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府里的雪山茶 常山印度茶的故乡

2018-10-19 07:19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方龙龙

提要

1792年9月26日,英王乔治三世以庆贺清乾隆帝80大寿为名派遣由乔治•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率领的英国使团出使中国,因“礼仪危机”,这场英国狮和中国龙的第一次正式对话,最后以相互“失望和不信任”而告终。

1793年11月21日,在英国使团返程回国路上浙赣两省交界之地,马戛尔尼“把茶树连株带土带出了中国国门”,而后“带到加尔各答植物园落户”。中国茶树以植株的形态第一次进入印度。

木府里的雪山茶 常山印度茶的故乡(1)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天,印度已经成了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茶叶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而印度茶源于中国“浙西茶苗”这是已被“史学界和文化界的公论”毋容置疑的事实。本文根据马戛尔尼及英国使团成员日志记录和法国学者阿兰•佩雷菲特研究成果、衢州“常玉古道”在中国(浙江)古代水陆交通网中的地位、清政府对使团的接待规格(礼制)和实地考察、寻访调查、场景比对得出结论:

常山是印度茶的故乡!并初步认定马戛尔尼一行“挖”去茶树之地最大可能当为常山县西出今白石镇区境内曹会关至草萍驿附近,或延伸至与之毗邻的江西省玉山县今岩瑞镇古城岗一带。

二百多年前大英帝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庞大使团,以给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出使中国。这场英国狮和中国龙的第一次正式对话,最后以“失望和不信任”而告终。在英国使团返程回国路上的浙赣两省交界之地,马戛尔尼“把茶树连株带土带出了中国国门”,而后“带到加尔各答植物园落户”。中国茶树以植株的形态第一次进入印度的这一历史事件,把印度茶树移栽史整整地提前了四十多年!

这批被挖去的茶树“它的故乡”又到底是在哪里呢?除了“浙西”,有没有更为精确的位置?笔者作了如下的考证。

印度茶来自于中国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我们的祖先早在3000年前就已开始栽培这种被古代文献称颂为“南方之嘉木”的植物。如今,全球从北纬49°到南纬33°,产茶的国家与地区遍布五大洲。所有这些产茶国的茶树,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茶的祖国是中国。

木府里的雪山茶 常山印度茶的故乡(2)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今印度,茶是十分重要的经济作物,全国22个邦产茶,覆盖北印度和南印度的广大地区。印度已成为继中国之后世界第二大茶叶生产国和最大的茶叶输出国之一。以2016年为例,中国产茶量235万吨,占总产量43%,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印度茶叶产量123.9万吨,占全球茶叶总产量22.7%,位居第二。同年,全球茶叶出口总量177.4万吨。中国继肯尼亚48万吨之后位,居第二,茶叶出口32.8万吨;印度出口28.1万吨,位列第三。印度茶源于中国这也是世界所公认的不争事实,但追溯其茶叶种植史来说是并不很是悠久的。据网上报导的一些史料记载,到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开始从中国输入少量的茶籽,第一次在印度试种于加尔各答皇家植物园中;而迟至1835年才“从中国的安徽省和武夷山引进茶种,采购茶籽、茶苗,雇用中国技工并派遣人员至中国研究茶树的栽培和茶叶的制造方法,在阿萨姆和大吉岭地区开辟茶园”。

殊不知,早在此四十多年前(乾隆五十七年 1793),英国政府第一次派出来华的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外交使团从浙赣交界之地,把茶树连株带土带出了中国国门——“这些树苗带到加尔各答植物园落户”,并“随着它们的繁衍,向印度所有的苗圃送去了使团挖来的中国树苗的后代”!这就为人们在中国茶史和国际茶文化交流的研究领域中开拓了一个新的课题,同时为浙江具有核心价值的茶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支撑。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9月26日,英王乔治三世以庆贺清乾隆帝80大寿为名派遣由乔治•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勋爵为正使,乔治•斯当东(George Leonard Staunton)为副使所率领庞大的使团出使中国,这是英国政府首次以国家的名义向中国派出的官方访华使团。来华人员包括外交、军事、天文、航海、商贸、植物学、医学、测绘、制图、音乐、工艺、宗教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加上乐队、警卫、侍从、海军官兵、船员等共有700多人。其目的是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取消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的种种限制和禁令,打开中国门户,开拓中国市场。同时,也是为了搜集有关中国的情报,估计中国的实力,为英国资产阶级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依据希望通过与清政府的直接交渉,“取得以往各国所从未能用计谋或武力获致的商务利益与外交权利”。

