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里浣碧是好还是坏(为什么说孟静娴活着)
※ 作者丨六月安夏 ※ 配图来源丨电视剧《甄嬛传》
很多人都说,如果孟静娴不下线,对浣碧必然是巨大威胁。
一来,孟静娴饱读诗书,整个人的气质,谈吐,和果郡王更合拍,肯定日后更加亲密。
二来,孟静娴生下了果郡王府的长子,和丈夫也就有了割不断的牵绊。见面三分情,怎么说都不会过得太差。
三来,孟静娴聪明。不论是她到甄嬛宫里说得那些话,或者是其他一些有意无意的小心思,都能看出来这人不简单。
连浣碧自己都说:“孟静娴她太聪明,她的猜忌,迟早会害了王爷。”
所以大概率可以看出,孟静娴早就知道了甄嬛,果郡王和浣碧之间的端倪。只是隐忍不发。
而这份隐忍,说得好是有肚量,有耐力。形容得稍中性一些,有城府也算得上。所以,绝对不是个简单人物。
但是,因为出场不多,对于孟静娴的种种判断,一直有点模糊不清。
直到再次看她意外下线那段,才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有句话,完全暴露了孟静娴的真实智商 情商。
那就是她临死前,当着浣碧的面,和果郡王说:“王爷,是妾身灌醉了你,才有了这个孩子。”
其实,最初看这里时,我只是稍微疑惑。
觉得木已成舟,何必自己揭短呢?
所以,我一直认为孟静娴的这句话,是对果郡王的心声袒露。
自己是靠着不光彩的手段,才逼迫果郡王“就范”。可归根结底,她心里爱果郡王,爱得痴狂,爱得纯粹。
如今危在旦夕,她也许是有些愧疚,有些执念,才大胆地认错,希望能够挽回和保留自己在心爱之人心中的美好形象。
毕竟,如果真的走了,没有污点,清清白白的走,像白月光一样,永远照在对方心里,也是好的。
但是,再次看后,我却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当时的镜头,给到了孟静娴,也给到了浣碧的反应。
对,事实上,这句话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说给浣碧听。
她是想让浣碧看到自己的可怜和落魄,来同情自己,保住自己的孩子啊。
记得叶澜依曾和甄嬛分析过,不要小瞧女人的嫉妒心。浣碧在府里,日日看着孟静娴缠着王爷,心中难免会产生恨意。
而从浣碧此前的种种作为,不难看出,她并非一个宽宏大度之人。
她嫉恨孟静娴的“后来居上”,忌恨府里众人的“势利眼”,所以才不顾规矩、流言,到甄嬛宫里躲避,才得些清净。
同时,为了能铲除自己的障碍,浣碧连一个沾不到边的采蘋,都要趁机送进宫,不管对方是否愿意,也不去想这么做,会彻底害了一个人的性命和前途。
所以,浣碧实在不是一个良善之人。
曾经,孟静娴“夺走”了她最想要的东西。眼下对方永远没了机会,只留下一个孩子,浣碧会怎么做呢?
虽说如同甄嬛分析,浣碧也是这孩子名义上的母亲。可养子并非亲子,浣碧本就不会对这孩子好到哪里去。
尤其是孟静娴还是自己的“敌人”,后果更是可想而知。
而孟静娴是清楚这点的。
即便两人平时不正面交锋,但暗处的较劲,肯定少不了。
眼下想要化干戈为玉帛,最好的办法,就是认怂,认错,让浣碧觉得,自己从没有超过她,从没有得到过王爷的爱。
自始至终,她们都是平起平坐。甚至浣碧还要比自己高一筹。
浣碧和王爷还有多年情分。可她孟静娴体面的外表下,全是卑微和不堪。
因为她只有靠着“不入流”的手段,才能分得一杯羹。从来没有赢过,也永远再也赢不了。
对自己够狠。
也让人不由得感慨,孟静娴对于人性和人心的拿捏,真的很到位。
这种时候,乞求,嘱托浣碧,都不会管用。所以她没有去央求浣碧帮自己照顾孩子,甚至多连一句话都没说。
她只是旁敲侧击,让浣碧像旁观者一样,终于看懂了一切。
不动声色,保全了浣碧的面子和尊严。也破除了浣碧心里的防备和忌恨。甚至让对方,因为同病相怜,对自己生出理解和怜悯。
想起现在很火的一个词——“共情力”。
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很容易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别人的感受,理解别人的情绪和心理活动,知道别人想要什么。
当有了这种能力加持,自然就能知己知彼,更加轻松,快捷地达到目的。
孟静娴正是如此。
而对于普通人而言,想要打磨习得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观察,多换位思考。
穿着别人的鞋子走一走,去体察他们的难处,理解他们的处境,去设身处地地,想想对方缺乏什么,需要什么,想要得到什么。
然后,就会知道作为旁观者的自己,应该说什么,能够做什么。
这种办法,无论是职场,感情,家庭,生活,其实都是适用的。
毕竟,现在每个人,都活得挺难的。都希望自己被理解,被懂得,得到高的情绪价值和有效的精神关怀。
这是人际交往的刚需,也是突破点。
- END -
配图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六月安夏,努力将平凡的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原创首发于公众号:六月安夏(ID:liuyueanxia)。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