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民俗手工绣球(绣球圆糖虎头鞋)
再过两天就要过年了,纵使世事变迁,时光流逝,有的年货,依然固守着它本来的模样,让人一看到它,就想起了童年的味道。
它可能是米花糖在手里黏黏的感觉、也可能是桌上蜜饯香甜味道,或者是和小伙伴们在爆米花机旁等着那一声巨响的激动……
最浪漫年货弥渡绣荷包
秦蒙琳 摄
“小小荷包,双丝双带飘,妹绣荷包嘛挂在郎腰;小是小亲哥,等是等着我,不等情妹嘛,要等哪一个;荷包绣给小哥戴,妹绣荷包有来由。哥戴荷包街前走,妹有心来哥有求。”这段歌词,对于热爱花灯民歌的人一定不会陌生,这就是诞生在《小河淌水》的故乡、花灯之乡——弥渡的经典花灯民歌《绣荷包》,这首歌曲在云南乃至全国乐坛都享有盛名。歌词里唱到“情妹”绣出的“弥渡款荷包”是什么样的?
秦蒙琳 摄
近日,记者走访了弥渡县十大民间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走进合作社理事长成平家的小院,家里人正在忙碌着绣制荷包。“大多数人都从我家领材料回去,自己在家中绣,绣好后又交到合作社统一销售。马上要过年了,不少人家都喜欢买上一对荷包或绣球挂在客厅,为家里带来一份喜庆。有的买了送给亲朋好友,表示新年的祝福。”成平说,弥渡县十大民间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绣的荷包有大小两种,大的每个50元,小的每个30元。
最特别年货富源魔芋
蒋琼波 摄
今年曲靖市民的家里,有一样年货很特别,那就是魔芋系列美食。富源,是全国最大的魔芋基地。在这里,魔芋做的美食那就多了去,是曲靖人逢年过节不可缺少的零食。
今年,昆明至深圳G2924次“曲靖号”高铁文化旅游列车开通,动车上,“魔乐多”魔芋膳食纤维即食零食,采用魔芋精粉精制而成,麻辣、泡椒、五香等多种口味,让广大乘客吃过难忘。“我们准备在高铁上长期投放,让云南人出去也能吃到家乡的味道。” 生产商负责人赵有能说。
最可爱年货弥渡圆糖
秦蒙琳 摄
圆糖其实是米花糖的一种,是把米花和糖融合后做成圆形,故而叫圆糖。距离春节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家住弥城镇吴家营的孙家禄一家就为圆糖的制作忙碌起来。
秦蒙琳 摄
在弥渡,制作圆糖已有上百年历史,其中吴家营村制作的圆糖在弥渡最负盛名。据老孙介绍,吴家营自古以来就有做米花糖的传统,最多时全村少说也有50多家做米花糖,春节前的一个多月更是全村家家户户都做圆糖。做米花糖是祖传的老手艺,他的父亲就做米花糖,他的爷爷也做。
“现在弥渡市场上卖的大多数圆糖都是我家做的。”老孙说,最近几年,还有商贩把圆糖卖到了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很受大家的欢迎,销量还在年年增加。
最甜蜜年货丽江蜜饯
木晓雯 摄
一个纳西四合院,一口放在火炉上的大锅,两位纳西老人不急不慢地站在锅边搅动着棍子,特有的蜜制果香味随风穿过房门,飘出院子,顺着古城的小巷飘去……
位于丽江古城普贤寺旁边的丽江传统蜜饯店,日复一日地进行着这项关于果蔬的甜蜜事业。20余种丽江纳西传统蜜饯,在这里成了丽江特有的味道。年关将至,不少本地人来店里挑选着自己喜爱的蜜饯。
传统纳西人家一直都有做蜜饯的习俗,在春节期间用自家做的蜜饯招待亲朋好友,在堂屋前的四方桌上,年节里都会摆上由蜜饯、瓜子、水果等拼成的糖桌,吃完了继续添上。不少80后的记忆中,春节拜年除了能拿压岁钱,每家桌上的蜜饯俨然也是徒步走村拜年的动力。
木晓雯 摄
明崇祯十二年早春的一天,土司木增在解脱林设宴款待远道而来的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宴席上,徐霞客对这异乡的饕餮盛宴倍感惊异的同时,尤其是对迎宾礼“三叠水”中那一盘香味扑鼻、色泽鲜滑、酸甜可口的蜜饯赞不绝口。
