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觉得陈友谅张士诚很菜(号称能与项羽媲美的陈友谅)

摘要:你够狠,但够阴不?

为什么都觉得陈友谅张士诚很菜(号称能与项羽媲美的陈友谅)(1)

撰文|黄大拿&编辑|楚琦

引文:夺江山是凡夫俗子想都不敢想的大事,但揭破谜底也没啥希奇,无非两字诀而已!哪两个字:一是阴,二是狠!

读者朋友是否都在看热播剧新版的《倚天屠龙记》?评价如何?

有一位资深金迷曾跟我说,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倚天屠龙记》应该是最差的一部。

这位朋友所言有没有道理,大拿不懂文学,不敢妄议。不过,《倚天屠龙记》中反映的金庸的历史观,可以总结为两句话,一是大汉族主义,二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大拿的确很不以为然。

"大汉族主义"这一条就不说了。由于迷信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所以陈友谅不但是奸险小人的代表,而且正因其奸险,所以失道寡助,丢掉了江山。

其实陈友谅输给朱元璋不是因为奸险,恰恰相反,是他奸险得太不够……

渔家子陈友谅不是庸才

元末起兵造反的三雄之中,陈友谅、张士诚和朱元璋一样,也非豪门世族。

陈原是一"渔家子",张贩盐出身。而在事业的初起阶段,这二人显然要比朱元璋顺利。

为什么都觉得陈友谅张士诚很菜(号称能与项羽媲美的陈友谅)(2)

朱元璋还需要在郭子兴帐下做小伏低、百般隐忍的时候,张士诚已经称王,并有了自己的根据地。陈友谅的上面虽然还有一个徐寿辉,但徐寿辉这人虽然相貌堂堂,却虚有其表,听任手下各将纵恣,自己不过徒拥虚名,所以陈友谅的部队名义上听从徐寿辉,实为他的私人武装。

陈友谅、张士诚的起点都比朱元璋好,最后却在抢夺神器的赛跑中,听任朱元璋率先"撞线",这是为什么?

陈友谅这人并不是庸才。后来虽然失败了,明朝的史学家高岱还拿他与楚霸王项羽比,称赞说:"友谅之勇略,虽或未及项羽,而剽性狡悍,出没飘忽,大困而不馁,屡踬而复振,……败衄之后,旬日之间,而能陷城摧敌,其能开拓封疆,奄有荆楚,亦一时之雄也。"

什么意思?高岱惊叹,陈友谅的勇略或许还比不上楚霸王项羽,但一样勇敢慓悍, 常常是刚吃败仗,马上又能攒积实力、陷城摧敌。

高岱说出了陈友谅的特点:坚毅果敢,不为一时胜负而夺气,也许你正在为刚刚挫其凶锋而沾沾自喜的时候,这家伙又卷土重来了,而且愈挫愈奋,有些像清末的曾国藩,善于"扎硬寨,打死仗",而豪气一来,自以为看准了,敢把所有的赌注都押上。

单纯从军事的角度,陈友谅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个出色的战术家。这样的人,当一个方面军的统帅,冲锋陷阵,斩将夺旗,是绰绰有余的。然而现在的问题是,他要的不仅仅是一场两场的战役胜利,而是要削平群雄一统天下。

除了打仗以外,这里是综合的较量。而要比战略决策和心眼儿,与朱元璋相较,陈友谅差之甚远。

玩心眼,朱元璋才是祖师爷

《倚天屠龙记》里的陈友谅时时处处在玩权术,实际上,和朱元璋相比,他那只是在玩过家家而已。

为什么都觉得陈友谅张士诚很菜(号称能与项羽媲美的陈友谅)(3)

朱元璋夺得天下有机遇眷顾、战略得当等因素。这里只谈其权术运用。

群雄逐鹿,此长彼消,在拼命扩充自己实力的同时,就必须时刻不忘挖对手的墙脚。朱元璋就是挖对手墙脚的高手,他不但能使对手的属下转投自己,还能让他们感恩戴德地效死。这是需要高超的权术的。

有两个事例非常经典:一次战役后,俘获甚多,朱元璋择对方主将的骁勇者五百人置于麾下,这五百名壮士"疑惧不自安",朱看出了这一点,于是到了晚上的时候,用这些人换下了自己原来的护卫,然后解甲酣寝达旦。

这些人因此感激涕零地说:既不杀我,又以心腹待我,怎能不尽力图报?

当时"酣寝"的朱元璋是否真的全无戒心,没有任何预防措施,史书失载,读者朋友你信吗?

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上恶战,都有俘虏落在对方手上,陈友谅因为战事不顺,杀俘泄愤,而朱元璋则恰好相反,不但放走俘虏,而且伤者赠以善药,并大张旗鼓地祭奠阵亡者。

为什么都觉得陈友谅张士诚很菜(号称能与项羽媲美的陈友谅)(4)

朱元璋是不是真有这么宽仁?后来陈友谅死,他儿子陈理已经不成其为威胁,再有一千多陈军俘虏落到朱元璋手里,就是另一种待遇了:"每四人共用麻编头发木椿钉于鹦鹉州上,是夜雨雪,及晓,死者过半。"

对敌人玩弄权术,对自己人也不例外。朱元璋驭将讲究恩威并用,常常是刚在大庭广众中数落过你,后面的丰厚赏赐就接着来了。

有一次,为了使众将畏法,他还与武将第一人徐达和文臣第一人李善长一起,演了一出双簧:故意找徐达的岔子,"欲置之死",李善长在旁边拼命求情,朱元璋又假装恩免。

在处理邵荣谋反的事上,朱元璋的表演更到位。

邵荣是朱元璋的老乡,在朱元璋开始起兵的时候就跟随他,屡建奇功,现在据称有异志,处置当然不难,难的是不能让其他老部下兔死狐悲感到心寒。朱元璋是怎样做的呢?

