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无题诗特点(李商隐无题诗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Abstract:placed than China's ancient poetry is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and fine tradi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has been widely used than Hing. Qu Yuan developed the "Book of Songs"-than the way, than from the simple-to a certain Of something or touch-than-from the simple state of development to the symbol of sustenance or implication of senior status. ,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李商隐无题诗特点?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李商隐无题诗特点
内容摘要:
比兴寄托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诗经》中就已经广泛地运用了比。.屈原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比兴从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起兴的朴素状态发展到象征、寄托或者寓意的高级状态。李商隐继承了屈原进步诗歌的传统,从屈原的艺术宝库中学习了象征手法的运用,特别是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遭遇的比兴手法更为他所自觉继承。Abstract:placed than China's ancient poetry is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and fine tradi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has been widely used than Hing. Qu Yuan developed the "Book of Songs"-than the way, than from the simple-to a certain Of something or touch-than-from the simple state of development to the symbol of sustenance or implication of senior status.
Qu Yuan Li Shangyin inherited the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poetry, Qu Yuan from the treasure house of art in the study of the use of symbolic practices, in particular, Qu Yuan Herb political sustenance to experience the beauty-way more than he consciously succession.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艺术特色Key words: Li Shangyin, 、notishi 、art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是他的无题诗,无题诗是李商隐的艺术独创。在咏史诗咏物诗的领域,李商隐的主要贡献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重大突破与超越,而无题诗这一领域,则前无古人,完全是他个人的独创。
李商隐集中以“无题”为题的诗,除七律"万里风波一叶舟"一首系直接抒写"怀古思乡"之情以外,其他各首均以男女相思离别为题材。它们是《无题》(八岁偷照镜),《无题》(照梁初有情),《无题》(紫府仙人),《无题二首》(昨夜星辰,闻道阊门),《无题四首》(来是空言,飒飒东南,含情春畹晚;何处哀筝),《无题二首》(凤尾香罗,重帏深下),《无题》(近知名阿侯),《无题》(白道萦回)。[1]
可以认定的《无题》多数与爱情有关,多抒写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有的则融入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体验,有的则抒写怀才不遇的失意。李商隐的无题诗很难懂,但尽管难懂却有很多人喜欢,"这就如同见到一个女子,你不知道她的姓名,不知道她是哪个学校毕业的,也不知道她现在做什么样的工作,但是忽然间只凭直觉你就被她打动了。
这是一种很奇特的力量,只要一读它就吸引你,感动你。"[2]
李商隐无题诗之所以传诵千古,不仅因为它内容丰富而含蓄,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而且因为它语言隽永,多有清丽佳句,脍炙人口,往往能把深厚的感情细致而曲折地表现出来.前人评他的无题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寄托深而措辞婉约",这类诗中的优秀篇章,确实具有寄托遥深、构思细密、意境含蓄、表现婉曲、韵律铿锵、情韵优美、语言清丽、工于比兴、巧于用典、等一系列特点,但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主要贡献却在于为唐诗艺术所提供的新东西,尽管这独特的创造本身就兼含优点和缺点。[3]