在丽江当地习俗中,每当结婚、盖新房、摆满月酒等喜事时,主人家都会亲自采摘最新鲜的水果蔬菜,用麦芽糖精心制作美味可口传统的蜜饯,招待前来道贺的亲朋好友。
最响亮年货沾益爆米花
网络截图
在沾益,过年时老人们总喜欢去老式的爆米花机面前转悠。如今虽然已经有微波炉等各种炸爆米花的技术和机器,但沾益小河底农贸市场内,还是有老式爆米花机。
只见炉火上架着黑乎乎像大炮一样的爆米花机,师傅一边拉着风箱一边摇动着,随着“嘭”的一声巨响,一团白烟升腾而起,热腾腾香喷喷的爆米花便装满了口袋,诱人的香气让口水喷涌而出——这是很多80后儿时美好而有趣的记忆。
网络截图
这种传统的爆米花机就是“大炮手摇爆米花机”,而用老式爆米花机制作爆米花也被形象地称为“崩爆米花”。 “给我炒一锅!”一声令下,师傅摇动着漆黑的爆米花机,“嘭!”的一声巨响,“崩爆米花”就炸出来了。带着浓浓的儿时味道,很多人家都要来一锅,用塑料袋密封后带回家慢慢享用。
最有爱年货昆明虎头鞋
作为离昆明呈贡新区最近的一条乡街子,年前的龙街,无论是对周边的村民还是主城区的居民,都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赵芝芳坐了近一个钟头的公交车,才从王家营村来到龙街。她是来摆摊的,售卖手工缝制的“虎头鞋”“小鱼帽”“小白兔鞋”“虎头帽”。所有花样、缝制的手法都是从奶奶辈儿传下来的,或许更早。“过年要给娃娃买新衣新鞋,穿虎头帽虎头鞋,寓意让小娃娃平安长大,小白兔鞋嘛,主要是有了盼娃娃乖乖听话的意思。”说到“小鱼帽”,赵芝芳抖了抖帽子后沿像是鱼摆的部分,“我们都是生活在滇池边的人,祖上都是渔民,做这种小鱼帽,是为了能年年有鱼(余)。”
耍龙耍狮、扮八仙踩高跷,这些民俗活动一个都不能少
踩街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诞生于中国隋唐时期,最早是春节期间百姓自发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相互庆祝,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多种形式的踩街风俗。“在元代与明代,昆明曾有两次大的人口迁移活动,大量屯军的到来,将下江文化带来了。这种文化一直影响到现在,最直接的一个民俗活动,就是踩街。现在在昆明城区不多见,但在晋宁、安宁等县(市)区,踩街是春节期间一项非常热闹的民俗活动。” 昆明民俗文化研究者叶铸介绍,“踩街,越热闹越好,这样才会将越多的福气带回家。”
在这场盛大的民俗活动中,要耍龙耍狮,要扮八仙踩高跷,要划“旱船”、颠毛驴、扮大头娃娃……“踩街过程中还穿插着故事情节,而这些剧本,都是早年昆明两次大的移民潮中,从中原、江南传来的。”
徐仁安,徐家第五代彩扎龙狮传人,踩街用到的龙狮、毛驴、旱船他都会制作,每年过年前几个月,他都会收到大量订单。这些订单不仅来自于昆明周边县区,也来自云南各州市,也来自河南等省份,甚至还有来自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订单。
除了彩扎龙狮,徐仁安也有一直属于自己的花灯队,眼下尽管由于队员居住分散而暂时停止演出,但在以前,徐仁安的花灯队在官渡甚至周边县区都非常出名,“过了初三,先在自己村里唱春台,也就是花灯,都是传下来的本子,比如《踩连厢》《三星贺寿》等,如果其他村子有需要,他们要提前跟我定好时间,我领着队伍过去,有时候一唱就是好几个钟头。累,但是看着台下村民乐乐呵呵的,特别满足。”
在昆明,像徐仁安所带领的这样的业余花灯队伍,不完全统计,有1200支左右。春节期间,他们将在昆明各个县区、村落,搭台唱“花灯”,一种融合了昆明本地民歌小调、吹腔、京剧的地方戏曲,它起源于明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
整合:翟芯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