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正地质罗盘(哀牢山磁力紊乱)
哀牢山救援人员发现地质罗盘受磁力影响,出现了紊乱,不幸遇难的4名地质队员正是因为罗盘失灵,围绕营地转圈,距离最终目的地200米倒下了。那么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广泛使用的地质罗盘容易受磁力影响,已经70多年过去了,为何还在用,真的不可替代吗?
地质科考“三大件”,百年地质工作的丰碑
“地质专业有三件宝,地质锤、罗盘、放大镜少不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凭借着3件东西,加上双腿,对新中国的地质情况摸个遍。罗盘造就了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基础建设。
地质罗盘又称“袖珍经纬仪”,用它可以指明磁子午线的方向,可以粗略确定目标相对于磁子午线的方位角,并利用水准器装置测其垂直角(俯角或仰角)以确定被测物体所处的位置。
和民间所用的风水罗盘不一样,作为野外地质勘查等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用以用来识别方向、确定位置、测量地质体产状及草测地形图等。
老一辈的地质人有个习惯,到哪里去总是喜欢把玩自己的旧罗盘,因为业内人士清楚,要想知道地质队员野外工作年限,看看罗盘磨损的程度就能了解:斑驳外壳是他们艰苦奋斗的勋章。
1954年,新中国在世界屋脊建设一号交通工程:川藏公路、青藏公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由川入藏更是艰难险峻。沿途泥石流、塌方、雪崩……灾害频繁,要穿越横断山脉14座大山,龙门山等8个断裂带,堪称“地质灾害的博物馆”,更不用提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的恶劣气候。
要修建公路,首当其冲的就是地质人,他们勘测地形地貌,绘制地质图,才能为修建提供方案。
一双脚,三大件就是全部的装备,地质罗盘已经是指引方向、勘测地形“最先进”的工具。后来建造
建造川藏公路时,技术人员用无人机重新复测,结果和当年依靠罗盘指引的路线相差无几,这是勘查人在世界屋脊创造的工程奇迹。
小时候看过小人书《揭开冰川的秘密》说的就是齐树椿勘测全长2200多公里康藏公路的故事,耕种艰辛了然在目。
70年过去了,这只罗盘的外观和功能都完好如初。握起它,筑路人踏勘的模样就浮现在眼前,当年,在总长4360多公里的“两路”上,牺牲了3000多名英烈,算下来大约每一公里就将近有一位筑路人献出生命。
“当了裤子也要建仪器厂”这是当年地质部何长工的决心,1959年我国第一个地质仪器专业生产厂在北京成立,国产罗盘仪在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是地质勘查的传家宝,时至今日相关专业的学生还要掌握使用地质罗盘仪。即使现在已经变成了大数据、地矿云、互联网 的智能勘探时代,地质三件套依然是必备的工具。
机械地质罗盘的优缺点,但产生悲剧的不止它
地质罗盘原理很简单,实际上是我国传统四大发明指南针的延生,不同的是除了指向功能,还具有测量岩层及其他地质体在三维空间中的朝向和角度等重要科学数据。结合地形图,使用者可以准备的确定位置、岩体情况等信息,因此在野外科考中不可或缺。
随着科技的发展,虽然机械罗盘容易受地面磁场干扰,但是相比较于电子产品,其便携性、稳定性、无需电力供应等特点还是被地质人广泛使用。
这次哀牢山地质队员遇难,根据救援人员现场测定,地质罗盘会发生异常,显然不能指引方向。一般情况下经验丰富的地质队员可以根据树木、山体、阳光等物体判断方向,或是使用电子设备直接导引。
但是,这次因为预计任务比较短,装备不够齐全,一次性雨衣,卫星电话都没能携带。由于受恶劣天气影响,在原始森林温差较大的情况下,队员们最终迷失了方向,导致耗尽体力也未能到达目标点。
随身携带的厘米级别分别的差分定位设备(RTK)也未能开机,一方面可能受密林等因素影响无法接受卫星信号,另一方面地质罗盘受该地区磁场紊乱影响,不起作用,最终队员们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未能获救。
那么,地质罗盘受磁场影响不能指引方向,为什么不携带电子的GPS等定位设备呢,除了接受卫星信号需要条件以外,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电力供应。
或许队员们开过机,但是无信号,如果不是机械罗盘受影响,而天气恶劣,无法肉眼识别方向,最终因为失温、雷电等等原因不幸罹难。
参与救援的云南省山地救援队的赵雷(化名)说,哀牢山地势复杂多变,前几天曾下雨,山里有雾,加之信号总是断断续续,导致很难辨认方向。“我们脚下的刺竹太密,500米的距离甚至得用时两小时。”
令人痛心的同时,也更加提醒我们,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确实很渺小,无论野外工作时间长短,都要做一万个可能的准备。#哀牢山遇难者或因罗盘故障原地转圈#
文末,为遇难的4名地质勘查队员默哀。
本文原创首发于今日头条@老陈聊科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