一、李商隐无题诗具有典型的现代派特征 传统诗歌序交织在一起, 使空间成为主体的活动场地。在过去、现在这或叙写一次完整的经历,或回忆生活的某一片段,都有明显突出的叙事性与写实性.他们注重对事件具体过程、事件的线型叙述描写,有比较完整的情节或情节片段,对事件的一些具体场景、细节常有细致的描绘,它们也有具体的本事,尽管在叙事描绘中也融入抒情成分,但作者的着重点显然在事件、情节本身。[4]
而李商隐的无题诗写爱情,主要是写对爱情的深刻感受与体验,利用时间的混合,使一切意象的呈现都在读者意识中的变化里.具体来说“无题”诗着重表现人生内心的体验和惆怅莫名幽微隐约的情思,省略作为时间征兆的词语, 使标示不同时空的意象和情景相互交错、重迭乃至跳脱, 从而使诗境、特有的艺术时空显得膝胧模糊, 以增强诗境的暗示性和景的感受。
如《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其, 心有灵耳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吸, 分曹封及蜡灯红。磋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诗人把过去、现在不按时二者中, 当前现实中赋予主体的意象星辰、好风及感受昨夜只起着一种媒介作用,它诱使主体去不断回忆过去。所以此诗开头两句诗人的思绪便由今宵星辰好意象之上我们直接感觉到了诗人, 正如诗人自己的感觉一样, 感觉到了他最隐秘、最细微的心理内容或精神状态。我们进人诗人的境遇里, 同他一道去领略承受那境遇本身和所爱者相见的那一幕。
接着诗人的思绪由追忆昨夜回到现境“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是诗人此刻因相隔而引起的内心独白, 正如电影的画外解说词, 诗人的意识活动直接呈现于我们眼前。接着腹联一个中景向我们展现一个送钩射覆、风如昨的情景触发对昨夜情事的追忆。于是我们的视觉追逐诗人记忆的导向来到“ 画楼一西畔一桂堂一东”这一盛宴良会之所。这个引人的画面, 不直接属于现在的情节, 而是用意象表现诗人的心理内容回忆、想象。
由这一意象属于现实的双重酒暖灯红的盛宴热闹(昨夜星辰昨夜风)末联是“ 磋余听鼓应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现在及展向未来的含意晨鼓敲响, 拔开回忆的云雾, 借着现在与过去的对立 ,将诗人又带进了现实世界。“ 这位叙述者发现他自己面对着两个意象一他先前已经知道的世界与现在在他面前所看到的被时间改变了的世界.当这两个意象被并置时, 这位叙述者发现, 通过其可见的效果, 时间的流逝被突然体验到了。” 于是走马应官、赴职兰台之际, 不禁有身如转蓬之叹。诗人就这样在追忆中重新经历了昨夜整整一个场景, 诗人在体验这一场景时, 赋予它和现在的情节同样的现实性保持事物的“ 现在发生性” , 如此记忆的片断进出于一个永远保持着现在的意识。
也许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当一个人沉浸在回忆状态时, 他往往是不自觉的, 其实是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回思往事。只有当他的思绪从梦境回到现实中时才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思绪抛了锚, 他刚才是在回忆过去。所以, 在诗文中略去了诸如“ 想” 、“ 忆”等这类解释性和连接性的字眼, 无意间就使诗的语言的句式配合了人的经验可以更真实地表现诗人进人创作高潮时笔下所展现的那种不辨今昔、亦幻亦真的心理时空而这种心理时空又恰似人们如醉如痴地沉思往事时真实的心理状态, 因而更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义山无题诗在运用这种心理时空方面, 可以说是达到超神入化的境地。八十年代以来,大陆诗坛兴起了一股追求主题多义、意象迷离的诗风,被称为“朦胧诗”。如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双桅船》,通过船和岸密不可分的关系,透射出恋人之间、祖国与游子之间和个人和理想之间息息相关的多义主题,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其实,这种风格在古典诗歌中由来已久,李商隐的无题诗就充分地体现这一特色。
可以说,李商隐是一位降临过早的现代诗人。他的心理时空的使用和意象主义的风格,与现代诗同声相应.难怪他的无题诗会对二十世纪西方读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因为他似乎以"同样成熟的表现方式与现代人的性情十分协调。"[4] 二、独特的诗歌意象 与无题诗现代性紧密联系的是其独特的诗歌意象。在诗歌创作及其评论中,诗歌的意象简直成为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被许多诗人称为意象思维。诚如艾青所说:“它是蝴蝶,当它终于被捉住,而拍动翅膀之后,真实的形体和璀璨的颜色,便服帖在“雪白的纸上。”(《无题二首》)传统诗歌意象多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具体可感的事物,而李商隐这个诗人是很奇妙的,他所用的意象跟杜甫不同,跟陶渊明也不同。
.陶渊明所用的意象是概念中的形象,杜甫所用的形象是现实之中实有的形象.不过陶渊明虽然用概念中的形象,但他的概念是现实中实有的概念.像他的鸟、松林、白云是现实之中实有。而无题诗写的那些形象完全是诗人的想象,是现实之中没有的。(6)无题诗多用色泽脓丽,富有象征的非现实意象,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二首》(之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等。珠泪、玉烟、蓬山、青鸟、碧城、瑶台、彩凤、灵犀、梦雨等。这些意象是作者心灵体验的物化形式,其内涵复杂多义难以理解。
