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不足的10个症状怎样调理(气血不足的人看这9处就知道)
以下场景,大家是不是经常会碰到:
A:一看你脸色发白就知道是气血不足了
B:哎呀,就是那个嘛,你不在知道吗?
C:那你说是哪儿不足了?
气血不足,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到底是哪儿不足很多人却又说不清楚。所以,本篇大姨就来好好说说,「气血不足」这回事儿~
「气血不足」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呢,这是中医的概念,简单来理解
- 气,不是实物,但却具体存在,是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
- 血,既包含我们知道的血液,也指同“气”一样的运行载体,是体内动力的源泉。
气和血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体内的能量转化和新陈代谢
可以说,气血的充足与否,是中医判断人健康与否的标准之一
若是「气血不足」,就会引起身体一系列的不适:
面色苍白、手脚冰凉、头晕耳鸣、精神萎靡、疲倦无力、毛发枯萎、皮肤干燥、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这9个症状是「气血不足」最常见的表现。总而言之,「气血不足」,是人不健康的一种状态,也是诸多不适症状的统称
现代医学又是怎么看待「气血不足」呢?虽然现代医学,并没有「气血不足」的概念但是,却有相应的疾病能引起,「气血不足」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不适。
主要有这3种:
1、贫血,主要是缺铁性贫血
血液中缺少铁元素合成血红蛋白,就会让血液中的含氧量下降,使身体处于缺氧的状态。于是就会引起口唇无色、头晕眼花、体弱乏力、萎靡不振等等。
2、血液循环不好
营养、氧气、水分甚至代谢废物等,都需要靠血液循环来运输和处理。所以,血液循环若是出现问题身体自然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典型的表现是:记忆力减退、精神恍惚手脚冰凉、疲劳乏力等等
3、营养不良
人是铁,饭是钢没有吃够充足的营养,身体就没有能量,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于是,就会表现出头发干枯、皮肤暗淡、体力不支、没气色等等。
可以说,表现出「气血不足」的人,很有可能暗藏贫血、血液循环不好、营养不良等问题。
那么,重点就来了
「气血不足」,该如何调理?大姨根据「气血不足」可能暗含的3种可能。分别来说说:
1、贫血——要补铁
缺啥那就补啥,但注意了用大铁锅炒菜,可补不了铁
要补铁,还是要靠多吃富含铁的食物。最主要的是,要多吃动物的血制品和内脏。
特别推荐鸭血和猪肝,每100g的铁含量分别为鸭血30.5g;猪肝23.2g。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成年人每天的铁摄入量,男性12mg,女性20mg。
每天吃100g鸭血或猪肝就能达到补铁的目的了
2、血液循环不好——要多动
规律的运动,不仅可以提升人体对氧气的吸收和利用率,而且还能改善血管的扩张能力,从而有助于血液循环。
所以,建议每周能保持3次以上的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具体运动方式并没有讲究只要是自己喜欢、适合的慢跑、瑜伽、广场舞、游泳等都可以。
3、营养不良——要多吃
但这吃可是有讲究的概括总结,就四个字均衡营养。也就是说,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都得吃。
参考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标准,对成年人来说,均衡营养要做到: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具体食物可参照:
- 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g(约1~2个拳头大小的番薯)
- 保证每天摄入300-500g,蔬菜其中深绿色蔬菜占一半以上
- 摄入200-350g新鲜水果(约1~2个苹果大小)
- 每周吃鱼280-525g,畜禽肉280-525g,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200g(约半个~1个巴掌大)
- 每天300ml牛奶或奶制品,每天1个鸡蛋
看起来似乎很难做到,但其实只要我们能正常吃三餐,注意牛奶、鸡蛋以及深绿色蔬菜吃足量,大部分的人都能做到均衡营养。
最后,大姨有话说
「气血不足」,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指的都是不健康的一种状态,而且其中还隐藏着疾病的预警。
若只是一时的状态不佳,比如睡眠不足等引起的,不用多做什么,保持充足的睡眠,一段时间后就能恢复。但若是这类症状表现一直存在,那就有可能是疾病的原因,该看医生还是得看。
建议可以先看血液科或内科的医生,通过一些检查来查找病因,到底是贫血、血液循环不好,还是营养不良等等导致。或者,也可以直接找中医看看是什么问题。
Ps:在这三者中,还有可能隐藏其他的疾病,比如营养不良,除了可能是因为节食过度,也有可能是肠道疾病引起的吸收障碍造成的。
如果病情还算轻微不需要特别治疗,可以照着上文介绍的方式调理;但若是较为严重了,那该怎么治疗就怎么治疗,日常调理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总而言之,「气血不足」这一类的不适,我们还是应该要重视。如果你也赞同,请为大姨“点赞”哦~
版权声明:本图文为健康之路原创漫画,著作权归健康之路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