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其中一则的思考与体会(论语解读中庸之为德也)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9

字词解释

“之” 字无义,只起把句子化为词组的语法作用

“中庸为德"本来是一个句子,现在成了一个词组,在大句子中作主语。谓语部分是“其至矣乎”

论语十则其中一则的思考与体会(论语解读中庸之为德也)(1)

“其“至” 是顶点的意思,不是到来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冬至”就是这个“至”,许多人误以为是“夏天到了”“冬天到了”。

“鲜”读xian(险), 少,这里指缺少、缺乏

大意

孔子说: “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境界,大概是到顶了吧,人们很久都做不到这样了。”

论语十则其中一则的思考与体会(论语解读中庸之为德也)(2)

导读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观念。其实不仅儒家提倡中庸,其他各家也有类似的论述。“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最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有以下两种

论语十则其中一则的思考与体会(论语解读中庸之为德也)(3)

一种是把“中”解释为“中和”,“庸”通“用”,“中庸”就是“中和之为用",这是郑玄在《礼记注》中说的。“中和”的含义见《礼记》正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论语十则其中一则的思考与体会(论语解读中庸之为德也)(4)

另一种解释是把“中”解释为不偏不倚,“庸”的意思是平常。这是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提出来的,原文是:“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朱熹又引程颐的话补充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两种解释没有本质的差异,宋以后多取第二种解释。用今天的话来讲,“中庸”就是适度,就是恰到好处;“中庸”就是把握正确的分寸,寻求最好的点;“中庸”就是永远走在大道的中间,既不左,也不右。

论语十则其中一则的思考与体会(论语解读中庸之为德也)(5)

“中庸”是最高境界,这在今天的中国人听起来会觉得奇怪。许多年来,“中庸”一直被解释为折中主义、滑头主义、没有立场;或甘居中流,不求进取,而受到无数的批判,尤其在“文化大革命”中。这是一种有意的曲解,是中国近百年来社会思潮不断“左倾”的反映。其实只要我们抱着一种平实的 、理性的态度,不需要借助任何玄之又玄、高而又高的理论,就很容易明白“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道理。试想,如果我们大至治国理政,小至立身处世、待人接物,一切都能把握正确的分寸,做到恰到好处,从容中道,既不左,也不右,既不过,也不不及,岂非最佳?还有比这更高的境界吗?

用阅读去了解这个世界,然后爱上它

——阅世读书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