这些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女性形象的意象。这些女性形象或为仙女,她们高蹈遗世,却又深味高处不胜寒之孤寂、清冷.如神女、小姑、紫府仙人. . .或为典故中美女、多情女子.如莫愁、贾氏、宓妃....或为不被赏识之怨女,如东家老女。“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展转到五更,”(《无题四首》其四)更多的时候,诗中的女性形象是隐形的。由于作者采用的是代言体的形式,她们往往作为抒情和叙述主题出现。
二、女性居所,使用器物.始终女子所居之处或情事发生之地都是华贵雍容的:金屋、重楼、红楼、莫愁堂、桂堂、画楼、樱花永巷....居室内的名物更是精美:风尾香罗、碧纹圆顶、金烬、云母屏风、麝熏、绣芙蓉、金翡翠、蜡炬.....这些事物呈现的背景或在雨中或在夜色里,因而它们都被染上了一迷、朦胧的色彩,宛如女性忧伤的思绪。
三、寄寓着女性情绪的事物.蝴蝶、杜鹃、珠玉、柳、细雨、残烛、月、丝、锦书、梦、菱绵、细腻,月的凄清、寂静几乎奠定了李商隐无题诗的感情基调。枝、蚕....它们都分别寄寓了某种属于女性的细腻微妙的情感,或弱小纤柔或忧愁层凄哀怨或缠绵悱恻或相思迢递.其中,"雨"的意象和"月"的意象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可以说是李商隐诗中的经典意象。雨的凄冷、迷离、缠绵、细腻,月的凄清、寂静几乎奠定了李商隐无题诗的感情基调。 三、 用典的癖好
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感叹:"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李商隐是一个喜欢用典的诗人,有时他在一首诗里就用故事达五六处之多。所谓典故在我们中国又称为用事。典故一般是把古人的言论或生动的事迹浓缩成极精炼的语言,常用几个字就把故事中的人物、事件、背景蕴含其中。(7)
典故由于被人们在不同的内容和意境中反复运用,它由最初的富有形象感和故事性的单纯的符号慢慢地积淀了越来越深厚的内涵和意蕴,有着一种历史的厚度和深度,有了很多引申的意义恰如其分地用典往往能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表现丰富而复杂的内容,扩大诗歌的内涵,使本来难以明言的情意得以顺畅地表达,通过古今的对比,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整首诗也显得典雅,诗有了更多的意味。李商隐有少量诗歌的确因为太多的典故使得诗歌过于晦涩,令人无法理解,但是从总体而言,他的大部分诗却正因为其创造性的用典使得诗歌显得更有意味,更含蓄、更雅典从而形成了自己含蓄、婉约的独特的风格。
古代诗人用典有大致相同的原因,李商隐诗的用典也不例外。但具体的特色却因人而异。李商隐诗用典特点是死典活用,典故是意义较为固定的词或词组,如果引用典故只是把古人的事再翻炒一下而无变化,这样的诗不仅毫无新意和活力,而且给人造成堆砌的印象。(8)典故的活力和魅力就在于它不是对历史的重复,它的积极的作用之一就是增加一些新意义。
典故固然有它固定的隐含意义,然而特定的情境和语境必然会有意无意地改变原意或诱发新义的产生。古今的经验和情感在典故中同时并存,使得诗歌不仅简炼,而且极富意味。诗人有意去创新和突破不是把典故生拉硬搬地放进诗里,或拘泥于原意,而是重新赋予它新的意义,使它与自己的诗情诗意浑融一体,这就是死典活用,古人用“化用”来形容。“化用”,就是把前人的词句加以变化或翻新,给典故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李商隐诗的用典常常就是这种“化用”,有时把前人的词句加以变化或翻新,有时是反其意而用之,因其别出心裁地创造性地使用,诗歌显得生气盎然,富有意味。如《锦瑟》,颔联出句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梦蝶的典故,从表现诗人的身世与经历来说,则是梦幻般的身世和追求幻灭的一种象征。颔联对句“望帝春心托杜鹃”,用望帝化杜鹃的典故,展现了一幅笼罩着哀怨凄迷的气氛画面,包含了对美好事蓝田日暖玉生烟”,描绘蓝田山中沉埋的美玉,在暖日晴辉的照映下,升起物追求过程中迷惘的悲哀。颈联上句“沧海月明珠有泪”,用《博物志》中南海鲛人哭泣时眼泪化为珍珠的典故,是对诗人沉沦废弃,才能不为世用的寂寥身世的一种喻解,具有感伤的意味。
颈联下句“丝丝轻烟的朦胧虚幻境界。这是诗人向往追求的境界。全诗似乎让读者在聆听一个富有抱负和才华的诗人在追忆悲剧性的年华逝岁时所奏出的一曲人生哀歌。不能不否认李商隐用典故较多,有时典故比较深僻,使人读来晦涩难懂。鲁迅说过:“玉谿生清词丽句……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给杨霁云》)[9] 四 、创造性的运用比兴
比兴寄托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诗经》中就已经广泛地运用了比兴。屈原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比兴从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起兴的朴素状态发展到象征、寄托或者寓意的高级状态。李商隐继承了屈原进步诗歌的传统,从屈原的艺术宝库中学习了象征手法的运用,特别是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遭遇的比兴手法更为他所自觉继承。他的无题诗不只是创造一些工于比兴、深于寄托的名句,而是把比兴寄托这种手法运用与全篇。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抒情诗体,也是他在唐诗发展过程中最重大的贡献之一。在这类诗歌中,他把以此喻彼、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比兴寄托手法。