《明史.太祖本纪》中说:本来朱元璋是准备赦免邵荣的,可常遇春不干了,说人臣造反最有悖于大义,如果宽免他,我决不能与这样不讲大义的人"共生",于是朱元璋"乃饮荣酒,流涕而戮之。"

先赠罪臣一杯酒,挥泪而斩,这样的好戏当然不是为即将消失的邵荣演的,而是演给手下将领们看的。

众所周知,帝王最恨的是手下谋反,朱元璋更是如此,他称帝后,只要与此相关,哪怕是捕风捉影,也绝不放过,动辄诛戮上万人是家常便饭,他怎么可能给邵荣一条生路?

你够狠,但够阴不?

陈友谅够狠,但不够阴,于是在和朱元璋这样的高手对垒中,出现连续失误就不意外了。

陈友谅的一大失策是弑旧主徐寿辉而自立。

前面说过,徐寿辉名为陈的主人,实则徒拥虚声,陈友谅在以徐寿辉为号召的这一系部队中,实力又最为强大,更重要的是,徐寿辉还在他严密掌控之中,他完全可以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可是陈友谅太不懂韬晦的妙用,太注重一个虚名,仿佛是急不可耐般,匆匆杀死徐寿辉,又匆匆登位。

为什么都觉得陈友谅张士诚很菜(号称能与项羽媲美的陈友谅)(5)

我们看他杀徐之轻而易举手到擒来,就可以知道,徐寿辉实在只是他手中的一具傀儡,有这样一个傀儡,在其削平群雄前,对他来说,不会有任何威胁,只会有说不尽的好处。

反观朱元璋,小明王一直是他手中的一只麻雀,但他却处处以小明王的名义号令群雄,直到大局已定,才送他"上路"。

陈友谅的匆匆弑主,带来了很多恶果。第一,各路群雄崛起于乱世,虽意在逐鹿,但都还要打一些除暴安民的旗号,现在以下犯上,在儒家伦理根深蒂固的社会,明显陷自己于道义有亏的窘境;

第二,原为徐寿辉系统的几枝部队,现在因缺乏一个"共主",转而分崩离析。有一定实力、对陈友谅原来又未必买账的将领,都借这个机会,名正言顺地把自己的杆子拉了出去。陈友谅的匆匆弑主,可谓图虚名而招实祸,与朱元璋的长期隐忍相比,失策多矣。

因为军事上的一些局部成功,又滋长了陈友谅骄傲轻敌的情绪。

当朱元璋离开自己的大本营金陵(今南京),亲率主力大军去安丰(今安徽寿县)征战的时候,陈友谅认定这是他夺回主动权的良机,空国而来扑向朱元璋的防区。

这本来是正确的,可他却策略失误,不顺流直捣空虚的金陵,却屯大兵于南昌城下,拼命攻坚。

后来打了胜仗的朱元璋也不无困惑地说:奇怪,陈友谅为什么不乘我之出直捣金陵?这样将进退两难。陈友谅不攻建康而围南昌,真是愚蠢啊。

为什么都觉得陈友谅张士诚很菜(号称能与项羽媲美的陈友谅)(6)

金陵空虚,便于夺取,又是朱元璋的老巢,一旦攻占意义非凡,陈友谅绝不会连这一点都看不到,根源实在于轻敌。

南昌城在其数倍优势的重兵围困之下,居然能够硬扛长达两个多月之久,直到朱元璋的援兵赶来,这是陈友谅完全没有想到的。

我们看陈友谅的战前部署,他意在先取南昌再顺流直下金陵的战略是很清楚的,他只是没有料到南昌一战会使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直至最后败灭。

既是打仗,就不能全图侥幸,而必须考虑自己的预定计划一旦不能成功如何善后的问题,而陈友谅的这次出兵却犯了大忌,他率领的是自己的几乎全部家当,而且把百官家属也带上了,甚至也没有准备阻援和打援,完全是孤注一掷,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豪赌式的战法。

为什么都觉得陈友谅张士诚很菜(号称能与项羽媲美的陈友谅)(7)

陈友谅在鄱阳湖上与朱元璋相持,胜负还未明的时候,即有不少部下叛逃,传令属下救援也毫无反应,这就是他不善于驭将的恶果。不亡何待?

《明史》说陈友谅落到这一困境的原因是"好以权术驭下",实为奇怪可笑之论。真能以权术驭下的是朱元璋,他不是胜利者吗?

夺江山是凡夫俗子想都不敢想的大事,但揭破谜底也没啥希奇,无非两字诀而已!哪两个字:一是阴,二是狠!

本文为黄大拿明史拍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