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大勇中勇小勇)
原创 陪伴你成长的 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 今天
大勇、中勇、小勇,你选择哪一种勇?来自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00:0013:39
阳明先生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为什么聚伙为害、持刀横行的“山贼”好打,而潜藏心底、貌似无害的“心贼”反而难打呢?
实际上,打“山贼”只需要一份小勇而已,打“心贼”则需要一份大勇。
小勇是匹夫之勇,大勇是义理之勇;小勇源于小我,大勇源于大我。
勇气的大小之辩
两千多年前,孟子与齐宣王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齐宣王问孟子:“交邻国有道乎?”
与邻国打交道,有什么应该遵循的原则吗?
孟子答复道,作为大国应当能“以大事小”,不因为自己国力强盛就欺负弱小的国家,而应该礼貌对待小国。这样的大国,能够依天命、行仁政,以一国之力平天下。
齐宣王听后,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反应。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齐宣王说:先生啊,您的话太高深了,我听不懂。不过我有个毛病,我喜欢斗勇。
他的潜台词是:我们齐国很大,作为大国之君,我可不愿意“以大事小”。
孟子给了齐宣王一段极为精彩的回复。
(孟子)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孟子很不客气地说:“请大王不要好小勇。小勇之人只会按着剑、瞪着眼,怒气汹汹地说:‘谁敢阻我!’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大王应当拥有大智大勇!”
是啊,如果只是为了争强好胜、表现自己,那么此人拥有的不过是一份匹夫之勇。
小我之勇,是为了胜过他人而表现出来的好胜好斗之心,只想压倒他人、碾压他人,因而无法赢得人心,所以‘失道者寡助’,无法一呼百应。
孟子说“王请大之”,大王啊,请遵循大仁大义,开发心中的大智大勇吧!
接下来,孟子马上引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话,叫“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
这段话大意是说:当有敌人来侵略时,文王勃然发怒,调兵遣将,把敌军阻挡在莒国之外,增添了周朝的吉祥,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
“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周文王的勇敢,不是争强好胜的小我之勇,而是一份大勇。文王一怒,而使天下人民得到安定。
为了保护人民、安定人民,拍案而起、展示武力,这就是一份大我之勇,其实来自于内心的仁爱。
就像老子说的“慈故能勇”,正是因为这份勇敢之中寄托了众人的期盼、蕴含了众人的利益,故能‘得道者多助’,合于大道,必定会取得胜利。
武汉快递小哥汪勇,在疫情紧急期间,召集了几百人和几十辆车子,运送医护人员上下班,就是一份大智大勇的体现。尽管他一无所有,却能够一呼百应,秘诀就在于:这件事符合道义,符合多数人的利益,有一份大义名分。
所以,孟子最后下结论道:“如果大王也能拥有一份大勇,做到一怒便让天下安定的话,那么,百姓还担心大王不好勇呢。”
从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勇敢是有层次的,勇敢可以分为三种——小勇,中勇,大勇。
横行天下、动辄斗气、逞强好胜,这只是一份低层面的勇敢,属于“小勇”。
强制其心、无所畏惧、有勇无谋,这份勇敢比“逞强好胜”进步了一些,但不是由心而发的勇敢,只是表面形式的勇敢,因而属于“中勇”。
最高层面的勇敢则是基于道义、良知与天理所升起的浩然正气,这是“大勇”。大勇,不是以自己为尺度,而是以天下人的利益为尺度;不是以小我为尺度,而是以大我为尺度;不是以德行为尺度,而是以良知、道义、天理为尺度。
为什么“知耻近乎勇”
有句话说的好,英雄征服世界,圣人征服自己。
以天理良知为尺度的大勇之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过恶。
《中庸》有言:“知耻近乎勇。”意思是意识到自己做的事情违背良知,倍感羞耻,这,近乎勇敢。
阳明先生曰:“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尔!今人多以言语不能屈服得人为耻,意气不能陵轧得人为耻,愤怒嗜欲不能直意任情得为耻,殊不知此数病者,皆是蔽塞自己良知之事,正君子之所宜深耻者。”
阳明先生又说:“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收敛得;愤怒嗜欲正沸腾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真正的勇敢,不是胜过他人,而是战胜自己的私欲与不明!
如果说,普通人之勇是胜过他人,君子之勇是战胜自己的错知错见与贪心贪欲。
大仁大爱之人,才有大智大勇,才能建大功、立大业。
那么,这份大我之勇要如何开发呢?
大勇,来自于“不动心”
“不动心”三字,也是阳明先生经常提到的一个要点。“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心动还是不动,就是一个人小我与大我的分水岭。
良知清澈,不被私欲与不明所遮蔽,才能内心不动。
与孟子同时代的告子认为,“不动心”是强行把持着那颗心,不让它动弹。告子所谓的“不动心”,其实是把心与语言、意气割裂开了。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爱咋样就咋样,我不在乎,不去管他。
其实,这是一种硬生生的自我屏蔽。自我屏蔽的心,无法感知世界,也无法做出及时的反应。这不是真正的“不动心”。
在《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中,孟子谈到自己四十岁就能做到“不动心”。孟子所说的“不动心”,是指自己不被外在的境遇所扰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均是“不动心”的表现。
孟子还特别引用了孔子所说的一段话:“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对缩这个字的理解,一直以来都有两种解读,一种解读是把“缩”解读为“直”:大意是说,反躬自问,正义不在我,纵使对方是一介平民,我也不会去恐吓他;反躬自问,正义确在我,那么,纵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
第二种解读是把“缩”解读为“不直,弯曲”:大意是说,反躬自问,我有理,纵使自己只是一介布衣,也不会害怕;反躬自问,自己理亏,那么,纵使面前有千万人,我也敢于承认错误。
这两种解读都讲得通,关键在于“反”这个字!
“反”,就是“反求诸己、三省吾身”,返回到自己身上寻找答案,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个“反”字的力量太大了。一个人能够反求诸己,那么很多事情都能够迎刃而解,能够让一个人修复与亲人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最关键是修复与自己的关系。
人何以能够“不动心”?就是因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心中的道义没有被损害,才拥有一份浩然正气。
孟子的千古名言便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什么叫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浩然之气,是一种至大至刚的天地之气,是不断涵养胸中的正义而得的。如果只是偶尔做件好事,心血来潮搞点慈善,并不能让你拥有浩然之气;只有不断积累善念、善行,才能具备浩然之气。
而如果心中有了私欲,平时的一言一行、一念一思有愧于心、有愧于良知,这浩然之气便自行萎缩了。
其实,其实我们原本就有良知之心,原本就有浩然正气,道义公正原本就在我们心中,光明磊落原本就在我们心中,只是被后天的私欲所遮蔽了。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反省、观照、引导自己,不让念头受到私欲的污染,让自己的起心动念合于良知、合于天理,念念是好念,念念是善念。
阳明先生说:“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时时精明,不蔽于欲,自能临事不动。”
所以,不动心并不难,养得浩然之气也不难,只是让自己无愧于良知、无愧于道义即可!这便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原因。
之所以会感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就是还没有达至良知并启用这一份良知,因此就没有生起一份依天理而行的大我之勇,就把自己的私心杂欲轻轻放过了。
而当一个人做事时依照心中的道义而行,就拥有大我之勇,拥有“雄赳赳气昂昂”的浩然正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