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五大基本要素(生态文明关键词)

生态文明的五大基本要素(生态文明关键词)(1)

【生态文明关键词】之文明

生态文明的五大基本要素(生态文明关键词)(2)

“文明”一词大致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如今日常语言中的用法,一种是历史学家的用法。

日常语言中的文明指开化、进步、美好的社会状态或人类行为,与野蛮、落后、丑恶相对。我们通常说,“随地吐痰不文明”“损坏公物不文明”“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文明”2000年版《辞海》对“文明”一词的释义是:“‘文明’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

历史学家所说的“文明”则有不同含义。19世纪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基佐(F.P.C.Guizot)说:文明就是各民族“世代相传的东西”,是“从未曾丧失而只会增加”而形成的“一个越来越大的团块”,且要“继续下去直到永远”。“文明是一个可以被描写和叙述的事实——它是历史。”“这个历史是一切历史中最伟大的历史,因为它无所不包。”(基佐,1998)“文明这个词所包含的第一个事实..…….是进展、发展这个事实。”(基佐,1998)文明须具备两个条件:“社会活动的发展和个人活动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进步。哪个地方人的外部条件扩展了、活跃了、改善了,哪个地方人的内在天性显得光彩夺目、雄伟壮丽,只要看到了这两个标志,虽然社会状况还很不完善,人类就大声鼓掌宣告文明的到来。”(基佐,1998)文明所要求的发展利改善不仅指物质生活条件、政治经济制度(如财富分配制度)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善,还指道德和精神的改善。

19世纪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受过基佐的影响。福泽谕吉说:“文明是一个相对的词,其范围之大是无边无际的,因此只能说它是摆脱野蛮状态而逐步前进的东西。”(福泽谕吉,1995)“文明之为物,至大至重,社会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以文明为目标的。”(福泽谕吉,1995)“文明恰似海洋,制度、文学等等犹如河流。流入海洋水量多的叫做大河,流入少的叫做小河。文明恰似仓库,人类的衣食、谋生的资本、蓬勃的生命力,无一不包罗在这个仓库里。社会上的一切事物,可能有使人厌恶的东西,但如果它对文明有益,就可以不必追究了。”(福泽谕吉,1995)“文明就是指人的安乐和精神的进步。但是,人的安乐和精神进步是依靠人的智德而取得的。因此,归根结蒂,文明可以说是人类智德的进步。”(福泽谕吉,1995)

20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认为,“历史研究的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单位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另一个极端上的人类全体,而是我们称之为社会的某一群人。”(汤因比,1997)文明是超越了原始社会的高级社会。“已知的文明社会的数目是很小的。已知的原始社会的数目却大得多。在1915年有三位西方的人类学家做过一次原始社会的比较研究的旅行,他们只登记那些有充分材料的社会,其结果共登记了六百五十个,其中大部分现在还存在着。自从大约三十万年以前人类第一次以人的身份出现以来,一共有多少个原始社会出现和消灭,那个数字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不管怎样,原始社会的数目一定比文明社会的数目大得多。”(汤因比,1997)“………原始社会是同人类同年的,它的存在时间,就平均的估计数字来说也有三十万年了。”“…产生文明的时间,同人类全部历史的时间实在差得远。它仅仅只占人类全部时间的百分之二,或五十分之一。”(汤因比,1997)汤因比认为,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模仿的方向”。模仿行为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属性。“在原始社会里,模仿的对象是老一辈,是已经死了的祖宗,虽然已经看不见他们了,可是他们的势力和特权地位却还通过活着的长辈而加强了。在这种对过去进行模仿的社会里,传统习惯占着统治地位,社会也就静止了。在另一方面,在文明社会,模仿的对象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物,这些人拥有群众,因为他们是先锋。在这种社会里,那种“习惯的堡垒”………是被切开了,社会沿着一条变化和生长的道路有力地前进。”(汤因比,1997)“从原始社会变到文明社会这一件事实……是包括在从静止状态到活动状态的过渡当中”(汤因比,1997)。这里,汤因比显然与基佐和福泽渝吉一致,强调文明一定是发展、进步的,或说文明是生长的。“……怎么衡量这种生长呢?能不能把它当作是对于社会的外部环境加强了控制来衡量呢?这样的加强控制有两种情况:对于人为情况的加强控制,这个情况是以征服附近地区人民的形式出现,以及对手自然环境的加强控制,这里是以改进物质技术的形式出现……许多事例证明这两种现象—政治的和军事的扩张或技术改进—都不是真正造成生长现象的原因。军事扩张一般来说是军国主义的结果,而军国主义本身乃是衰落的象征。无论农业还是工业上的技术改进都同真正的生长很少关系,或干脆没有关系。事实上,在真正的文明衰落期也会出现技术改进的现象。”“真正的进步包括在一种解释为‘升华’的过程中。这个过程是克服物质障碍的过程。社会的精力通过这个过程解放出来,对挑战进行应战。这个过程是内部的,不是外部的;是属于精神的,不是属于物质的。”(汤因比,1997)在汤因比的叙事中文明也就是文明社会,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即“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单位”。显然,历史学家所说的文明蕴含了当代日常语言中的文明一词的基本含义:开化、进步与美好,但历史学家所说的文明还指人所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指社会形态,指人超越非人动物所创造的一切。用基佐的话说,文明是特定族群创造的世代相传、有增无减的“一个越来越大的团块”,人们创造的一切都在这个“团块”之中。用福泽渝吉的话说,文明是人类创造的无所不包的“大仓库”,其中不仅有美好的东西,也有“使人厌恶的东西”。汤因比把文明的标准规定得高一些,并非属人的一切都是文明的,原始社会不算文明,超越了原始社会而进入高级阶段的社会才是文明。本文所援引的三位历史学家都强调文明必须是发展(或生长)的,但他们所说的发展绝不仅指经济增长,而指社会的全面改善,特别包含精神的成长。

历史学家所说的文明相当于人类学家所说的文化。西方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

(Bronislaw Malinowski)认为,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integral whole),包括工具和消费品各种社会群体的制度宪纲、人们的观念和技艺、信仰和习俗。无论考察的是简单原始,据或是极为复杂发达的文化,我们面对的都是一个部分由物质、部分由人群、部分由精神构成的庞大装置(apparatus)”(马林诺斯基,1999)。马林诺斯基讲的文化这种“庞大装量”显然就是基佐讲的那种庞大“团块”,或福泽渝吉讲的那种“仓库”,即文明。当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而人类学家讲的文化是广义的,通常和历史学家讲的文明大致同义,在许多语境中二者甚至可以互换,都指人类超越非人动物而创造的一切,或指人类超越于非人动物的生活方式,指处于历史演变中的整个社会。这里的“生活方式”是广义的,包括人类生活的一切,不与“生产方式”对照,生产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故广义的“生活方式”涵盖了“生产方式”。广义的文明和文化都指人类超越非人动物的生活方式,指人类社会形态。

如果不像汤因比那样把原始社会排斥在文明之外,则可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质了这样几个阶段:采集渔猎文明、农牧文明、工业文明。采用了汤因比的观点,则人类文明由原始社会发展而来,已经历了农牧文明和工业文明这样两个发展阶段。工业文明发源于18世纪的欧洲,如今正全球铺展,但也正暴露出其深重危机。未来的文明将是生态文明。

信息来源: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生态文明关键词》(主编:黎祖交 本条作者:卢风 编辑 尹乐乐)

生态文明的五大基本要素(生态文明关键词)(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