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数说深圳消费)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深圳消费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商品贸易繁荣活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消费结构更加优化,转型升级态势明显,供给市场继续完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成为新常态,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增强。

深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数说深圳消费)(1)

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图为前海周大福全球商品购物中心。

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改革开放的红利惠及消费市场,人们告别了商品短缺,告别了“票证经济”,消费市场由卖方市场逐渐转为买方市场,各类商品品种丰富,数量充足,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消零”)由1979年的1.13亿元提升到2017年的6016.19亿元,年均增长23.7%,人均社消零由1979年的348元提升到2017年的49099元。

深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数说深圳消费)(2)

1979-2017年深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增速。

1979-1992年,深圳消费品市场商品短缺,社消零基数低,处于超高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商品短缺,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票证经济”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1984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和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开放,商品供应逐渐充足。社消零由1979年的1.13亿元提升到1992年的114.89亿元,年均增长42.7%。

1993-2012年,深圳消费品市场呈现排浪式消费特点,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消费热点比较集中,自行车、手表、彩电、手机和汽车等商品都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消费热点。社消零由1993年的264.13亿元提升到2012年的4008.78亿元,年均增长16.6%。

2013-2017年,深圳消费品市场迎来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处于稳定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内,个性家电、创意日用品和私人定制等逐渐出现。社消零由2013年的4500.46亿元提升到2017年的6016.19亿元,年均增长8.1%。

多种经济类型商贸企业共同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加上深圳优越的地址位置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众多外资和私营商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打破了特区建立之初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垄断商贸流通市场的旧格局,多种经济类型企业共同快速发展。2017年,深圳限额以上商贸企业7207家,其中内资企业6296家,占87.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626家,占8.6%;外商投资企业285家,占4.0%。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仅36家,占0.5%,比重显著下降;私营企业4645家,占64.5%,成消费品市场的主要力量。

2017年,深圳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实现零售额3530.68亿元,其中内资企业实现零售额2576.11亿元,占73.0%;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零售额531.78亿元,占15.0%;外商投资企业实现零售额422.79亿元,占12.0%;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0.2%。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促进市场主体快速增长

2012年10月,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降低了准入门槛,为深圳市商贸流通业注入新生力量。根据《深圳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公布的数据,2013年深圳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84248家,有证照个体经营户188467家,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3661家,有证照个体经营户38569家。经过几年培养,每年新增限额以上企业数量不断增加,2013-2017年深圳限额以上商贸法人企业分别为3881家、4058家、4363家、5542家和7207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已经成为深圳繁荣市场、保障商品供给、扩大内需、推动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2017年,限额以上商贸法人企业实现零售额3812.89亿元,占全市社消零的63.4%。

深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数说深圳消费)(3)

2013-2017年深圳市限额以上商贸法人数量。

连锁门店为市场注入新活力

深圳零售业较早引入国际市场先进的管理经营模式,从粗放式的单店经营向连锁商业转变。1984年,第一家港资连锁超市百佳超市进驻深圳,到了上世纪90年代,沃尔玛、麦当劳等全球著名跨国连锁超市、连锁快餐落户深圳。连锁企业依靠自有或非自有配送中心,统一采购和发送货物,减少中间环节和费用,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深圳连锁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已遍布深圳每一个角落,零售业有天虹商场、华润万家、沃尔玛、家乐福、苏宁、国美、顺电等大型连锁超市、连锁高端百货、连锁家电专业店和连锁品牌专卖店;餐饮业有麦当劳、百胜餐饮、星巴克、海底捞、面点王、真功夫等大型连锁餐饮。连锁门店保障了深圳消费品市场的有效供给,使人们购物或就餐更加方便、快捷,消费品市场活力十足。

2017年,全市有82家零售业连锁总店,连锁门店有12750家,其中直营5319家,加盟7431家,年末从业人员数89502人,实现零售额974.49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法人27.6%;有40家住宿和餐饮业连锁总店,连锁门店有1647家,其中直营门店1637家,加盟门店10家,年末从业人员57194人,实现零售额103.91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法人36.8%。

