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一天都在做什么?都在关注些什么
高三两个班,每天语文课前一位同学课前演讲。
一学期下来,几乎所有同学都上台一次。
每人一个主题,短的3分钟,长的20分钟。
本意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以及写作,
实际上自己也有很大收获。
四个月下来,有惊喜,有震撼。
整理部分内容,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他们,在关注些什么,是怎样积累素材的。。
1
“娘炮”可以一禁了之吗?倪清扬
(一)什么是娘炮?(释词)
概念:某些方面女性化的男性
出处:出自于台湾的一部青春偶像剧《别叫我软柿子》的台词,女主角骂男主角“娘炮”,意思就是说他生性软弱、怕事,跟个娘们一样,延伸指男人娘娘腔。
历史: 魏晋时期,士人涂脂抹粉、注重修饰,出现了大批“伪娘”。男人就必须长得像美女少妇才会被人称赞,柔婉的女性美才是美男的标准。《红楼梦》里对贾宝玉的描写即是如此。
(二)对娘炮的厌恶之情从何而来?(原因)
主观上:分类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捷径,容易形成二元对立思维。男人之外就是女人,而娘炮不完全属于任何阵营,蝙蝠,不伦不类,易引起我们情绪上的暗流。
而且,人的认知跟不上情感,就会对“非我族类”采取批判态度,有些人见到化妆的男人便会认为他是娘炮,看到男人有“女人”般净嫩的外表就会认为他内心软弱无能毫无担当。
客观上:
(1)娱乐化时代下,对于名利的追求已经到达了狂热的程度。为了吸引眼球,不惜沦为小丑的人刻意做出“审丑”的娘炮行为。
(2)媒体往往喜欢挑起对立面以引起关注度,很多人成为娱乐的附庸,对娘炮产生愤恨。简洁的背面是空乏,快速的背面是助长。
(三)娘炮真的娘吗?(影响)
扭曲的娘炮行为
(1)表面“阳刚”,可能实则被阉割了勇气与骨气。“勇气,智慧,自控幽默,宽容,哪个都比所谓的阳刚有用。”
(2)激起人对于中性风,性少数者更深的敌意。在一个对对带有女性特征的男性都有如此大敌意的环境下,何谈去包容性少数者,包容同性恋呢?“自由不仅意味着选择的自由,更意味着阐释的自由,免于被负面揣测的自由。”
抵制“娘炮”,会导致审美被扭曲。审美是多元化的,强行诱导人们崇尚阳刚,厌恶阴柔,只会使社会审美价值观走向单一同调,产生单向度的思想。
(四)对待娘炮的做法(做法)
(1)娘炮不代表娘,外表娘,内心依旧可以坚韧有担当。
(2)批判的是炒作,不是娘,是“娘炮”小丑,是资本打造的同质化偶像,不是男孩为梦想奋斗的赤子心,更不是人选择的权利。
一个幸福的国度,就是每个公民都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
2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吗?汪伊凡
(一)“受害者有罪论”的逻辑
人们会认为受害者之所以被害,是因为其自身存在问题,从而去怪罪受害人,这也就是“受害者有罪论”。
比如说,老师批评打架的同学时常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为什么他不针对别人,只针对你?”
在一条“某男子侵犯某女子”的新闻里,评论里会有人说“啊,这女的穿成这样,不被侵犯才怪”,言下之意就是“有那么多女人,为什么施害者不侵犯别人,只侵犯你呢?那肯定是你有问题。”
(二)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念?
对于受害者的怪罪,可能是因为信息本身的误导性,还可能是人们的认知产生偏差,也可以从心理层面挖掘。
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每个人都戴着个人信念与价值观的有色眼镜,于是人们构建着自己的社会现实。
比如戴着“公正世界信念”的眼镜,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有序、可控、可解释、可预测的,朴素地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人是需要有序的,这决定了他的行为是否有“意义”。而一旦“有序”遭到违反、冲击、威胁,人们就会本能地焦虑甚至是厌恶;一件不合常理的事情发生,人们总是本能地想为它找一个合理的解释,试图通过某些方式去恢复原有的平衡(秩序)。
就比如说,“受害者有罪”。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是被世界公正对待的,他们“善”和“善报、“恶”和“恶报”互为充要条件。一个人没有做错任何事却遭遇不幸,这违背了有序的规则。
所以,有果必然有因,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为什么偏偏是这人倒霉?他一定是作了恶,才得到了恶报。这些使“世界恢复平衡有序”。
实际上,“受害者有罪”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指责者对自己的宽慰,对自己安全感的保护,“他是因为作恶才受害,是他不够好,我跟他不一样,一定不会遭遇这样的飞来横祸。”
(三)这样的观念有什么危害?