木府里的雪山茶 常山印度茶的故乡(3)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8月,英国使团带着19宗,600多箱礼品,乘坐一艘拥有64门火炮的“狮子”号战舰和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印度斯坦”号随行船抵达天津。入京后又赴承德避暑山庄晋见乾隆帝,9月14日(八月初十),乾隆帝正式接见使团,并直接拒绝了马戛尔尼代表英国政府所提出的一系列签约要求;遂使这次访华在政治上一无所获,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失败的一次外交活动。

同年10月7日,使团带着大清国皇帝给英王以及使团的主要成员的三千多件赏赐——丝绸、瓷器、玉器及各类工艺品,带着“极度的失望和无限的遗憾”,离开北京铩羽而归。他们先后在松筠、长麟等清朝政府官员的陪同下,沿京杭大运河经杭州南下,溯钱塘江,走“浙赣常玉古道”,舟信江、赣江,越大庾岭(梅岭关),顺浈水、北江,12月19日抵达广州。一路上,使团中各类专家学者和不同分工的随员细心收集了大量有关社会、经济、政治、军事、产业、民情等第一手情报信息数据,并带走了中国重要产业商品和经济作物物种,如茶叶、生丝、漆……包括优质的茶树、乌桕、漆树和桑树树苗。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1月10日从广州启航回国。

不该遗忘的历史事件

两百多年过去了,回望这场中西方的第一次由官方推动的正式外交活动价值何在?孰是孰非?中外史学界早已从不同的历史坐标点上,发表过许多研究成果和学术著作。隔行如山,笔者无力也无意赘述。但要特别指出并请人们关注的是,马戛尔尼率领的英国使团在回国南下,途经浙赣两省交界地“常(山)玉(山)”古道时,发生的一段“故事”却是我们不该遗忘的历史事件:

见《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乔治•马戛尔尼原著 刘半农原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5第1版:

(1793年11月)“14日礼拜四 晨间,自杭州府向南出发……”

(1793年11月) “20日礼拜三 自杭州启程后至今日黄昏时,水路乃尽,拟于明日上岸由陆路往玉山,再由玉山改乘船只前往广东。……”(P200)

(1793年11月)“21日礼拜四 上午十点钟,登陆,行九点钟,历程二十四英里而至玉山,午饭则于半途用之。其地盖浙江、江西两省交界也。吾等船行已久,今日忽有一日之陆行精神颇觉爽畅。行时,华官备有敞轿、官轿、马匹三种代步,听人自择。吾辈以天气甚佳路亦平整,颇堪驰骤,故骑马者居多。又吾随员中有喜研究博物之学者数人,沿路见奇异之虫、鱼、花、草即釆集之。长大人并不加以禁阻。余则见一处种茶树甚多,出资向乡人购其数株令以泥土壅其根,做球形,使人舁(yú,起抬,共举也。)之以行,意将携往印度孟加拉国种之果能栽种得法,地方官悉心提倡,则不出数十年,印度之茶叶必能着闻于世也。……” (P203)

这里,马戛尔尼未提及“水路乃尽”的地名,但与此同时,副使乔治•斯当东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清清楚楚地记录了由钱塘江水路到常山并上岸转陆路去玉山(江西)途中的所见所闻:

“船在钱塘江航了几天以后,……船只航到常山镇,江水太浅,绝对无法继续航进了。”(P452)

“另有一条河发源于同一山脉之南。使节团在常山上岸,走一段旱路,然后再搭船从那条河走。”(P453)

“使节船经过的甘蔗地附近还种了一些桔子树。……有一种皮是深红颜色的桔子最甜,汁液最多,它的果肉同果皮只由少数几根纤维相连着。中国人拿许多种水果招待使节团员,……(P449)

