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最大一组壁画(览不同时期典型石窟中的典型壁画)
敦煌石窟,敦煌地区石窟之总称,其包括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县的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县的五个庙石窟。我们今天所说的是敦煌市的莫高窟中的壁画。
- 北凉(397~460年)
东晋十六国晚期北凉,是敦煌石窟现存最早的石窟。这一时期的壁画,带有明显的印度和西域风格,尤其是晕染方式,变色后在面部、胸腹部形成黑圈。
北凉·供养菩萨
莫高窟第272窟西壁龛外南侧,北凉·供养/听法菩萨。体态健美的菩萨,坐于莲花上,手势灵巧,动态曼妙,婀娜多姿。
- 北魏(386~534年)
北魏是莫高窟的初创时期,洞窟形制和壁画内容,带有明显的西域和中原的风格。莫高窟第257窟西壁,北魏·鹿王本生,九色鹿昂首而立,凛然面对骑在马上前来捉拿它的国王,慷慨陈词,没有丝毫的怯懦和畏惧。
北魏·鹿王本生
鹿王本生是一幅横卷式连环壁画,由左、右开始,到中间结束。典出佛经,在这个情节时,九色鹿是跪在国王面前的。而此画中的九色鹿是昂首挺胸,不媚强权,尤显中原文化特点。
北魏·天宫伎乐
莫高窟第345窟,北魏·天宫伎乐。佛教把乐舞形象放在各种经变的重要位置上,作为“礼赞佛陀”、“庄严净土”的象征。
北魏·飞天
莫高窟第260窟南壁,北魏·飞天。佛教说:飞天是乾闼婆的化身,即天龙八部众神之一的天歌神。这个时期的飞天形象,依然保留着西域飞天形象的特点。
莫高窟第254窟南壁,北魏·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绘画故事讲:国王的三个儿子,进山狩猎,见一母虎领数幼虎,饥饿逼迫,欲食其子。三太子摩柯萨埵以干竹刺颈出血,投身崖下,以身饲虎。
北魏·萨埵太子舍身饲虎
二兄将此事告诉父母,国王及夫人赶至山谷,抱尸痛哭,收拾遗骸起塔供养。整幅画作色调阴郁低沉,撼人心魄。
- 西魏(535~556年)
西魏时,形成了敦煌早期石窟的另外一种形制,就是禅窟,也叫僧房、精舍等。主窟见方,顶为覆斗形。壁画沿壁窟顶,多以大自然的景象,表现天堂的美妙与和谐。
西魏·狩猎
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北披,西魏·狩猎。三只飞速奔逃的黄羊,猎人纵马弯弓追赶。简练夸张,瞬间生动。此幅画是敦煌壁画中众多狩猎场景中最生动的作品。
西魏·战斗
莫高窟第285窟南壁,西魏·战斗。画作为五百强盗成佛之作战场面,骑马的官兵顶盔披甲,战马也都披护铠甲,手持盾牌、刀矛、徒步作战的是五百强盗。形象清晰具体。
- 北周(557~581年)
石窟早期壁画受到外来影响,带有显著的西域风格。经过千余年的氧化,肌肤的丹红色变成了深浅不一的灰黑色,人物用白色涂染鼻梁、眼睛等部位,以示高光。
北周·农耕
莫高窟第296窟东披,北周·农耕。整幅画作是“善事太子入海取宝珠本生”的佛教故事,其中农耕是画的一部分,真实的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辛勤耕作场景。
北周·建塔
莫高窟第296窟北披,北周·建塔。建筑物和人物的安排及对称有又变化,具有浓烈的装饰艺术趣味。
- 隋(581~618年)
隋代虽然历史很短,却是单位时间内莫高窟开窟最多的时代。洞窟的形制多样,壁画内容丰富。
隋·飞天
莫高窟第397窟龛顶,随·飞天/乘象入胎、夜半逾城。佛传故事中独立出现最多的情节。乘象入胎的故事说: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梦见一位神,骑着大白象来到身旁,醒后身感异常,自此有孕,后来便生下了释迦牟尼。夜半逾城的故事说:长大后的释迦牟尼立志出家,父母不允,一天夜里,他悄悄离家,但城门紧闭,此时,天神降临,将他托起送出城门外。图中祥云缭绕,天花飘舞,持节菩萨护送,飞天伎乐相随,气氛热烈喜庆。由于变色,人物肤色已呈红黑色。
隋·供养菩萨
莫高窟第404窟西壁,隋·供养菩萨。菩萨手拈金色香炉和鲜花,头部微侧。面部和手经虽然已经变色,但依然显得谐自然。
隋·观音济难
莫高窟第420窟窟顶东披,隋·观音济难/法华经变。画面描绘释迦牟尼在王舍城灵鹫山,为众菩萨说大乘妙法莲花经时的盛况。图中人物众多,塔庙寺院,树石花卉,兽鸟百虫,莲池流泉,行云飞花。是唐代大型经变画的先声和基础。
隋·帝释天
莫高窟第423窟南披,隋·帝释天。帝释天乘四龙车赴会,飞天持香炉、花瓶、花盘前呼后拥而来,场面生动壮观。
- 唐(618~907年)