这种看似是捍卫公平的观念,却忽视了天灾人祸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有些不幸的降临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把不可控的不幸硬塞进所谓规则之中,强行赋予无辜的受害者以罪名,使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间强加联系,其实是对这种不公的合理化,是对受害者的不公。
那些指责无辜的受害者的人,也关掉了“同理心”的开关,对受害者进行一种物化,对他指指点点,而不是给予对同类的最基本的同情,是对人性的违背。
(四)结论
马克斯·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们无法放弃“有序”的信念,也不能逃离道德准则,因为道德准则是维持“有序”的基础。
3
什么是“另一种娱乐至死”?吴伶韵
(一)现象
明星吴XX事件中,当法院罪责已经敲定,而仍然有网友为之洗白。
南京疫情时,张文宏说:“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但是网络上有人就着这几个字眼而认为他同意国外的一些放任做法,断章取义,从而捏造一个意识中崇洋媚外的“汉奸”,对其进行谩骂。
其背后反映的是,这个时代,我们追求“我认为”“我想看到的”,而不是真相。我们接受信息,发出评论,因为带着一个预判,而对事件本身带着有色眼镜去看,自然不会就真相看出所以然。
(二)原因
饭圈文化,一方面是因为某个人本身的某些品质值得赞美,另一方面有一群人对一个人的品质有发现与喜爱,而想追随。
最初粉丝对偶像的喜爱来源于偶像本身的品质,然而当娱乐经纪不断发展,经纪公司把艺人按照粉丝群体口味去包装艺人,这就导致当代人们对偶像的推崇,从心理根本上来讲,并不是推崇这个人本身,而是推崇经纪公司包装出来的人的样式,再根本就是,推崇自己在心中塑造的一个意识形态。
张文宏教授所言的完整内容是“疫情不会短期结束,可能长期也结束不了。现在世界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可这是一个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病毒共存。”显然,是对当前真相的深刻认知后冷静的表述。
(三)本质
人们对真相带来的失望厌倦了,从而去寻求一种所谓更方便地躲避,不愿意看见,装睡。
(四)危害
娱乐行业中,对真相的漠视,导致盲目追求,带来一系列问题。
在抗疫和科学面前,如果有人隐瞒真相,漠视真相,则将会直接导致生命问题。
当娱乐不断将人吞噬,意识与真相碰撞,我们仍然应身负信仰真相的旗帜,至少站起,而不是把这片布蒙在眼前、盖在耳上。
4
这世界真的有“真相”吗?许佳怡
听到“真相”一词,是不是觉得就是客观、唯一、不可撼动的?
近年来,出现了“后真相”这个现象。真相的唯一性被推翻,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事实。
对女性堕胎有什么看法?争议的双方到底谁是对的?
其实不只是双方抱有的观点不同,而是看到的真相本身就不同,无法判断孰对孰错,注重女人和孩子两个生命主体的生命意义都有其合理性。真相并不是唯一的。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真相,而现实世界中又存在着许多譬如太阳东升西落这种不可质疑且唯一的客观事实呢?
尼采认为, “没有事实,只有阐释”。
这里要和大家熟知的用不同角度看问题区分开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提示我们的是有认知局限,要从不同角度去看庐山,但是,这里有个前提,就是说庐山是有真正的面目的,也就是说是有一个唯一的客观真相在的,但这不是尼采的视角主义。
世界本身没有所谓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对你坐着的这把椅子,它的本质是啥,是木头,那为啥会变成椅子呢,就是人对其赋予了工具的价值,第一个把木头变成椅子的人就是在创造价值、制造真相,是制造,不是认知,这也就是说真相并非存在,而是人创造出来的。
那为什么我们所有人看着这把椅子都会觉得它是椅子而不是床呢?是因为我们对其有着共同的视角,你让一个从来没见过椅子的人来看它,它肯定不会觉得它只能用来当一把椅子吧,可能可以用来给小猫当床。那这就是他的视角不同造成的。
因为太多人对这件事物有着共同视角,最后得出了一致的解释,也就变成了对椅子的认知的所谓“真相”。太阳东升西落这个地理现象亦是如此。
由此可以看出,共同视角的重要作用就是让我们获得一些稳定的事实认知,要是没有这些客观事实,社会肯定会乱套。
“事实胜于雄辩”这句话并不完全适用了,你有你的事实,我有我的事实,因为我们视角不同。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
而承认了这一点,并不是带来永无休止的争辩,而是人们在讨论观点时可以意识到对方的观点可能和我同样是合理的,从而保持一种谦逊,一种包容开放的态度,去倾听、理解和学习它们,用更多的眼睛去认识同一件事物,从而对其概念更清晰。
这是“视角主义”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东西。
5
下图是他们关注的话题(部分),
后面再作分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