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课程怎么讲(幼小衔接需要什么样的课程)
提到学前教育,“幼小衔接”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特别是在国家三令五申幼儿园“去小学化”后,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的现实让不少家长无法接受:孩子上小学后学习跟不上怎么办?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幼儿园园长朱继文曾介绍,为打消家长疑虑,幼儿园绞尽脑汁做了许多幼小衔接工作,但家长并不买账,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幼小衔接课程怎么讲?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幼小衔接课程怎么讲
提到学前教育,“幼小衔接”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特别是在国家三令五申幼儿园“去小学化”后,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的现实让不少家长无法接受:孩子上小学后学习跟不上怎么办?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幼儿园园长朱继文曾介绍,为打消家长疑虑,幼儿园绞尽脑汁做了许多幼小衔接工作,但家长并不买账。
的确,许多幼儿园的幼小衔接主题活动安排得满满,参观小学、收拾小书包、课间10分钟可以做什么、认识文具等,但这些表象化的幼小衔接活动是儿童升入小学后真正面临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吗?二三十分钟时间能够让儿童在能力上有质的飞跃吗?有教育专家认为,“这样走过场的幼小衔接并不能真正解决幼儿的难题”。那么,幼小衔怎么做?
幼小衔接的两大问题
“衔接”不等于简单做加法,也不是多个活动的拼凑,而是对课程、教学的重新设计,因为课程的不连贯将直接造成儿童学习衔接上的困难。台湾学者陈伯璋曾指出,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的课程衔接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统整与小学分科教学的差异,造成儿童学习适应困难。二是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课程有重叠或不连续现象。
也就是说,新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如果无法与儿童原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就难以成为学习者经验的一部分。
对于刚刚进入小学的儿童来说,他们在幼儿园的学习形式以活动为主,课程内容根据一定的方式统整在一起。进入小学后,知识学习的比重增加,分科教学的方式很难顾及儿童知识接受能力的个别差异和行为适应问题。幼儿园与小学课程形态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儿童学习的不适应,因此,帮助儿童构建连续性学习经验是幼小衔接的重要目标,而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课程衔接不等于“提前补习”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的家长让孩子退园参加幼小衔接培训班,这样做是因为家长对课程衔接存在误解,课程衔接并不是“提前补习”。这也是当前社会上幼小衔接培训班报名火热的原因之一。
某个社会教育机构的幼小衔接课程显示,幼小衔接培训班有上、下两个学期的教材,从汉语拼音、英文字母到单双数、相邻数、奇偶数、简单的加减法,内容接近小学一年级课程。该教育机构还表示,儿童上完幼小衔接课程后再学小学一年级的课程会“非常轻松”。
可见,将课程衔接片面看作是“提前补习”的现象较为普遍,不仅仅是家长,一些培训机构亦是如此。不难发现,这些衔接课程设计的初衷是,只要儿童提前学完了一年级的课程内容,就能顺利实现过渡,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事实并非如此,将课程衔接理解为“提前补习”,这样的认识是片面、表面性的,在本质上缩小了“衔接”的范围,把“衔接”局限甚至等同于知识的准备和延伸。这样的错误认识导致了幼儿园“小学化”现象,这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也是相违背的。因此,幼小衔接的重心应从幼儿园向小学倾斜,把关注点放在儿童入学后的“过渡教育”,而不是入学前的“准备教育”上。
小学低年段衔接课程的实践探索
为了让儿童顺利渡过小学初期这段时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开展了一系列衔接课程的探索,不论是美国的“适宜课程方案”、英国的“混龄教育课程”,还是日本的“开端课程”,其实质都是为了帮助儿童实现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顺利过渡,保证儿童学习经验的连续性与持续性。
我国一些小学也开展了衔接课程,比如北京市中关村一小的“融合课程”,针对小学低年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该课程打破传统的科任教师“走班制”,尝试两位教师“常驻”班级,担任一年级学生的所有课程;打破学科界限,进行多学科融合教学,并自编学生用书。
浙江省一些小学近年来也在尝试幼小衔接课程。海宁市文苑小学开发的“起航课程”,重视基础性课程的全科整合、特色主题活动的设计、绘本教材的主题渗透和亲子同玩日活动的开发;宁波市鄞州区下应中心小学开发的“酷课程”,则围绕进入新角色、导师迎新生、熟悉新环境、认识新伙伴、了解新规范、养成好习惯等内容,帮助儿童掌握进入小学学习生活所必需的重要、必备的品质和能力。
这些课程坚持低结构原则、导师集体参与原则、早介入先实施原则和短周期长实效原则,而正是这些特质确保了幼小衔接课程不落俗套,更保证了课程的高效实施,让幼儿更快地融入新生活。这样的课程才是儿童真正需要的衔接课程。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部分内容摘自《基础教育研究》《数字教育》《中国教师》)
《中国教师报》2018年08月22日第7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