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发展演变七字口诀 越原始越深刻
《易经》上对人类早年缔造符号,有八个字的表述,叫“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就是近在身体上找符号,远在物象上找字号,这就是象形文字最早期的来源。
这八个字的总结很精炼,语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有一些对汉字的解释非常曲折、抽象和复杂,还夹杂着所谓高级的“哲学”“道德”因素在内,把汉字本义解释得高深莫测,玄乎其玄,这是有很大问题的。如果我们用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原理”来判别一下,立刻就会产生极大的怀疑。奥卡姆剃刀原理也称“简单有效原理”,简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早期的古人天真淳朴,所谓思无邪,缔造符号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简单、直接而明白,正是符合这个特点。
(83)将
字形演变:
本义溯源:
关于“将”的解释有多种,经过各方比较分析,将我认为最为合理的解释和大家分享。
“将”源自古代的祭祀活动中之“䵼”,《诗经·小雅》:“或剥或亨,或肆或将”(有人宰割有人烹煮,有人分盛有人捧献上);《诗经·周颂》:“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奉上祭品献神灵,祭品有牛还有羊,祈求上天佑我邦),都是用䵼“进奉”的本义。
甲骨文“䵼 1”,下面画一只鼎,上面是“肉(月)”,表示把肉投入鼎中烹煮:
甲骨文“䵼 2”,从鼎从肉从爿,增加“爿”表音:
金文“䵼”从鼎从肉从匕从爿,表示用刀切肉投入鼎中烹煮:
之后有金文出现省略了“鼎”的字形,自此,从爿从肉从匕的“将”字开始出现:
从爿从肉从匕的“将”在大篆中被讹写成从爿从肉从寸的“将”。 “寸”是在“又(手)”下部加一短横,表示手腕某个位置,勉强和用手奉上有所联想:
小篆和隶书都承续了大篆字形,变成从爿从肉从寸:
楷书“将”,左边的“爿”有所变形,右上部的“肉(月)”讹写成“夕”:
楷书“将”
综上所述,“将”字本义:为祭祀或进奉,以刀切肉投入鼎中烹煮。 由调和鼎鼐,奉献祭享,引申指治理军旅之事,因此“将”开始有治军之意。
衍生含义:
延伸了解:
为将者必备之“五德”
《孙子兵法·始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译文:将,就是指将帅的智谋、诚信、仁慈、果断和严明。
关于为将者的“五德”,北宋诗人梅尧臣有一个经典的诠释:“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
其他汉字解释:
战 、 备 、 成 、 功 、 国 、 家 、 利 、 益 、 勇 、 智 、 义 、 信 、 思 、 想 、 先 、 胜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