被称为藏家浓缩的“自我映像”,犹如瓦尔特·本雅明所言,这些博物馆的主人们,期待来访者们能跟主人一样,体验一种“深刻的陶醉”。
书中列举的加德纳博物馆案例,就是最好的实践样本。由于“加德纳夫人艺术趣味的生成,陈列方式是在不断地强化整座博物馆弥漫的‘女性气质’”。加德纳博物馆的“经典—变位”(meta-canon),完全是博物馆创立者加德纳夫人以其自身的艺术趣味构建出一个新的艺术家序列,不断营造“等级自由与主题自由”的空间氛围,期待创造一种独特的观赏方式。使得“参观者可以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穿越2000多年的时光:从中庭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艺术到‘哥特展室’和‘早期意大利展室’,从‘15世纪’逐渐过渡到‘拉斐尔展室’所营造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气氛之中。加德纳博物馆当中的藏品涉及范围较广,其历史时段跨越了自古希腊时代到印象派的各个时期……藏品总数约为2500件。”整座博物馆就弥漫着加德纳夫人浓浓的趣味和艺术情调。
华盛顿特区弗利尔美术馆的孔雀厅内景 the peacock room
私人艺术博物馆实践进入第三个阶段,也就进入成熟阶段。这个阶段基本以改建和重建博物馆空间为基本手段,不但与艺术藏品的艺术定位相匹配,而且更加追求系统化、专业化的空间布置和作品陈列。当“住宅博物馆”和“个人艺术藏品博物馆”已不能满足艺术品展陈需求,当博物馆的知识生产和知识输出需要相应的规模和能级时,创造更为专业和更加匹配艺术品形态的博物馆空间及展陈方式,就成为博物馆空间实践的刚需。
书中介绍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就是一个有说服力的案例。创始人佩吉·古根海姆与父亲经营的“巴比松画派”分道扬镳,在追逐自由的艺术经历中,她遇到了三个重要的贵人。首先是好友佩吉·瓦尔德曼发现她对现代主义的极大兴趣,就建议她去开画廊;而文学家塞缪尔·贝克特一语道破艺术天机:你应该收藏在世艺术家的作品;随后她遇到了最合适的艺术顾问马塞尔·杜尚,杜尚教她学会区别抽象艺术及超现实主义作品方法,由此佩吉·古根海姆就以购藏这两类艺术品作为介入现代艺术的初始途径。随后她就一发不可收地接连做了伊夫·唐吉、爱德华·伯拉、保罗·纳什、马克斯·恩斯特等重要艺术家的个展,开启了现代艺术收藏的大幕。
今天的古根海姆在欧美分别有三个顶级的博物馆,纽约和威尼斯的两个都是原有建筑改造转型成为博物馆的,而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是请了当代顶级建筑设计师扎哈设计的。古根海姆的“三城记”美术馆到底在呈现什么?人人都说佩吉·古根海姆有一个博物馆之梦,而这个梦被她还原出什么艺术图景?
抽象艺术奠基者康定斯基主张现代艺术的“非客观性”倾向,由此观念才得以生长,现代艺术才能迈向美学和精神性高度。佩吉·古根海姆十分认同康定斯基的主张,她认为现代艺术的诞生,是“世界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一种显著的从物质到精神的推进,直到绘画艺术中出现了从客观性向非客观性的转变”的形成。
古根海姆博物馆首创了绘画作品不配外框的展陈方式。她在自传《一个艺术迷的自白》中为此辩解:“颠覆传统的方式展示这些收藏是创办博物馆的初衷。”硬边与几何形,是现代架上绘画的基本形态,当画中内容试图突破画框的限制时,边界必须被打开。现代艺术最为本质的创新就是画内画外成为整体,古根海姆就是要努力做到,意图和意涵无比统一在画的创作和展陈方式上。她要为夏加尔、杜尚、康定斯基、米罗等艺术家的作品建设一个合适的家。
“对起源的怀念,对真确性的执迷”,艺术收藏就是传奇。博物馆能让分心的大众逐渐聚合,这既是期待,也是现实,更是一种“新”的诞生。
作者:王国伟
编辑:周怡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