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必看的10本书(读书笔记建筑手绘)

以下文章来源于建筑手记 ,作者Dai

建筑必看的10本书(读书笔记建筑手绘)(1)


建筑必看的10本书(读书笔记建筑手绘)(2)

作者简介

胡绍学

1936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17岁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

1959年毕业后留校从事建筑教学及建筑设计工作至今

1989年于英国牛津理工大学进修

1993年于美国哈佛大学进修

1993年至1997年担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1989年至2000年担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2000年获得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故乡》《故事》《故人》这三本书是胡绍学教授对过往生活的凝练记录,从童年回忆、少年求学、成年旅居一直写到从事建筑工作,乍看是一位建筑师的成长史,行文却是以普通旅行者的视角,如他调侃道像是“药盒背面的手迹”般娓娓道来。这样的随笔丛书给初入建筑学大门的我很多有意思的启发,让我意识到胡先生手绘的这些精美的既成形象或方案草图,已然是一种可以激发共同记忆的精神载体。相信这样轻松愉快的图文可以给大家带去一些别样的灵感和思考。

《故乡》《故事》这两部依次讲述了童年及工作后在国外的游历;

《故人》则另外记录了和作者的前辈、老师、同行相处的经历。

因全册书散文且偏向非专业性质的缘故,对此三部曲将以文中的线索——对各种建筑的回忆和思考为骨架进行选择性地拆解。

01

记忆中的建筑

在第一本《故乡》中作者可以说是几乎用钢笔速写“复建”了儿时记忆中的场景,不得不让我赞叹一下记忆之深刻以及画面概括之精炼。曾试想倘若自己坚持手绘、精于速写而非略略地“到此一游”式拍照,恐怕我不会如此健忘——即使生长起来的地方,在一番城建拆改后,一年半年没经过的我竟然都对原貌毫无印象了。

《故乡》着墨于对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杭州老城及景宁县(现浙江省畲族自治县)的场景回忆复原,可以窥见童年 or 故乡情结在许多建筑师与建筑学子身上的淋漓尽致的体现。胡绍学先生阅尽千山,踏上过那么多土壤,最中意的还是故乡的青砖黛瓦,茅檐滴雨,草色青青(浙江人深表赞同)。建筑师如同导演、作家,需要允许自私的、生发于自身经历的创作产物的出现。

建筑必看的10本书(读书笔记建筑手绘)(3)

部分建筑速写 ©《故事》

需要可惜的只是舶来文化却忘记本源这回事。就像你不能指望一个没体验过精英奢华生活的设计师在做高档别墅设计方案的时候尽善尽美,也不能让没体验过农村生活、不懂农民需求、脱离中国乡土审美语境的相当一部分海归设计师去设计指导乡建改造。

建筑必看的10本书(读书笔记建筑手绘)(4)

截图©up:国仁乡建

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讲元教育及制式教育的这一期提到新农村建设“三新”政策,指出了这种在生态化设计提出背景下因理念冲突所造成的乡建败例的普遍现象。(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这一期,听得我意犹未尽)。

02

建筑地图

《故事》片段式地讲了欧洲游历的城市、建筑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这里手绘的意义就更加轻松、大众,不再像回忆故土一样总带着遗憾地去纸上补完。没有什么比边画边走的“普通人”更酷更惬意的了。

行文主要围绕巴黎、威尼斯、伦敦、波士顿、纽约、日内瓦等欧美城市以及亚洲国家日本的旅居展开叙述,每一节篇幅不长,在我看来更多主要是对建筑速写的场景描述和补充。这也意味着作者在平衡插图和文字的作用,赘述不如简述,给予读者更多想象空间。

其中几个提到的现象还蛮有意思:

论巴黎城市的色彩是什么?

