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康熙都干了些什么坏事啊(开创康乾盛世的康熙)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中距离现代社会最近的封建王朝是清朝,不论清朝的统治者给中国带来进步还是落后,本质上跟我们现代的生活关系不大,历史的车轮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
但是从这段历史中的统治者们的内政外交、文治武功、人格魅力、文化品性、甚至自己的家事,细细品味其中缘由,如果你的想象力足够丰富,这些信息其实就是可以带自己穿越到古代的船票。
一、年幼登基的康熙康熙皇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八岁时因顺治帝发生变故早早登基,好在孝庄太后也是一位很厉害的政治家,在他皇祖母的庇佑,以及四位辅政大臣的扶持下顺利继位,并且在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亲政了。
换做今日,14岁的孩子大多还处在青春叛逆期,各方面的指标都说明,这位皇帝不是凡人。
在位执政六十年,在各个时代的皇帝在位时间中算是比较久的皇帝,并且国家在他的治下逐步稳定走上强盛。
可以说康帝皇帝是“康乾盛世”的奠基人,单从人口基数方面来说,正是因为康熙皇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才有了乾隆时期三亿人口的超级大国。
虽然晚年因为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出现了一些状况,历史资料和一些影视资料中对其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史称“千古一帝”。
康熙皇帝一生都在为清朝的未来努力奋斗,平息内乱,扩大版图,收复台湾,学习西方科技,跟清朝的其它皇帝相比段位应该是最高的。
二、康熙皇帝的功绩处理权臣鳌拜。鳌拜是康熙皇帝亲政亲政前的第一道障碍,此时的鳌拜就像当年的顺治帝面对多尔衮一样,武功高强,功勋卓越,在朝中势力庞杂,直接影响到了康熙皇帝的话语权。
忠心还是反叛都在一念之间,鳌拜功高盖主,朝中又如日中天,对于权力的欲望内心肯定是舍不得,手中自然是越抓越紧。
鳌拜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选择功成身退,后半生一定是荣华富贵到老,下一代也可以继续为国效力。
最终在孝庄皇太后和康熙皇帝的策划下除掉鳌拜,完成了军政大权的转移。但是康熙皇帝并没有杀死鳌拜,而是囚禁终生,这等格局值得称为“千古一帝”。
平定三藩之乱。“三藩”所指的是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
明末清初,这三个明朝的将领帮助清朝推翻了明朝,统一天下,国家就把偏远的三个地方交给这三个将领管理。
一开始并没有给国家带来什么负担,多年以后小团体发展到一定的数量就产生了质变,变成了清朝的负担和威胁。
康熙从八岁就开始听政,深知朝廷和地方的利害关系,曾说:“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所以在处理鳌拜之后,康熙皇帝就迫不及待想撤掉三番,砍去国家的负担。紧接着吴三桂就杀了朝廷官员,带头反抗。
不过最终历史还是站在了康熙皇帝这一方,虽然国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终完成了对南方省份的实际管理权。
收复台湾。自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吴三桂起兵叛乱。到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九吴三桂的孙子终于挺不住了,自杀了此一生,三藩之乱历时八年,国家和百姓都受到了战争的影响。
可是仅仅过了两年,康熙二十二年就准备收复前明最后的政治武装力量台湾省。按照普通的思路,考虑的是刚打完仗国家还有钱吗?
但是康熙皇帝为何要在短短两年后就要再次发起战争?
