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中真正的烛龙是谁(风起陇西支棱起来了)
性急的网友已经等不起剧情,急吼吼地去翻马伯庸的原著,知道了在原著小说中,烛龙是一个叫是狐忠的双面间谍,直接听令于诸葛亮,推动着诸葛亮北伐的整个动向。
你以为我在剧透?不,你想多了!
纵观目前的书改剧市场,大家应该意识到,《风起陇西》几乎不可能按照原著的模版来拍。
让大家魂牵梦绕的烛龙,和可能更让人出乎意料,所以说不要以为看过原著,就能猜到剧情。
比如说前期的两部古装书改剧,《恰似故人归》中加了一个狐族公主卿瑶,她爱上了长意,处处与纪云禾为难。
《且试天下》将凤家孤女凤栖梧,改为凤家家主,以女子之身在朝堂上掀起风雨,这些与原著中人物、剧情都大不相同。
尤其《风起陇西》又是一部古装谍战片,“烛龙”是剧中最大的悬念,一开始就让观众在原著小说中找到结论,后续还怎么拍?
电视剧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质感太好了,乍一看有点像上世纪老电影的即视感。
开篇诸葛亮在大帐中部署第一次北伐的军事计划,古时人们全靠烛火照明,所有角色在动态状态下,都会牵动点燃的火焰,渲染忽明忽暗的场景,氛围感特别强。
《风起陇西》故事设定在公元228年左右,蜀汉第一次北伐曹魏的时间点,这也是三国最乱的时期。
首先说曹魏这边状况,五子良将张辽死了,司马懿去平叛了,功勋宿将也大多凋零。为了应对江东孙氏的扩张,曹魏将名将和兵力都集结在了东线,西线兵力相对空虚。
诸葛亮就是看到了这样的趋势,才决定大规模北伐,因为这盘棋他赢得牌面极大。
在历史上,诸葛亮一开始北伐很顺利,《三国志.明帝纪》中记载“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也就是说在当时,陇右三郡直接投降了诸葛亮。
可是开局大胜过后,蜀汉就碰到了硬钉子,也就是《风起陇西》故事的大背景,“蜀汉情报有假,导致街亭马谡大败”,诸葛亮被迫率撤回大军,让这个在三国时期风头无两的政治军事天才,尝到了败绩。
整个故事的人物非常多,有历史人物,也有马伯庸杜撰的小说角色。
最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保持高频率的节奏感,看第一集时人物接连出场,丞相府长史杨仪?郡守郭刚?司马糜冲?司闻曹左曹掾冯膺?
这些人根本没有给观众记忆空间,别说开两倍速了,就是常规速度看剧,也得费力梳理,才能看懂人物和人物的关系。
剧集故事延展性非常好,每一集几乎是在剧中的时候段出现高潮。
第1集是在“白帝” 陈恭知道来调查的游枭暴露,用双色花篮提醒接头人改变计划;第2集荀诩来天水郡与陈恭会合,却被突然来到的糜冲破坏。
这些剧情的细节张力非常强,接头人看到花篮,没有大的脸色变化,镜头给了一个手部的特写,微微张开的手指,就表达了接头人想要取消计划的全部过程,在这里不得不佩服连制作方,连排不上号的配角,表情都没有脸谱化,头部大剧就是牛掰啊。
剪辑也非常有特色,穿插了很多回忆桥段,辅助电视剧交待了前期没有细述的背景。
第一次回忆在荀诩受刑的时候,他头沉在水中,就出现了三人一起的场景。
观众通过这一段知道了荀诩和陈恭是结义兄弟,同时他又将表妹嫁给了陈恭,两男主关系极铁,所以他才不顾司闻曹的任务,相信了陈恭。
后来诸葛亮在关注司间曹出奸细时,又回忆了他与小荀诩之间的事情,回应了上一集荀诩所说的:“荀家和翟家,追随琅琊诸葛氏已有百年”。
整个电视剧后期剪辑功力很足,用平行与交叉结合的方式,令故事的逻辑既能自洽,又能看得爽,让更多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非常的不容易。
《风起陇西》虽然是一部男性群像电视剧,但是主角放在了陈坤饰演的卧底陈恭,白宇饰演的荀诩两个人身上。
蜀汉间谍机关司闻曹的冯膺,派陈恭的大舅子,司闻曹靖安司主事荀诩去天水锄奸,很值得玩味。
因为他知道荀诩人“轴”、讲义气,就算吃了毒酒,他也不会因为自身的原因出卖陈恭,否则就不会再受刑时紧咬牙关,没有为了活命而故意陷害陈恭。
荀诩去查陈恭,只要他不是真背叛,陈恭就不会死。
而陈恭对荀诩也是绝对信任,否则他一个高级间谍,也猜到高层对自己不信任,如果挖坑埋自己的是陌生人,陈恭会悲哀,但不会生气。
但知道是荀诩埋自己后,他才会生气地说:“我不起来”。这明显是和亲密的人耍脾气,也侧面点出了电视剧兄弟情的主题,拍得特别高杆。
《风起陇西》首播收视不太理想,但好评却毫无意外的一致。不管是精美的服道化、顺畅的剧情、还是演员的演技都属大剧中的上乘。
就如剧中一开始陈恭出场,迎着阳光站在天水郡城楼上跳跃远方,说的那句:“起风了”一样,今年的古装剧王之争,也从《风起陇西》开始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