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都是怎么认师傅的(我们该如何称呼恩师)

老师都是怎么认师傅的(我们该如何称呼恩师)(1)

在日常修行中,我们常会遇到“师傅”、“师父”两个关乎人称谓的词语,往往会混用。

中国汉字精妙,一字之差,却有不同的内涵。本文从“傅”、“父”的造字结构出发,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师父”、“师傅”的原意,来看两者的区别。

一、傅,相也

老师都是怎么认师傅的(我们该如何称呼恩师)(2)

傅,左边是个人,右边是尃。尃,是“敷”的古字。《说文解字》解释为:“从甫从寸,甫亦声。”

甫,甲骨文很形象,表示田上有苗,后引申有“始也。大也。我也。众也。”等意思。寸,表十分,是一种度量衡。《前汉·律历志》中有:“度量衡皆起于黄钟之律,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一尺。”

所以“傅”这个字,通常指那些手上有分寸、知火候的人。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将在某一个领域具有高超技艺又德高望重的人,称作“老师傅”。傅,《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傅,相也。从人,尃声。”相,有辅助的意思。

《易·泰卦》中有:“辅相天地之宜”。而“师父”一词中的“父”,《说文解字》解释为“矩也。家长率教者。”《释名》解释为:“甫也。始生已者。”所以在古代,“尚父”,又作“尚甫”,且多指姜子牙。

可见,“父”与“傅”,一定程度上都可训为“甫”,都有相辅、帮助、教导等意,但从两字最早的字型上,“父”更体现在社会性上,“傅”更加突出在技艺上。

二、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老师都是怎么认师傅的(我们该如何称呼恩师)(3)

罗振玉在其《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中写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忠臣无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里面就说弟子对待老师,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学老师做人的道理、说话的方式以及文化知识。

道教十分重视师徒传承,《三洞众戒文》写有:“道经不师授,则行之不神”。可谓,无师便如“无源之水”,谈不上传承。

我们再来看看《西游记》中美猴王的两次遇师的经过。在第一回中,美猴王一路坎坷,寻仙问道,终在灵台方寸山的斜月三星洞遇到了菩提老祖。美猴王见其“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待立......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美猴王这一举措,足见其拜师的诚心。

同样,在遇到唐僧时,也是“拜了再拜”,足见美猴王对“师父”的敬重。这两段,有一个特点:美猴王多饱受考验,方遇名师。这一点很像我们在日常修行过程中,究竟是与师无缘,还是自己不够努力,值得深思。

金庸先生在其武侠世界中,构造了很多“师父”的形象。其中,郭靖一生中可谓是良师颇多,有哲别、江南七怪、马钰、洪七公、周伯通等。

郭天生愚钝,不是练武的料,却心性善良,经过不同师父的教诲终成为一代宗师。不仅如此,郭更是在镇守襄阳之时与夫人黄蓉双双殉国,也成就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不失恩师的教诲。

三、师傅,东宫师

老师都是怎么认师傅的(我们该如何称呼恩师)(4)

在古代,“师傅“多指代东宫的官职。“东宫”,从汉代以来便是太子所居场所,故有“东宫太子”一词。《旧唐书·志第二十四·职官三》中介绍了这一官职的设置:“师傅,宫官,南朝不置。后魏、北齐,师傅品第二,号东宫三太。隋品亦第二。武德定令,加从一品也。”

师傅,在某一层面上就是“帝师”。古代帝师,有很高的地位。道教人物中,出了不少“帝师”,诸如我们熟悉的广成子为黄帝师。

这一称谓,到了清代仍流行。《清代野记·卷上》中写有:“与大学士相见行半跪礼,称老先生,如兼师傅者,或称老师,自称或门生或晚生。”

庄士敦在其《我在溥仪身边十三年》一书中写到他在给末代皇帝溥仪做“师傅”的经历:“在宫里,皇帝师傅的地位,仅次于包括亲王在内的王公而优越于其他所有的人”。

而随着近代工商业及语境的的发展,民间多称某一个行业里的手艺较高、资历较老的人为“师傅”,比如“修车的李师傅”、“做烧饼的王师傅”等。

师父与师傅,在中国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存在着差异。但中国人有一种精神没变:尊师重道。修行中,我们当谨遵祖师的教诲,尊重前人的智慧与付出,敬爱自己的老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