“……我们第一次看到,种的有茶树。这里茶树种的很不整齐,看上去好似普通的灌木。(P450)……特使捜集了若干中国的茶叶和其他植物标本送到孟加拉国去。据说孟加拉国某些地方也适于生产茶叶。”(P451)

而大副爱尼斯•安德逊在他所著的《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中,则更具体详实地描述了登陆地的场景和这一天陆行的经历:

“(20日)午餐后整个民船队在一个大市镇的对面抛下了锚。这地点的美丽而又非常显眼的风景是我从未见过的。这条江当然是风景的中心,江的一边是具有种种色彩的市镇,前面是军营;……江的另一边是一片高大直立的大山。”

“21日,礼拜四 今天一早,大使和他的全体随行人员离船登陆。依各人所好,分别坐上大小轿子、竹轿或骑上马。”……

“这马队行一短程,即进入一个相当宽广而具有极大郊区的大城市,市名“张水扬”。它是位在两山之间的一个山谷里,城市离江约四分之一英里。在群山之间的一个山顶上竖立着一个甚为古老的宝塔,塔顶是平形的……。在经过城门时,进城和出城,大使都受到炮兵礼炮致敬。街道很狭,排满了店铺,……”

“……约1点钟,我们抵达“端平”城,在这里午餐已经准备好了。剩下的一段路程是沿着一条很好的道路前进。经过一片肥腴的田野,间或有几座山,再经过一连串的村庄;……直到5时,我们到达玉山镇;……傍晚大使和他的全体随行人员安全地登上了船。”(P176)

笔者曾随常山当地文化学者进行现场踏勘一一比对,爱尼斯•安德逊笔下所述景象至今仍依旧可循:使团舟泊之处应是富足山以南至西南的十里潭水域;水南岸‘一片高大直立的大山’即为挂榜山;‘市镇前面是军营’指的是当年的长圩铺营房。另外,沿长圩古道走过去的三里滩塔基远眺,常山古县城确是在天马山和西高峰山之间的山谷里。县城外,从小东门至常山港又确是一个宽广极大的郊区,城市与江岸的距离也与文中接近。特别是他们看到的那座古塔,即为今塔山顶上的文峰塔。据方志记载,在乾隆年间塔尖曾遭雷火毁去,所呈现的塔形确是平顶状。到嘉庆年间塔体岌岌可危,故于十八年(1813)重建。

这里应该特别指出的是,爱尼斯•安德逊在文中提到的大城市市名“张水扬”,应为谐音‘上水岸’,为不同语系加地方口语译音之误。显然安德逊将常山县城所处的区位地作为县名了。而同理,“端平”城应为“太平”村就不难理解了。

综上所述,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这次国家级别的外交活动中,马戛尔尼率领的英国使团在浙江巡抚长麟的陪同下,从杭州溯江而上到了浙赣两省交界地常山县域。(1793年)11月21日,在走“常玉古道”去江西玉山的途中“攫取”了中国的茶树物种,而“意在带到印度去种植繁衍”!

“常玉古道”边的茶树落户印度了吗?

这些茶树是否已被载上使团船上又带到印度孟加拉去了呢?马戛尔尼所著的《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书中并没有写明。但法国非凡的学者阿兰•佩雷菲特所著的《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书中给了人们肯定的答案!——1794年,中国常山的茶树苗种运到了孟加拉,种在加尔各答植物园。

木府里的雪山茶 常山印度茶的故乡(4)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794年2月28日,马戛尔尼从澳门写信给康华里勋爵:“如果可能,我想弄几株优质茶树的树苗。多亏广州新任总督的好意——我与他一起穿越了中国最好的茶叶种植区——我得以观察和提取优质样品。我责成丁维提博士把这些树苗带到加尔各答。他将搭乘‘豺狼’号前往。”在经过一片精心种植着漆树、乌桕和茶树的平原时,马戛尔尼的确顺利地叫人挖掘了这些树苗:中国的陪同人员这一次未加干涉。把优质树苗引入印度,光这一项也就不枉此行了,而且在下个世纪将要百倍地偿还这次出使的费用。”(P340)

