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齐才可使泰山移 学问深时意气平
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叫“学问深时意气平”,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学问真的有境界了,功夫到家了,外面表现出来的就是心平气和,不会意气用事。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简单聊一聊。
我们古人讲的学问,不是现在讲的知识、文学、艺术,古人做学问是为了修身养性,以及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古人做学问是重实质,不重形式。什么是形式呢?你读了多少书,听了多少堂课,上了多少年学,跟过什么名师,还有各种本科、研究生、博士学历,这些都是形式。实质是你放下了多少欲望,放下了多少分贪、嗔、痴、慢的习气,你的道德修养有没有提升,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没有提高,这个才是实质的学问和功夫。
如果你越学越傲慢,贪心越大,脾气越大,那就不叫做学问了,只能叫学知识,那就是《弟子规》里说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了。这样的话,就还不如不学,因为你学了以后,反而迷失的更多了,你的心性被自私自利障碍住了,被虚伪傲慢障碍住了,整天想的就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不算做学问。
真正做学问,是反省自己的缺点,对治自己的习气。学贵力行,圣贤的经典,不是让我们拿来背诵的,更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而是要落实在生活实际当中的,用圣贤教导的原则去修改我们自身的毛病和习气,即使不能成圣成贤,起码也要做个君子。
古人常说“知易行难”,讲道理容易,明白道理也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完全靠自觉。假如你真正去做了,真正去对治自己的习气和毛病了,你就会发现,修行真的很不容易呀!你有了深刻的切身体会,对别人自然就会宽恕、包容了。因为你是过来人,能够理解他,能够体会别人在其中的辛苦,只会想着怎么样协助他们渡过这些考验,怎么还会批判责备人家?自己的习气还对治不过来,看到别人的错,怎么还会去批评?
即使是对于那些不知悔改,继续作恶的人,你也只会心生同情怜悯,而不是怨恨诅咒。因为他们还在迷惑之中,不了解事实真相,不了解天道规律,迟早会为自己的愚痴行为付出代价。只要是学过圣贤道理的人,都会明白这一点,各人因果各人担,谁也代替不了,所以他们也是可怜人呀,怎么还忍心去怨恨他们?古人说的“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做学问要效法孔老夫子,处事待人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就包含宽恕别人、善解别人的意思。到了孔子这个境界,那就真的是“学问深时意气平”了,我们要常常以孔子的风范来激励自己,跟孔子一比,我们的羞耻心就上来了,傲慢心、嗔恨心也就升不起来了。
所以说真正有学问的人,学问越深,处事待人,就越心平气和,就越谦虚低调。如果我们还是心浮气躁,还是很容易激动、发脾气,还是把眼光盯在别人身上,那就说明我们做学问的功夫还是不到家,还要再接再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