“互联网 ”助推消费动力转换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上支付不断完善,物流配套建设不断齐全,很多传统商业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年来网购成为热点。零售业通过将“互联网 ”与实体店相结合,实现线上与线下渠道相融合打造强势的O2O电商模式,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逐步加深。深圳网络零售额规模不断壮大,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2017年全市有176家零售业企业引入“互联网 ”,比2014年多91家,实现网络零售额319.22亿元,占全市社消零5.3%,比2014年高4.5个百分点,同比增长57.1%,拉动全市社消零增长2.1个百分点,比2014年高1.2个百分点。网络零售对社消零增长的拉动力不断提高,消费增长的动力在逐步转换。

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明显

(一)基本生活类商品消费比重下降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从商品内部构成看,吃、穿等基本生活类商品在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的占比在下降。 2013-2017年,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占社消零比重分别为9.7%、10.0%、8.9%、9.3%和7.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占社消零比重分别为13.7%、15.2%、16.9%、16.0%和13.9%。深圳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从2013年的36.1%下降到2017年的30.0%,下降了6.1个百分点,反映了食物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在稳步下降,人们已有较多“闲钱”投向旅游、保健与文化娱乐等升级消费商品和服务。

深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数说深圳消费)(4)

2013-2017年深圳市恩格尔系数。

(二)通讯器材类消费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40年,华强北从“土丘荒地”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市场,获得“中国电子第一街”荣誉称号,拥有众多全国闻名的手机交易市场,远望数码城、明通数码城、赛博数码城和龙胜手机城等市场销售各式各样的手机和手机配件,是中国有名的手机集散地。华为、苹果、小米、oppo、vivo等手机品牌均在深圳设立旗舰店或多家体验店,一部手机更新换代周期为一年左右,较短的更新换代周期助推深圳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快速增长。2017年,全市通讯器材类实现零售额213.74亿元,同比增长29.4%,占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比重为5.8%,比2013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三)小汽车限购抵挡不住居民购车热情

汽车走进寻常百姓家,深圳汽车保有量由1979年不到10辆发展到2017年的超过320万辆,平均每4人便拥有一辆汽车,汽车消费已成为拉动深圳社消零增长的重要商品。2017年,全市汽车实现零售额869.8亿元,比1998年增长139倍,占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比重23.6%。2013-2017年,深圳汽车零售额增速分别为17.3%、21.9%、-33.2%、12.4%和13.6%。2014年12月29日,深圳实施小汽车限购政策,受此影响,2015年汽车零售额出现下降,此后深圳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全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各居民小区、办公楼宇、商场、医院等单位逐步配备了新能源汽车基础充电设施,新能源汽车已经被消费者接受,2016年和2017年汽车零售额回归两位数增长。

深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数说深圳消费)(5)

2013-2017年深圳市汽车零售额及增速。

(四)体验类消费快速增长

近年来,深圳居民消费由实物型逐步向服务型转变,文化娱乐、大众餐饮、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等服务性、体验类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在餐饮消费方面,近年来深圳餐饮企业迅速抓住“互联网 ”这一契机,依托移动互联网平台,推出网上订餐,利用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创新营销方式,促进餐饮业转型升级,形成高中低端互补、中西餐相互协调发展的格局。2017年餐饮收入680.91亿元,是1979年的8174倍,年均增长26.8%,比社消零年均增速高3.1个百分点,餐饮收入占社消零比重由1979年的7.4%提升至2017年的11.3%,外出就餐已成为居民常态化的消费选择。

在服务消费方面,2002年深圳第一家城市商业综合体开业,到如今城市商业综合体随处可见,为居民提供集购物、餐饮、休闲养生、娱乐、文化、教育为一体的场所。2017年深圳将32家城市商业综合体纳入统计,包含了深圳万象城、金光华广场、海岸城购物中心、欢乐海岸购物中心、益田假日广场等地标式综合体,实现服务营业额39.00亿元,同比增长13.2%,比全市社消零高4.1个百分点,其中电影院票房6.6亿元,同比增长16.3%;KTV实现营业额0.43亿元,同比增长37.9%;教育培训实现营业额6.6亿元,同比增长24.1%;生活服务实现营业额1.1亿元,同比增长24.1%。

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消费品市场活跃、销售畅旺,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党的十八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消费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新业态继续快速增长,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为深圳消费品市场积蓄发展后劲,将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编辑 周梦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