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坐大席风俗 慢慢消失的民俗-坐上席

小时候在那个缺衣少吃的年代,坐席(方言做客),做为孩子的我们,无非是一件开心的事。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美食,也可以穿上干净的衣服,做客回来回的礼,基本都是馍,孩子们可以做好几天的零食。小时候的人情感觉特别多,生孩子要过满月(10天,20天,满月,百天4个选一个,)一周岁还要过岁。“老”(方言死的意思)人,白事要过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结婚基本就一次。基本红白喜事,加上孩子的,老人的生日宴会。所以一年下来有好多人情。

农村坐大席风俗 慢慢消失的民俗-坐上席(1)

小时候坐席,没有租赁的桌椅板凳,都是村里人自有的桌椅板凳。基本红白喜事就要请村里人,提前来帮忙,搬桌椅板凳。那个时候,要按上席。农村最高待客之道,就按八仙桌,这个时候就要动员全村搬村里仅有的几张八仙桌。红白喜事需要的上席比较多,孩子,老人过生日基本1-2张八仙桌就够了。那个时候坐席,不是现在人人都有板凳,只有上席才给配板凳,而且上席都是高桌子,一般席都是普通的饭桌比较低,上席要放红筷子 ,普通的席都是用树枝砍的筷子,粗细长短不一,,上席放有酒盅,总的上席的礼遇是最高级别的。一般开席的时候,普通坐席都坐的满满的,上席才由族里的总管,一个一个的拉那。一般人客人,是不能坐上席的,坐上席的都是“老外家”(方言舅家)的年龄,辈分最高的,而且一般女人不坐上席,特别除外。

农村坐大席风俗 慢慢消失的民俗-坐上席(2)

坐上席就要遵循,酒桌礼仪,要斯文,反正讲究比较多,所以作为普通客人也都不喜欢坐上席。坐席就找几个相好,谈的来,喝酒的在一块自由畅谈,开心的吃饭。上席的主宾位一般都由爷爷的“老外家”,和奶奶的“老外家” ,德高望重的坐。这也许就是“亲不过,三代”的另一种含义。其实让我看坐上席,也是大有寻根之意,爷爷的舅,在哪里,奶奶的舅在哪里,父亲的舅在哪里,母亲的舅在哪里。所以礼仪比较多,规矩讲究很多,已经形成了一种习俗。一般开席上席不动,一般席就不能动,上菜,敬酒都是先从上席开始,有主次之分。

农村坐大席风俗 慢慢消失的民俗-坐上席(3)

慢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在社会的发展中,移风易俗,有出现了新的事物,现在有租赁桌椅板凳,没有高低之分,按多少席,基本就配多少板凳,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水杯,一次性酒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按上席,来的都是客,也不分亲疏远近,谁喜欢坐哪里,就坐哪里,端盘下菜的,谁负责几桌,谁就管几桌,以前上席不动,下席不能动。在也不用请总管,拉“老外家”人坐上席了。在农村坐上席这个,民俗好像已经慢慢的消失了。简化了繁琐的礼仪,人们也更好的适应社会。现在红白喜事都大大的缩短好多礼仪,“老人”白事,下葬当天待一次客,基本就结束了,没有在过“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孩子基本过一次要么满月,要么周岁,农村老人基本不大操大办的过生日了,一切好像都为了适应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慢慢的有些民俗在消失,可是有些新的民俗有在慢慢的形成,请看下集,《千里回村奔丧》。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好的不断的传承光大,有的慢慢在遗弃,有些新的有不断在发展壮大,我们中华儿女,就这样生生不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