从个别诗句扩展运用于全篇。研究者对于无题诗寄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分歧很大。诗人有诗云:"楚雨含情皆有托"(《梓州罢吟寄同舍》),"巧啭岂能无本意"(《流莺》)。是说自己写的诗篇是有寓意、有寄托的。的确,李商隐的一些无题寄托是比较明显的,其中的抒情主人公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如:《无题》云:“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诗中写以为性情活泼、姿容美丽的少女,情操高洁、勤学技艺.但已到待嫁的年龄,父母却没有许嫁的打算。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美好姿容和品德才华日益显露出来,内心的苦闷和对前途的忧虑也日益增加。诗中所写的少女隐然有自况的意味。
全诗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少负才华、渴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而又忧虑前途的心情。又如《无题》“: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这首诗歌写于诗人婚后不久,适值诗人试博学宏词不中选。其妻写信予以劝勉和安慰,诗人内心感激,写下这首诗。诗中主人公的形象与上一首有明显的连续性。
前四句写少女姿容美丽,有如照耀屋梁的朝日,似初出碧水的红莲,早就远近闻名,现在正在渴望爱情生活的眷顾。从内容上看和前一首的前六句近似,都是托喻自己的才华早已见称于当世。中间二句是写少女锦书寄远、细眉传恨,这是借别离的忧愁怨恨传达政治上的追求抱负的失败而引起的仇恨。
诗人十六岁开始走上古文和诗歌的创作道路,经过十年的艰苦,终于在二十六岁考取了进士。接着新婚而后考取了博学宏词科,这是多么的令诗人兴奋和自豪啊。可是偏偏命运是如此的捉弄人,中书长者抹去了他做官的资格。[10]这对诗人无异于晴空霹雳。此时夫人的来信使李商隐内心非常感激。末联借"弹棋局"隐喻当时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并表示要远离官场上朋党之争的是非。
李商隐的诗歌,由于在内容上侧重表达人生体验与感受,在艺术上追求心象和物象的统一,寄托身世,便成为他创作中一种自觉的要求。此外由于他要抒写的体验和感受,往往比较深细隐微,特别要借物象来显示心象,靠一般比较明显的比喻每每不足以充分而有效地表达,因此,他常常更多地运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进而将比兴与象征融合起来。
如:“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二首》其一)这里的"金烬暗"、"石榴红" 除渲染气氛、点明时令外还含又比兴象征意味,前者可以说是无望的相思的象征后者则暗示着青春年华的流逝。 无题诗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变迁的必然产物。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时代已达顶峰,之后是滑落。大约从中唐开始,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人们的生活内容、生活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心态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作为它们的外在物化形态之一的诗歌创作也分化出两种倾向。一种是理性化倾向,即以诗言理叙事……另一种是俗化倾向,则侧重于倾诉个人情绪,描写琐碎的日常小事李商隐的诗当属后一种,他的诗歌既有李白的飘逸,又有杜甫的沉郁;既有李贺的构思奇特,又有刘禹锡的甜润园转,融会百家之长,又“别立门户成一家。”
无题诗在艺术创作中,扬弃了诗歌创作直抒情怀、晓畅明晰的表达方式,其独特贡献在于他对心灵世界的丰富层次,并对情感变化的复杂与奥妙,作出了细腻展示,并且开拓了全新的艺术表现领域,非逻辑的跳跃意向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运用典故、意象、比兴、象征等手法,通过它们在文化历史上的特殊表达意义,委婉曲折、含蓄深沉地表达作者的情怀,创设了一种不同寻常的飘忽不定、若明若暗、亦此亦彼、隐约含蓄的朦胧的艺术境界,在唐诗进入高峰的状态下,开辟了新的创作道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特有的美的品质在晚唐树起了最后一块丰碑。
参考文献:
[1] 《李商隐诗选》刘学锴、刘恕诚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14-21页。 [2]、[6]<<好诗共欣赏--叶嘉莹说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叶嘉莹著,中华书局,2007版111页。
[3]李商隐无题诗之寓意与艺术创新》何剑平《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2期 。 [4]《玉溪生笺注举例》28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5]刘若愚《李商隐与现代西方读者》,载《古典文学知识》1990年1期。 [7]《词源》商务印书馆1998版。 [8]《闽西职业大学学报》胡菁娜,2001年1期 。 [9]《李商隐诗歌朦胧美》刘付中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0年02期 。 [10]《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刘恕诚,中华书局,1998年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