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揖和拱手礼的优势(拱手作揖是左手在上还是右手在上)
左左右右,傻傻分不清-(3)
标题为了简易清晰,我是混淆了作揖、拱手和抱拳的区别的。
在吸收西方握手礼之前,我国的行礼方式是作揖为礼。一路上简化合并融合成为现在大家都认知的中式的拱手礼:男子行礼是左手在上,女子行礼是右手在上,而且女性行礼不握拳,是两手曲成90度叠在一起的——CCTV新闻主持人曾经普及过的。
由于没有史料支持,我也说不上这套嗑儿的历史,远也远不过民国吧——因为女性原本是行万福礼的,也就是双手在右侧腹部压着行礼,女性拱手礼是福礼和握手礼的中间态,或者避免肢体接触、保持端庄的握手礼的“平替”。男性的拱手礼也是抱拳礼和拱手礼混在一堆儿,不太计较了。
拱手和抱拳的区别就是在上面的那只手是支楞的还是蜷着的——右手握拳左手为掌是习武人以及军人的抱拳礼;左手包右手是文人之间的问候。左手在上是吉礼是祝福,右手在上为凶礼是葬礼用的。武人抱拳礼左手在上是表示比武是点到为止,右手在上是比武不死不休。
拱手礼往回倒的历史就比较久了,可以追溯3000年。拱手礼其实也算是从作揖的“揖礼”简化来的,拱手只不过是举在胸前抱拳,而作揖更多强调的是手臂还要伴随着上下摆动。而且不讲究下手握拳,而是手成拱形叠在一起。揖礼细分可以有:天揖、时揖、土揖、特揖、旅揖、旁三揖。我们常见的拱手礼其实是时揖礼,算是平辈交往常用的致敬方式。比较让人困惑的是一种“长揖”——长揖也是从上而下的作揖,但是表达的意思比较两面三刀:有时表示尊敬有时表示倨傲不屑,主要看行礼时候的表情是恭敬还是倨傲。有点像我们说的“我谢谢您嘞”和“我谢谢您全家八辈祖宗嘞”的区别。
天揖(上揖)是在正式礼仪场合,如祭礼、冠礼等礼仪场合中,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礼。行礼时,双手缓缓高举齐额,俯身约60度。
时揖(中揖)为同辈日常见面,辞别礼。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
土揖(下揖)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行礼时手稍向下,俯身约30度。
特揖——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对众人一次揖三下。
唐、宋时期流行的行礼方式,叫叉手礼(又名交手礼),男女行礼也分左右手谁在前的区别。唐朝的行法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我们在《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等剧中应该见过。最接地气的形容:左手抓右手,(左手)拇哥看不见,左手比划666,右手比划“一手店”……这个叉手礼,确认不是穿越的现代人发明的吗?
于是,我们终于能理解柳宗元的“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的诗句了——因为参与的改革遭到失败,柳宗元被赶出京城,贬到永州,做了永州司马。在唐代晚期,司马是个品级很低而又没有实权的闲官,所以,官职低下的柳宗元不论走到哪儿都得屈身事人,叉手行礼。后来到了宋朝,叉手礼姿势有了微调,大致就是左右大拇哥都看得见,其他还是666和一手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