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和启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文章片段,来自先秦大思想家庄子的文章《养生主》。

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其分割牛体的动作恰好是有条不紊,精准到位。作者叙述了庖丁的手触、肩倚、足履、膝踦,都恰到好处。那用刀分割牛体的过程,节奏感如行云流水一般,其节拍合乎古代“桑林”、“经首”两首经典乐曲的韵律,这简直是太神了,太奇妙了。

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和启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


难怪文惠君禁不住在堂上发出赞叹:“嘻,善哉!技何至此乎?”天哪!太好了。庖丁,你的技艺为啥能达到这个地步呢?

文惠君是谁呢?就是魏惠王(前369-前319年在位),又称梁惠王。在庄子所生活的战国初期,魏国最先强盛,魏惠王声望极高,也是争霸天下的有力参与者。

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和启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2)


作为一个厨子,庖丁是一个有思想的厨子,他给文惠王解释自己解牛技艺精湛的由来。庖丁放下手中的刀子,一开口说话,便有高度,思想的高度。大王啊!我所喜爱的,是事物的道啊,这超出一般的技艺了。“道可道,非常道”,庖丁的“道”是如何而来的,是不是故弄玄虚呢?其实,他在文惠君面前敢吗?答案是:不敢。庖丁的回答是他几十年厨子生涯里得出来的,实事求是滴。一般分析,庖丁的解牛有三个阶段:

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和启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3)


第一阶段,无非全牛。

无非全牛,庖丁刚开始解牛的时候,看见庞然大物的一头牛,茫然无措,狗吃刺猬,无从下口。那怎么办?庖丁没有说,其实就是一天天练刀呗。

第二阶段,目无全牛。

经过三年苦苦练刀,庖丁已经掌握了牛的身体构造,在他眼中,看不见一头牛完整的身体了,他用眼睛已经解构了牛的全部,所谓目无全牛。

第三阶段,游刃有余。

这个过程是在三年之后,一直延续到现在,一把青铜杀牛刀,已经使用十九年了,庖丁分解了数千头牛。数千头牛,可能有些夸张。总之,庖丁的解牛技术已经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了。他不用眼睛看,凭精神和牛接触,所谓艺高人胆大。庖丁说自己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这是两个关键词,“依”和“因”就是依照、循着的意思。“天理”和“固然”,就是自然的结构,本来的样子,其实就是说庖丁找到了牛体的原理、发现了规律。当遇到筋骨交错盘结的地方,庖丁的刀子就避开了,那些牛的大骨头,庖丁的刀刃是绝不会去砍的、剁的。

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和启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4)


所以,庖丁的杀牛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似的,闪闪发亮,刃薄,锋利。庖丁的刀刃在牛的骨节缝隙里转动,游刃有余啊!即使这样,庖丁也不敢漫不经心,随随便便。当他的刀子“每至于族”,“族”,就是牛体内筋骨盘结的地方,他“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意思就是,我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干净利落。在这里,我们看到,庖丁的小心翼翼,就是尊重、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他不骄傲、不蛮干。即使你资格再老,技术再好,也要敬业,也要谨慎。

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就是从容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他把自己的青铜杀牛刀擦干净,装在刀套里,藏起来。这真是大师的风度,细节一丝不苟,且珍爱自己的劳动用具。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庖丁的成功谁都明白,有几点可以提炼:辛苦不负有心人,熟能生巧。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庖丁说我喜欢的是“道”,“道”是什么呢?是天道,即事物的自然规律。庖丁就是寻找到了牛体的自然规律。这也启发人们:办事何必蛮干,要顺应自然规律!

文惠君的想法与一般人不同,他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知道养生的方法了。怎么理解呢?清代学者王先谦说:“牛虽多不以伤刃,物虽杂不以累心,皆得养之道。”事情繁杂无比,但不要让他牵累身心,通俗地说,不管烦心事,天塌了我也管不着,明哲保身。

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和启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5)

庄子 画像


文惠君养生的想法也是庄子的想法,这没有问题,但仅仅于此吗?这也是众说纷纭的,按庄子无为的思想来说,庖丁解牛,人生在世,就是要避开矛盾吗,顺其自然。但是,庄子在战国争霸不断的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提出养生,其实有希望中止战乱争霸,回到自然原始状态的意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