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现代化等同西方化)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表达了现代化问题上的中国立场和鲜明主张,对于推进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现代化等同西方化)

现代化就是西方化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表达了现代化问题上的中国立场和鲜明主张,对于推进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主体意识再强化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首次使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概念,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建党百年之际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旨在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于现代化发展的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成就概括为“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如果说“两个奇迹”主要着眼点放在经济社会层面,那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则从发展道路和文明形态高度揭示出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

隆重庆祝建党百年,还标志着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了顺利交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圆满完成,乘势而上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意味着现代化将成为未来30年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无论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是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现代化”前面无一例外都有“社会主义”四个字。“社会主义”不仅设定了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取向,而且设定了中国现代化的特殊内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时强调现代化的中国底蕴,就是为了提示人们:在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这两大根本问题上必须保持清醒和清晰的头脑。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之一。《决议》中还有“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表述。在2021年7月6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也使用了“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在2022年7月26日-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班上,再次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提法。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不同表述背后大有深意,即中国式现代化是指路径、方式的不同,也是指方向、结果的不同。全面形塑“现代化观”,是对“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的解构,目的在于强化现代化问题上的独立自主意识,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现代化的新定义

从现代化发动时序、实现程度角度看,现代化有先后之分。后现代化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如有明确的赶超对象,可利用外部资本技术,避免重蹈先行国家的覆辙。但这个过程也很可能导致后发劣势,如过分“美化”追赶对象,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依附发达国家,落入它们设计的各种“陷阱”。就现代化本身而言,一些人往往把“现代化”简约为“西方化”,把“西方化”再简约为“美国化”,自觉不自觉按照“他者”的形象来规训“自我”,以致削足适履、东施效颦。

作为后现代化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一员,中国也曾长期受困于“后发劣势”及与之关联的种种情结,历史上的“全盘西化”论调就是代表。这种无论现代化道路还是现代化归宿上都应向西式现代化看齐的主张可称为“同途同归论”。另有一些人,虽然承认中国历史文化、国情的特殊性,因此主张应该走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不过仍然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最终达到的境地还是西方所代表的“图景”。这种观点可称为“殊途同归论”。而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追求目标的不同,本质在于主张一种“殊途殊归论”,以此彻底打破西方对现代化叙事的垄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原则和价值的现代化新观念。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概括为五条,即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对应的是“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大量事实表明,发展中国家机械套用西式现代化模板,贻害无穷,不可避免地沦为西方的政治和经济附庸。

在今年7月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进一步强调:“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论断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即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根本立场、价值导向和远大理想,必须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最大政治优势。在一些人眼中,社会主义和现代化似乎是不可兼容的,似乎只有资本主义才是通往现代化的唯一坦途。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成就已经证明,社会主义国家也能走向现代化。坚持党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牢牢把握中国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中国必将向世界继续证明,社会主义国家也能建成现代化强国。

重新定义现代化,当然不是完全摒弃现代化的共性要求,更不是拒绝向发达国家学习、重新回到封闭僵化的老路上去。这里的“重新定义”主要是指三个方面的丰富发展:第一,内涵拓展。什么是现代化、现代性应该是什么样子,应是开放的话语体系,不能把基于少数国家的实践而形成的标准固化、绝对化,各国都有权利和义务提出自己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最大公约数”,凝练出更具包容性的现代化定义。第二,道路拓展。关于如何实现现代化,同样也是开放的,各国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各自情况进行独立自主探索。一国现代化道路是否合理,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综合国力是否提高、人民群众是否满意。第三,方式拓展。如何体现现代性、如何实现现代化包含的共同价值,在具体方式方法上不能苛求各国整齐划一。以上三方面归结为一点,即在现代化问题上不能迷信西方,从而迷失方向,要警惕以“现代化”之名行“改旗易帜”之实,避免犯颠覆性错误。

历史纵深的延展

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论断从历史纵深的角度表明,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探索现代化的中国方案,走出一条非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特别是百年中共党史的永恒主题。

鸦片战争后,遭受前所未有劫难的中华民族开始寻求复兴之路。实现现代化从一开始就与实现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各界仁人志士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西化”“欧化”浪潮中守护中华文化的本根,进而赋予现代化以中国内涵。最初的时候,这种想法还带有本能的抵御色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则转变为超越西方文明的自觉。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指出,西洋文明与中华文明要相互补充,“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这应成为“中国人之自觉”。面对“西方化的世界”、“西方化对东方化绝对的胜利,绝对的压服”,梁漱溟写下《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主张“人类文化要有一根本变革”“由西洋态度改变为中国态度”。

根据罗荣渠先生考证,“现代化”一词在“五四”以后已偶尔出现,但普遍流行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1933年7月,《申报月刊》刊发“中国现代化问题号”专辑,推动了“现代化”概念的广泛使用。在收入的26篇文章中,绝大多数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尽管走非资本主义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走社会主义道路,但至少说明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西式的、纯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已经受到质疑。

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主张用社会主义方案来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建党早期,瞿秋白、杨明斋等中国共产党人还直接参与到文明、文化和现代化的讨论中并表明态度。1923年11月,瞿秋白在《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文明是热烈的斗争和光明的劳动所能得到的”,这样的文明代表着“自由的世界”“正义的世界”和“真美的世界”。有关中国本位、文化主体的讨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华文化的结合。

社会主义革命完成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很快开始反思苏联体制。即使后来并未完成摆脱苏联模式影响,但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制度从一开始就不同于苏联,也就是没有完全照搬苏联做法。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成功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相对传统社会主义而言的,然而也不应忘记,它承载着现代化的功能。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开放环境下进行的,需要不断反思和批判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做法,不能搞“全盘西化”。

总之,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发展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来审视,不仅说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在长期积累的物质条件基础上的再出发,而且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等叙事话语具有“三位一体”性质,更说明现代化新征程仍需秉持独立自主、独立探索的精神,在聚精会神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为人类现代化贡献中国力量、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上海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曾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