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潭印月每日一景(人文云和落霞孤鹜)

  小时候读张恨水先生的市井小说《落霞孤鹜》,感觉这书名起得特美,后来知道这是有来历的,于是反复琢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包涵的优美境界。可是好长一段时间,我总弄不清楚这原本艳羡亮丽的景致中,为什么总氤氲着一份哀婉的凄楚,为什么总让人停思坐爱秋霞晚呢?

  其实弥望自然景观,无论是花草鸟虫还是云霞雾露,无不多姿多彩,赏心悦目,如果再灌以自己的品性和感悟,那就更寄托着人的喜恶之情和爱憎之思了。历来的文人墨客对落霞都情有独钟,他们将霞景入诗,同时诗中有画,画外透情,使人读之就不免天马行空,浮想联翩。譬如读钱起的“画戟朱楼映晚霞”和陆游的“剪得秋光入卷来”,你就会真切地感受到一大片浅橘色的淡霭,在眼前空灵地飘忽,在心头无声地律动。而将“孤鹜”入诗的除了王勃,我所知道的还有明代的唐寅,并且他的画作将“落霞孤鹜”这一意境表现得最为完美,其画中有苍山秋水,有亭台楼榭,有垂柳扁舟,以及书生远眺和童子侍立,同时题有诗云:“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诗中所说的“王南海”,也就是王勃。可以说,唐寅作此图就是想以水墨丹青代言,与诗人王勃作一次心灵的对话;当然,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其现实性上,是在寻找和获取一种艺术情怀与人生境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潭印月每日一景(人文云和落霞孤鹜)(1)

  由于一直偏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诗,所以心中便向往起滕王阁来。戊子年仲秋,终于觅得机会到南昌一游,随行的导游开始滔滔不绝:世人称道滕王阁,是登临观赏的绝境,文人雅集的胜地,歌舞宴乐的殿堂,迎来送往的馆驿,拜迎诏诰的礼厅,祭祀先贤的祠坛……由于有王勃的诗句在前,唐寅的画作在中,导游的解说在后,登滕王阁之前,我就情不自禁地将自己放逐到一个优美的诗情画意里:火红的晚霞在空中燃烧,一只墨绿色的野鸭贴着水面向天边飞去;长天蓝蓝,秋水澄澄,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事实上目力所及,滕王阁的内外,除了熙熙攘攘的匆匆游客,红红火火的高声叫卖,很难眺望到“面临江水势凌霞,却倚重城十万家”的大千气象,更无法使人触发“杰阁犹存帝子名,登临不尽古今情”的无限感慨。如此悻悻而归,心中不免困惑与迷惘起来:那栖落的红霞呢?那高飞的孤鹜呢?

  近日翻阅闻一多文集,这才突然发现,那栖落的红霞和高飞的孤鹜原来依附在先生的周围。闻一多认为,秋日的红霞既灿然亦嫣然,它融融漾漾,稍涉神秘而不堕邪腻,是蒙娜丽莎式,最能摄动天下万眸的虔诚爱念;而那高飞的苍鹜,在晚霞静穆的背景下,似乎更有一种近乎冷清的宁静与悠远,它要以奋力振翅来刺破穹庐,从而显现其执着的追求和独立的人格。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赋予了这两个意象更深层次的内涵。所以远望落霞,我们现在不必嗟叹人生迟暮;看见孤鹜,我们早就不该感喟形只影单……

来源:云和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