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鬼神世界(鲁迅借鬼神影射人间情态和人生况味)

解读完了《五猖会》,必须解读《无常》一是遵照《朝花夕拾》中的目录排序,二是这两篇实在有因缘关系,都写到了迎神赛会,内容上有延续性如果说,《五猖会》中的鬼神形象意犹未尽,只是起到烘托和铺垫作用,那么,到了《无常》这里,鬼神们以主角身份闪亮登场了,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鲁迅笔下的鬼神世界?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鲁迅笔下的鬼神世界(鲁迅借鬼神影射人间情态和人生况味)

鲁迅笔下的鬼神世界

解读完了《五猖会》,必须解读《无常》。一是遵照《朝花夕拾》中的目录排序,二是这两篇实在有因缘关系,都写到了迎神赛会,内容上有延续性。如果说,《五猖会》中的鬼神形象意犹未尽,只是起到烘托和铺垫作用,那么,到了《无常》这里,鬼神们以主角身份闪亮登场了!

“无常”,乍一看题目,就引人入胜。我们常说“人生无常”,换作一句流行语就是“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其实,岂止生命如此,世间万物不都是变化不定的吗?!鲁迅的散文《无常》里,也有这层意思:

在印度的佛经里,焰摩天是有的,牛首阿旁也有的,都在地狱里做主任。至于勾摄生魂的使者的这无常先生,却似乎于古无征,耳所习闻的只有什么“人生无常”之类的话。

这也是“无常”这种勾人魂魄的鬼在民间习俗中有市场的一个原因吧。

当然,散文《无常》里的“无常”,比起他的引申义更有趣,更有人情味!

迎神赛会上的“活无常”:活泼诙谐,许多人都喜欢

无常“浑身雪白”,在红红绿绿的一众鬼神扮相中“鹤立鸡群”。一方面,他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过目不忘,有紧张的快感;另一方面,在一众庙宇中他几乎无处不在。“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谁不经历生死呢?人民的眼睛是最雪亮的,亲疏远近,看得明明白白。跟上层社会上流人士相比,底层百姓也是最单纯、最质朴的。

在这里,鲁迅曲折地为民众鸣不平了,他们饱受不公正的待遇,就像《狂人日记》中的那句呐喊,“从来如此,便不对么”?

《玉历钞传》中的“死无常”:浑身厚黑,许多人都厌弃

“死无常”与活无常相对,原名为“死有分”,后被讹称为“死无常”。他“黑脸、黑衣,谁也不爱看”。但是,人们见他“为什么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呢?鲁迅在下文给出了答案——,因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这个论断,是鲁迅通过对世间万象的分析得出的:现实生活中,等级森严,底层百姓苟活,被诬蔑、被惩罚,没有发言权,没有平等权,当然要把话权和人权寄托在阴间。何况,旧社会的重重压迫下,百姓生无可恋,权贵作威作福,但死后无论贫富贵贱都得见阎王,无常可不管你生前是尊贵还是低贱,他手里的“大算盘”就是一杆秤,公平公正,“有冤的得伸,有罪的就得罚”!如此,百姓对无常这只中国鬼,能不喜欢吗?

在这里,鲁迅直接地为民众鸣不平了!他当然也为自己鸣不平,“跳到半天空” “放冷箭”就是借陈西滢骂自己的话来对现代评论派之流予以回击。

戏剧舞台上的“无常”:爽直公正,深受民众喜爱

舞台上的无常,极具人情味。他去勾魂的时候,见失去儿子的母亲哭得异常伤心,决定放这个即将到阴间报道的鬼魂“还阳半刻”。结果呢,却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捆打四十”大棒。再结果呢,“给了我们的活无常以不可磨灭的冤苦的印象,一提起,就使他更加蹙紧双眉,捏定破芭蕉扇,脸向着地,鸭子浮水似的跳舞起来”。他真的是有人情味呀!

无常是鬼,但通人情,这自然是百姓所欢喜的。但是,鬼都通人情,人——社会上各种压迫者却是不通人情的。这,正是这篇散文批判现实的反封建意义所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