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老爷是什么神(城隍爷是个什么神)
凡是有城池的地方,大多建有城隍庙,敬有城隍爷。可城隍爷到底是个什么神灵,为什么要敬他,却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祭祀,是《周礼》所记载的八神之一。《周易·泰封》曰:“城复于隍,勿用师”;《易经》又言:“城复于隍,其命乱也。”意思是说,如果城墙倾覆时,是为乱兆,为政者应该息武止戈,不可穷兵黩武。可见,祭祀城隍早在周代就开始了。历史文献中,将“城”与“隍”连用,最早出现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说文解字》曰:“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城隍”的意思就是防守城池的护城河,那么,守护城池的神灵就是城隍爷了。
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书·慕容俨传》中曾有城隍爷显灵的记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慕容俨镇守郢城,被南朝梁军包围。梁军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形势危急。“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翼获冥佑。须臾,冲风歘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
最早祭城隍,只筑土坛,无庙无像。设置城隍庙祭祀,大抵是从道教成为民间信仰才出现的。道、儒把他们的诚信和仁义赋予城隍神,使城隍成为民众最信任的神灵。据《隋书·五行志》记载:“梁武陵王祭城隍神,将烹牛,忽有赤蛇绕牛口。”由此可知,在南北朝时,城隍已经成为民间的普遍信仰。民间奉祀城隍最初把他当做城池、地方的保护神,后来人们又奉城隍为主管阴司冥籍之神。据《茶香室丛钞》记载:唐代洪州司马王简易经常突然得病,有一天梦见一个自称为丁郢的小鬼,说是奉城隍神的命令前来捉拿他。王简易只好随小鬼去见城隍。城隍命左右将命簿拿来一查,发现王简易还有五年寿命,于是,便放了王简易。可见,唐时的城隍神,已主冥籍。这样一来,城隍就成为统管阴阳两界、权力很大的神灵。
城隍虽然由皇室的祭祀发展为民间的祭祀,但最初的城隍都是一个虚拟的神灵,并没有一个具体形象。大约从汉代开始,这个神灵被人格化了。随着祭祀活动的不断提升,人们尊奉已死的功臣或英雄为城隍。西安都城隍庙供奉的是汉代刘邦的大将纪信。据《长安县志·王曲城隍庙会》记载:“相传楚汉荥阳之战中,汉将纪信假扮成汉王,解救刘邦出围,被项羽烧死。刘邦得天下后,封纪信为十三省总城隍,在长安王曲建庙立祠,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祭祀,后遂成庙会。”此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已经普遍建庙祭祀城隍。到了唐代,祭祀城隍的活动已经蔚然成风,张说、张九龄、许远、韩愈、杜牧、李商隐等都撰有城隍祭文。宋代城隍被正式列入祀典,各府、州、县皆立庙奉祀,并明确规定新官到任的三日内,必须拜谒城隍庙。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制定了城隍的封号爵级。他下旨封开封、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与当地官署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旒衮服。城隍庙的塑像与配神一般是:正殿之中祀奉城隍大神,两旁分别列八大将、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钟鼓神以及十殿阎王、十八司等地狱塑像,府城隍庙里则有更多的配神。
西安的都城隍庙是明代建成的。据《西安志·城隍庙》记载:“朱元璋的次子朱樉被封为秦王,就藩西安,统领西北事宜,他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主持修建了西安的都城隍庙。最初在东门里,到明宣宗朱瞻登基后于宣德八年(1433年)移建于西大街。”西安都城隍庙曾在清代顺治时(1644年-1661年)屡加扩修。清雍正九年(1731年)大殿毁于火灾,川陕总督年羹尧用拆除明秦王府的木材砖瓦又扩充修建。城隍庙门朝南,南北长380米,建筑面积3011平方米,包括16栋古建筑。其中主要建筑是大殿和乐舞楼以及庙前的牌楼。后来乾隆、嘉庆、道光、光绪时都曾修葺。民国12年(公元1923年),前院又遭大火,陕西督军陈树藩作价出售,后来建作商业铺面,保留至今。牌楼在“文革”期间遭毁,2006年,政府出资重修了牌楼。新牌楼仿照原牌楼的风格建造,为钢木结构,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牌楼正面大匾上纵书“都城隍庙”四个贴金大字,背面大匾横书“你来了么”四个贴金大字,八个字均选自颜真卿的真迹。
城隍被人格化之后,各地尊奉的人都不相同。西安最早是纪信,也说是后稷,或者娄敬;福州城隍爷是抗元英雄陈文龙;上海城隍爷是秦裕伯;北京的城隍爷是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的城隍爷是周新;会稽是庞玉;南宁、桂林是苏缄;临江、南康是灌婴;江阴是周苛;和州是范增;襄阳是萧何,等等。所以要问城隍爷是谁,还真的难有定论。
尊奉和祭祀城隍,反映了一种民间信仰,表现出人们在“拯救人心、教人为善”等精神层面的追求,有利于净化心灵,促人行善。这对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此外,城隍庙还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这里,人们通过对心中的图腾、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获得自我保护,寄托美好希望。再者,传统庙会与年节祈福活动中的民间绝活、民间文化艺术等活动,丰富活跃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另外,甚为壮观的庙会盛况,也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是文化促进经济繁荣的重要方面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