作者答是现代前卫包容低调的灰色。

这一部分联系了国内各大城市规划指导文件中也出现的“色彩研究”。首先且不去深入探讨色彩背后反映的城市特征、地方气质、人民群众的心理等等问题。正如作者所说,我认为把当地自然环境和传统建筑空间中提取出来的几种颜色组合一下就说规划用这些“代表色”是不太妥当的做法,各城市样貌特色皮肤的泛用我认为改变不了“千城一面”的本质,从过去至当今绝大多数城镇集群的发展目标都是通过资本和产业集群效应实现快速工业化这一点来看。大需求不变,自然规划上没有为不确定的长远生态预留空间,建筑物也就按照既定的市场规律快速生长。

书中在日本这一节讲日本历史上第一座枯山水庭园龙安寺石庭,讲在物理空间中置石艺术的数理解释。

下图为龙安寺石庭15个石块布置以及其所对应的引力相互作用的图解。据说人视点无论怎么在观赏面变动都只可窥见其中14块石头以喻人生之不圆满。这在当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建筑必看的10本书(读书笔记建筑手绘)(5)

©《故事》

03

工匠与大师

《故人》这部中所有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建筑手绘是项目方案草图,整体算是团队中建筑师对建筑的概念推敲、方案反复打磨过程的第一手记录。这本书首先是上世纪中国建筑界师生们的故事,关于师生间薪火相传的工匠精神和大师风范。他们坚定不移的理想主义者,历尽苦难,砥砺前行。作者回忆梁思成先生提到的“拙匠”和“哲匠“,说的就是对”工匠精神“的定义。

“匠”的意思是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将自己的这份工作发挥到极致。而“拙”则意味着艺术的境界,所谓的返璞归真。作为建筑师,我们的终极追求就是这三点:

第一,有艺术追求的、能探索、能创新的;

第二,技术娴熟的、特别具有工匠精神的,对材料、力学、各种结构、规划、消防、节能全都应该懂;

第三,与时俱进的,不能停留。具有这三个方面就是一个“哲匠”。

——胡绍学在会议的公开演讲

作者与几位打入中国市场的建筑师(比如安德鲁、扎哈等)交往共事的经历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中国正逐渐扩大建筑设计的包容性的事实。北京,尤其成为世界建筑野心家们的试验场。

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鸟巢……这些看似出格的钢铁庞然大物被充当新的北京名片,一时引起一片哗然:相当一部分人批评这些“舶来品“毫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尤其是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中心轴线上,其遭受的各种指摘可想而知。

东西方文化有本质上的冲突性和互补性,而它们的至高点是共通的。有东方视角、异域文化进驻西方传统建筑语境的先例(如贝聿铭,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可是用西方视角的产物去诠释东方文化,何其困难。

建筑必看的10本书(读书笔记建筑手绘)(6)

国家大剧院 ©Bing图片

初次见到国家大剧院是在高二。当这个庞然大物赫然盘踞在面前时,像是一个长满鳞片的银色甲虫。不巧那天天气也不好——看来观赏水中月的盛景似乎还需天时地利吧(笑)。

04

结语

关于手绘,关于建筑,关于旅行。

建筑必看的10本书(读书笔记建筑手绘)(7)

照片写生,韩国某岛住宅群 ©Dai

在韩国旅游的时候对传统建筑几乎没什么印象(跟我国恢弘的古建筑相比相形见绌哈哈),但是经常能见到比较有特点(奇奇怪怪)的住宅(群),没有多想就拍下来了。

建筑必看的10本书(读书笔记建筑手绘)(8)

建筑必看的10本书(读书笔记建筑手绘)(9)

照片速写,温州老街一隅©Dai

曲街深巷总是很有魅惑力。

向下滑动预览

这套丛书是高中毕业至大一上这期间当闲书翻完的,书本不大,是最爱硬壳的手掌书!在今天看来它们也的确很“闲”,似乎除了精美手绘和几个方案之外没有什么专业的东西在里面,但对我而言在完全门外汉的当时读起来真是特别感动(和《看不见的城市》如出一辙)——它把生活、旅行的经历用建筑的某种语言拼贴在一起以激发自己和他人更多的想象,正如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制作moodboard、研究学者利用卢曼卡片笔记法一样,都是在构建个性化的输入和输出系统;这个框架结构一旦建立起来了,意味着有了对自我认知局限的清晰认知,创造力就在这局限中不断地迸发出来。把自己作为方法才能有属于自己的表达,我想就是这么个朴素的道理吧。

所以,如果有什么哪怕微不足道的习惯恰好是你享受的,那为什么不坚持下去呢?

建筑必看的10本书(读书笔记建筑手绘)(10)

本篇文章作者

Dai

建筑必看的10本书(读书笔记建筑手绘)(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