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礼簿写哪些才子(金榜题名赏析155)
张其淦简介:
张其淦(1859年-1946年),字豫泉,广东东莞人。清末官员,学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一年四月,散馆,著以知县即用,改山西黎城知县。官至安徽提学使。辛亥革命后,在上海隐居,专心著述。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卒。
张其淦
生平履历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任山西巡抚府文案。数月后,因他在任内黎城境中有外国传教士7人被义和团所杀,涉嫌保教不力而被革职。回莞后,任石龙龙溪书院山长(相当于校长)达7年。此外,他还兼任东莞明伦堂沙田局总办。其时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图谋将东莞万顷沙的田产收归国有,他会同邑绅陈芝岗、钟菁华等共赴京师,联同京官邑绅联名向朝廷奏请,才使东莞的公共田产得以保存。
1908年涉嫌案大白,张其淦任安徽省候补道员。宣统二年(1910年),授荣禄大夫(从一品),赏戴花翎。后改任安徽提学使,管辖全省学政。辛亥革命后,弃官去上海隐居。 民国初年,原安徽巡抚朱家宝任直隶督军,曾多次邀请他出掌该省财政,他婉辞不就。1915年袁世凯酝酿称帝,拟封他官爵,他亦力却之,终日以撰述著作为乐。张其淦治学严谨,勤于著述。著作有《邵村学易》、《老子约》、《松柏山房骈体文钞》l0卷,《梦痕仙馆诗钞》10卷,《呤芷居诗话》4卷、《五代咏史诗钞》6卷、《元代八百遗民诗咏》8卷、《明代千遗民诗咏》21卷等20多种,另辑有《东莞诗录》65卷等数种,大多数已刻印发行。但在淞沪抗战时,其寓所毁于战火,所藏论著70多箱,全遭劫难,幸其刻板尚存于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6年11月24日,张其淦病逝于上海格罗希路寓所,享年88岁。
作品
《续编清代稿钞本》中收录有其作品:《邵村史论》、《邵村易说》、《张氏家传》、《张其淦诗稿》。
《寓园丛书》、《洪范微》、《左传礼说》、《邵村咏史诗钞》、《松柏山房骈体文钞》。
《张其淦纪念文集》出版 东莞乡邦文献整理方面又一重要著作面世
2019-08-23
历时两年多,由东莞报业传媒集团编辑出版中心承制、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张其淦纪念文集》于日前付梓印刷。该书是东莞市政协倾力打造的《东莞历史文化专辑》系列图书之一。
东莞历史悠久,宋元以来,人才辈出,乃粤中文化重镇。近年来,市政协团结各方,致力于文史资料整理,搜集莞籍知名学人、艺术家著作,为乡邦文献延一线之脉。
张其淦(1859—1946),本字汝襄,改豫泉,晚号罗浮豫道人,又号岭南迂叟,东莞篁村水围人,清末民初的东莞学者,与陈伯陶齐名的晚清进士,以诗文名于当代,且在整理、保存、流布乡邦文献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本书汇集了张其淦五代子孙对其的纪念文章,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年;也囊括了专家学者对张其淦的诗学以及其在乡邦文献整理、流布方面所作贡献的考究文章。
本书收录文章主要包括:张其淦第六子张景丰撰写的《先严张其淦事略》,张其淦第三子张景韩撰写的《家严事略》,张其淦第十二子张景益撰写的《先父张其淦坎坷的一生》和《漫笔张其淦在沪的生活》,张其淦之孙张朝阳撰写的《遥寄先祖与父亲》,张其淦曾外孙女施淑仪撰写的《云山三晋访遗踪》等回忆性、纪念性文章;还有著名历史学家郑师许撰写的《悼张豫泉太老师》,东莞知名学者杨宝霖撰写的《张其淦和他的诗》,中山大学教授杨权撰写的《张其淦对东莞乡邦文献的整理》,南开大学学者汪梦川撰写的《名山宝藏,诗人心史——张其淦及其诗初探》,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程中山撰写的《东莞诗歌之探索——张其淦<东莞诗录>与<吟芷居诗话>》等研究类文章;最后还附有张其淦的曾孙张德雄搜集整理的《张其淦年谱》,年谱以时间为序,以具体事件为节点,记录了张其淦的重要生平事迹和著作。
张其淦享年88岁,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豫泉‘诗录’,独步岭南”,他的诗文在东莞文学史上颇负盛名。如今,张其淦的后代中,与张其淦有亲身接触,而且还健在的人已经不多了,并且都已达到耄耋之年。能由这些人亲自来讲述张其淦晚年的生活、为人,写文章来纪念他,是十分难得的。再过十年二十年,恐怕再也没有人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了。因此,本书的出版正当其时,同时,其丰富的史料价值对于弘扬和传承东莞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是市政协在乡邦文献资料整理方面所作的又一重大贡献。
张其淦的诗文:
《时事》
清 ·张其淦
纵谈时事客纷纷,
合璧华英字细分。
铁舰烟销津海月,
火车桥渡太行云。
赵灵胡服翻思效,
孟德新书漫欲焚。
拟献刍荛救流弊,
九重难达圣明君。
张其淦的书法:
陈定山 张其淦 竹兰 东坡诗
张其淦的故乡:广东省东莞市篁村景观图片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始,到清未止,沿用了1300多年。科举制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以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广泛的影响,是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够和它相比的。它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在古代社会是最公开、公平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金榜题名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该成语的本义是指科举时代考生考中进士,荣登殿试录取榜单之上,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自隋唐创立科举考试以来,读书做官就成了天下士子求取功名的一条正途。据统计,从隋唐到明清的一千三百年间,产生过百万名以上举人,十万名以上进士,七百多名文武状元。“状元”一词,在唐代曾称为“状头”。殿试录取后放榜,位居榜首者就是“状头”。直到明代初年,朝廷才明确规定“状元”为一甲头名进士的专称。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也是最荣耀的一场考试。按清朝规例,殿试之后,新科进士要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立于百官之后候旨。皇上驾临太和殿,宣读考取进士的名次,称作传胪或胪传,其实就是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这种方式成于宋代,明清时最为隆重。如此隆重的典礼,传出的佳话很多,怪事也不少。
以清代为例,读书人在县级考秀才。在省级考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全国(会试)考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笫三名称“探花”。其余叫“进士”,前三名保送进翰林院,其他进士须通过考试选拔后,才能进翰林院再读三年书。进入翰林院和状元是同一待遇。在清朝做大臣、宰相,进士出身还不行,须翰林出身。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四喜“有“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指称人生最大的四件喜事。
作者说明:会陆续发表介绍中国历代〈金榜题名〉人物的图文,有喜欢的读者,可以在“今日头条”搜索上输入「林东加」三个字,即可查阅发表过的文章和图片,也请关注和点赞。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