“……几株带土块的树苗被小心翼翼地运到了孟加拉。……茶树以前在印度鲜为人知。丁维提博士带着这批树苗抵达加尔各答……茶树、乌桕和漆树在那里落了户。随着它们的繁衍,加尔各答植物园向印度所有的苗圃送去了使团挖来的中国树苗的后代。1823年,在阿萨姆邦发现了一棵野生茶树,于是把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但可以说当今相当一部分‘印度茶叶’ 来自马戛尔尼挖来的中国茶树苗。”(P341)

——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这里必须指出,查阅上述史书,过此八十里“常玉古道”后,尤其是赣南至粤北(南安—南雄)陆路段,无一再有挖掘茶树的记录。而使团仅用时9小时就翻越了33英里的大庾岭梅关古道。

至此, 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茶树以植株形态首次移栽进入印度这个南亚次大陆是1794年!同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常山,是印度茶最早的故乡”!

古道茶村今安在?

——追踪历史事件发生地

2018年7月29日笔者在常山县戴副县长和有关部门领导的引导下,对常玉古道进行了“走马”式的实地考察,先后调查走访了蒋连铺、曹会关、白石街和草萍村,并与乡村干部和当地老农进行了座谈。所留下直观而深刻的印象是:古道肌理犹存,古韵式微。走线大多已拓建为G320国道,历史遗存呈星点式散布,唯历史村名保留完整(注:详见考察纪要)。

木府里的雪山茶 常山印度茶的故乡(5)

| 图片由作者提供

值得欣慰的是,据众人回忆:旧时,自曹会关起多分布有茶树(现仍有野茶)、乌桕(木子树)、漆树;尤其在草坪村(草萍驿),沿路两边店铺林立多茶馆;村周边两侧都为茶树,山上有梯田。这些都与两百多年前英国使团成员回忆录中描述的甚为契合。

木府里的雪山茶 常山印度茶的故乡(6)

| 白石镇 图片由作者提供

综上所述,马戛尔尼一行“挖”去茶树之地最大可能当为常山县古广济驿西曹会关至草萍驿附近,即素有“两浙首站、八省通衢”之称的今白石镇境内,或延伸至与毗邻的江西省玉山县岩瑞镇太平村、古城岗一带。有待今后确认之。

“又见古道茶村”

作为对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的常山县全域旅游的有力支撑和打造“美丽中国独具特质的国际慢城”的重要补充,在开展浙江万村景区化(A级景区村)工作和历史文化古村落建设的同时,如何以“常山,印度茶的故乡”为主题,在全县“顶层设计”的导向下,整合资源“多规合一”,集中力量有序地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之成为浙西南山水生态旅游经济带中新亮点。无疑,这对于助推常山乡村振兴,“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彰显钱塘江文化、古驿文化和茶文化的核心价值,以至提升常山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是大有裨益的。

木府里的雪山茶 常山印度茶的故乡(7)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让双千年“常玉古道”在新时代的召唤中重显辉煌,使其活化成为“与远古(历史)对话,与现今同步,与未来牵手”的城乡一体的新型经济发展轴;将“两浙首站、八省通衢”的白石镇谋划和培育成为四省边际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成为我省第一个跨省域的美丽田园综合体,这将是摆在广大常山人民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和新的机遇。

主要参考文献:

(1)《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英)乔治•马戛尔尼原著 刘半农原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5第一版:

(2)《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英)乔治·斯当东着 叶笃义译,ISBN:9787806782675,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01.01

(3)《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

(英)爱尼斯·安德逊着 费振东译,ISBN: 9787800803031,群言出版社

另有 副使斯当东着《出使中国记》)

随员安德森着《随使中国记》)

随员巴劳着《中国旅行记》等。

(4)《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法)阿兰•佩雷菲特着 王国卿等译,法文原书1989年初版,1993年三联书店出版中文版

(5)《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

徐望法 主编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2.06

(6)《常山县交通志》

周作浩,常山县交通志编纂办公室 地方志办公室出版 198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