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典型案例中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案例探讨)

教学典型案例中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案例探讨)(1)

​一、案例缘起

“以学生为中心”,认真完成继续教育学习的教师,经常阅读教育教学杂志的教师,恐怕都非常熟悉这句话。

对,这是一个教育教学理念。之所以还是一个“理念”,是因为落实到行动上还非常困难,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一不小心就会偏离这一理念。

为什么会偏离呢?一方面,“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等教学行为的思维惯性非常顽固,不良习惯难以涤清;另一方面,“好为人师”是一种心理倾向,即倾向于把自己学习的知识或形成的观点直接强加给学习者。

一般地,真正能够践行“以学生为中心”之教学行为的教师,都懂得并擅长运用示弱法,在示弱中托举学生,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我纠错、自我教育。

教学理论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难。号主撰写并发表的很多优秀教学案例,多半是反思日常教学缺憾而为弥补缺憾,撰写出值得日后践行的教学设想或方案。

除此之外,号主还会从各种教学交流群中汲取反思素材进行教学思考与研究。下面对话就是来自群交流:

A师:今天一个学生问:体积与质量不是一回事吗?都是那么大。(无语想哭表情)。

B师:难道不是吗?

C师:我靠,统一了,大才!

B师:物理大一统,不是更好吗?

D师: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问学生的:一满屋子的铁块、和一满屋子的棉花相比,你觉得那个更沉?学生略有所思,好像有点明白了(微笑表情)。

教学典型案例中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案例探讨)(2)

​ 就同仁朋友上面对话,号主就产生了分析研究的冲动,并试图创设师生对话教学情景(预设)。

​二、对话分析

学生脱口说出“体积和质量不是一回事吗?都是那么多。”一小段话,这段话的句式是自问自答,这就反映了该生具有敏锐的直觉,当然又缺失了严谨的思考。不过,这是符合初中生身心特点的,而且是未磨灭好奇心、敢于自我表达的优秀学生的表现。因此,面对学生这一教学反馈,教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敏锐直觉,另一方面又要诱导学生再进入严谨思考——扑捉直觉思维灵感,加以分析反思,优化自己的“观点主张”。

很遗憾,A师恐怕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相反,还可能作为“牛角尖”批评打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B师认可了学生的直觉观点,但可能没有意识学生观点还存在潜在问题,于是也难以推进优质教学。

C师恐怕习惯于“讽刺”用语,不知道C师平常实际对话教学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对话方式阻碍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

D师显然意识到了学生直觉观点中的问题,但是又完全否定了学生直觉思维中的合理成分。D师虽然采用了启发性教学,但是启发中依然具有强势灌输的成分,难以促进学生自我彻悟,甚至可能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信心。

​三、教学设想

那么,面对如此学生如此教学反馈,如何推进优质教学呢?在分析反思前面四位同仁朋友交流对话的基础上,号主提出下面教学对话设想:

生:体积与质量不是一回事吗?都是那么大。

师:体积与质量是一回事,确切地意思是:有多大的体积就有多大的质量,对吗?

生:对啊。

师:你能用数学语言转述“有多大体积就有多大的质量”吗?

生: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或体积与质量成正比)。

师:质量的符号是m,体积是V,设比例系数为k,你的观点还可以用公式表达为…?

生:m=kV或V=km。

师:比例系数k有什么特点?

生:是一个常数。

师:是一个“万有”(普适)常数吗?

生:…

师:想一想,一教室沙子和一教室棉花。

生:明白了,k跟材料有关,同一种材料相同,不同种材料不同。

师:陈述观点,可以再严谨一点。

生:k跟材料有关,同一种材料相同,不同种材料一般不同。

师:也就是说,你发现了一个规律,任何物理规律都是有条件的。例如,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条件是,对于同一种材料而言。你再看一看教材,就相关内容,比较一下教材编写与我们此次交流之间的异同,下次我们再谈一谈比较学习体会,好吗?

生:好。

​四、拓展讨论

弗洛伊德擅长从来访者不经意的吐话中分析来访者潜意识深处的观念,并由此推理其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继而开出心理治疗方案。

教学方案设计时,也要进行学情分析。因为班级教学主要是针对群体,因此学情分析主要针对不能年龄段的群体性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最终设计出符合群体性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案。

然而,我们倡导“因材施教”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对学习者个体进行认知分析。那么,怎样对学习者个体进行认知分析呢?号主想,首要的是扑捉有关学习者的信息,其中信息越是由外到内、由意识层到潜意识层,越是重要。那么怎样扑捉内部、潜意识深处的信息呢?恐怕向弗洛伊德学习非常必要,即扑捉学生不经意间的吐话信息,并由此加以分析才能获得前述信息。所谓的“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基于这一原理。

然而,我们老师,包括号主,面对学生的“奇葩”想法,第一反应就是这学生真奇葩,第二反应就是不可理喻,第三反应就是无可救药。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起点之时就停止了真正的教学,我们开展的教学如果不是反教学的,就是虚假教学。

上面反思性评论,不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否定,而是温馨提醒。事实上,真正优秀的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非常敬畏,总是会有如履薄冰之感,其中原因正是意识到了自己一不小心就可能开展了虚假教育、虚假教学,乃至于干了反教育、反教学之事。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时刻留心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而且要精心营造轻松的学堂氛围,以至于学生能够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如此才能真正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迷思概念,这是开展真教育,真教学的前提性条件。

教学典型案例中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案例探讨)(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