莫高窟第401窟北壁,唐·菩萨/供养菩萨。供养菩萨是修行果位相对较低的菩萨,在壁画里数量众多。这身供养菩萨虽有局部变色和残损,但仍可看出其当时的华丽与风采。右手托透明镶珠玻璃盘,左手轻提巾带,配饰缨络耳环,肩披长巾。身材修长,站姿优雅,微风轻拂的裙衫,舒朗豁达的表情,拉近了人与神的距离,多了几分亲切和世俗的人情味。
唐·菩萨
莫高窟第220窟北壁,唐·伎乐。图为“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壁画的一部分,一支由数人且不同肤色民族乐工,演奏着中原、西域的乐器。
唐·伎乐
莫高窟第329窟西壁龛顶中央,唐·乘龙升天/乘龙飞仙。在虚空中乘龙飞行,这一形象原本是汉代道家引导人们羽化升天的乘龙仙人,在此出现强调了佛教故事中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时,在天空遨游的气氛。
唐·乘龙升天
莫高窟第323窟北壁,唐·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故事说:汉武帝打败匈奴后获得2尊金人,但不知金人的名号,便派张骞到大夏(阿富汗)去问,张骞得知后返回,自此佛教传到中国。
唐·出使西域
图中伞盖下骑马的是张骞出使前拜辞的汉武帝。
张骞出使西域和汉武帝缴获匈奴金人都是史实,但两者毫无关系。
莫高窟第057窟南壁,唐·观音菩萨。在众多唐代菩萨像中,这尊观世音菩萨画像是最佳精品之一,被人们赞誉为“美人像”。菩萨体态婀娜,肌肤光泽细腻,长目细眉,唇红鼻直,文静娴雅,姣好妩媚。沥粉堆金的宝冠配饰,淡朱晕染的肌肤,雍容高贵,与众不同。
唐·观音菩萨
莫高窟第039窟西壁,唐·飞天。一手托着一盘鲜花,一手轻拈花蕾,身体下倾,犹如飞速而下。体态修长,面庞圆润,体现盛唐时绘画娴熟的技艺,也给后世带来想象空间。
唐·飞天
莫高窟第103窟东壁,唐·维摩诘。经文说他精通佛理,智慧超群,雄才善辩,是佛教传说中的大居士。也是家资丰厚,妻妾成群的大富豪,时常出入酒肆、青楼、赌馆。他主张享受人间富贵,只要心中有佛,与人为善,同样可以修成正果。
唐·维摩诘
图中维摩诘坐在高脚胡床上,身体前倾,手执羽扇,神采奕奕。侃侃而谈、胸有成竹地在与文殊菩萨辩论。
莫高窟第156窟,是唐代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在位期间修建的一座功德窟,石窟南壁,唐·张议潮出行图。画面疏密相间,形象生动,展现了一支威仪赫赫的凯旋之师。
唐·张议潮出行图
莫高窟第196窟西壁,唐·魔女/劳度叉斗圣品之舍利弗。魔女衣裙飞卷,帐前侍立外道蒙眼抱头,狼狈不堪。舍利弗驱神风吹来,魔女瑟缩颤栗,偎依一处。
唐·魔女
- 五代(907~960年)
莫高窟第061窟西壁,五代·五台山图。壁画上部主要描绘各种菩萨赴会和日、月诸天、罗汉等各种瑞现;中部描绘了五台山的五座台顶及其间的几十座寺院、佛塔等圣迹;下部描绘从太原到镇州方圆五百里的山川道路及参礼五台山的人物等等。
五代·五台山图
整幅画作长13米,高3.6米,全图采用鸟瞰式透视法。不仅是内容丰富的佛教史迹图,也是一幅气势宏大的山水人物画。
莫高窟第098窟南壁,五代·于阗国王。图中于阗国王头戴冕旒,身穿衮服,右手持花,左手持香炉,神态恭敬虔诚做礼佛状。
五代·于阗国王
于阗以盛产玉石闻名,所以国王的宝冠、佩剑、指环都是宝玉装饰。供养像的右前方,有宝幢式供养人题榜一方,上书“大朝大宝于阗国大圣大明天子”。
- 宋(960~1279年)
莫高窟第055窟,宋·观音济难。描绘河中行船遇难时,船上乘客合十礼拜,颂观音名号,求其保佑的情景。
宋·观音济难
- 西夏(1038~1227年)
莫高窟第328窟东壁,西夏·供养菩萨。四身菩萨雍容大度,衣褶垂裙、头冠佛光精心描画,姿态优美自然,肌肤丰润,衣饰华丽,显得灿烂多彩。
西夏·供养菩萨
- 元(1206~1368年)
莫高窟第003窟北壁,元·千手观音/千手千眼观音。观音像有十一面,四十只大手,其中两手高举化佛,两手合掌,两手托钵,四周环绕二飞天及部众。壁画以墨线勾勒而成,敷以浅淡清雅的色彩,人物丰满、均匀,造型细腻,典雅俊逸,呈圆轮状排列的千手层层叠叠,密而不乱,规整有序。
元·千手观音
此窟是敦煌现存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绘画的洞窟,也是绘制最为精美的千手观音像。观音头戴化佛宝冠,双目平视,慈祥沉静中透露着无穷的睿智。
元·千手观音(头部为主的近景)
在壁画中,铁线描、兰叶描、折芦描、行云流水描等荟萃一壁,自然天成,和谐统一,突显元代绘画艺术的高度成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