其中的原因,可以说“平三藩”为清朝获得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反过来一想这三个藩王,其实是变相为康熙皇帝聚集了多年的财富,最后被国家收割。
落败的三位藩王也一定是跟鳌拜一样,老泪从横后悔不早点儿交出权力,感叹后生可畏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因此才使得国家有钱攻打台湾。凭这一项数据,可以说康熙皇帝资源整合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强。
台湾面积小,人口少,除了天险利于防守,攻击力并不是很强康熙皇帝启用汉臣施琅攻打台湾,最终收复台湾,完成了版图的统一。
击溃外部入侵。中俄尼布楚条约的因果,从一开始就有噶尔丹的身影纠缠其中。
早在康熙二十五年,清朝已经取得了第二次雅克萨战争的胜利,对于两国的关系算是提前掌控了边界争端的优势,一直很强横的沙俄方面,也派出了使团主动请求谈判。
对此,康熙皇帝给谈判负责人索额图定的原则是,领土问题决不让步,谈不成就继续打。清朝这边,准噶尔和沙俄两头开战的话,拉开的占线就太长了,古代拼的是粮草和兵马,如果开战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
俄国和噶尔丹相比,噶尔丹毕竟只能算一个省,只有内部统一才有力量对抗外部的国家,其实此时的俄国正在跟土耳其开战,他们也不敢轻易的两头开战,两边都投鼠忌器。
签订《尼布楚条约》后为即将到来的噶尔丹之战,暂时稳定了东北局势。康熙皇帝也终于可以放手与葛尔丹进行大决战。
康熙皇帝曾经两次御驾亲征葛尔丹,并将其斩杀阵前,解决了准噶尔大部分的主力军,为以后乾隆皇帝彻底消灭准格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皇帝的遗憾在此处实在不好写康熙皇帝的过失,因为他做出的功绩在当时都是开创性的局面,如此伟大的丰功伟业,伴随一些失误和遗憾属也都无可厚非,但是其中的因果关系值得我们反复学习。
兴土木,倦吏治。康熙帝后期,制服了大部分的反叛势力。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康熙皇帝本人的精神和体力也在逐年下滑,封建君主的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盖一处自己喜欢的庭院,圈一块放马打猎的园林也都在情理之中。
畅春园、避暑山庄、木兰围场这些设置就相应筹备建设。把很大一笔钱花在娱乐设施上,从一定方面影响了大战后的国民经济复苏,也让西北草原和青海的反叛势力有了喘息的机会。
流放戴梓,错失奇才。清朝当时有一位奇人,喜欢钻研枪炮,戴梓当时发明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威力和精度都比国外的要好。
至今的资料都没有具体的原因表明康熙皇帝为何要无视戴梓和他的枪炮技术,如果真的重视起来,大力发展枪炮技术,说不定可以改变中国的历史。
康熙还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学霸型皇帝,除了儒学外,还在在几何算术、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地质学、解刨学、机械工程、动物、植物、医药、哲学上都有研究,这一方面和枪炮技术一样让人费解,康熙皇帝个人很喜欢却不知为何没有进行全国推行。
可能站在封建帝王的角度,统治天下的因素比较多,担心老百姓懂得多了不好管理。其实历朝历代老百姓造反大多是没有饭吃,生存不下去才是造反的主观因素,不过这也正是封建制度的狭隘性体现。
晚年怠政,贪污横行。这是很多圣君都会犯的错误,前期励精图治,打下一片江山,国家蒸蒸日上,晚年随着年龄大了,精力不够,也就松懈起来。因为康熙皇帝后期对吏治的倦怠,产生大量的贪官污吏。
留给雍正皇帝的难题就是,一帮子虎狼兄弟处处作对,阻碍推行新政。大量的贪官污吏欺下瞒上,掏空国家库银,还好有雍正皇帝铁血手腕力挽狂澜,使国库逐年充盈。
外国人如何评价康熙历史中清初阶段,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版图最辽阔、经济最繁荣、人口最多的帝国。
《全球通史》评价:“康熙有理由这样自信。他统治的大清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就连那些自命不凡的欧洲来访者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在当时欧洲文化圈中认为,中国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欧洲所有国家都应该学习模仿的对象,康熙皇帝是最完美的君主,是欧洲所有皇帝的模范。
直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人并不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很大一部分日本人眼里和唐朝时期一样,清朝还属于天朝上国。
结语:
康熙帝接受了传统儒家的思想,以“仁孝”治天下,思想开明,重用汉臣,花重金兴修水利,统一国土,改革南书房。
有效缓解满汉民族矛盾,稳定朝廷局势,休养生息囤积国力,加强四方边疆的实际控制力。
我们摆放一下康熙登基时的局面,简直就是一个烂摊子,政局不稳,四面危机,换作其他皇帝不把国家搅黄了就不错了,不论文治还是武功,康熙皇帝当属段位超一流的帝国统治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