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风穴寺(探访芭蕉寺)

芭蕉寺位于瓮江镇芭蕉村,汨水江边。清平江《同治县志》载: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皇室大多逃往四川。校检工部尚书徐安贞,邀兵部侍郎刘光谦、侍郎白琪、左丞相陈希烈(常甫)四人潜迹南逃,至江西黄龙寺,遇超慧禅师言及湖南昌江县(平江)山水胜状,慕名而至。

探访风穴寺(探访芭蕉寺)(1)

首先四人居住梅仙大洲,至今“四隐堂”地名尚存。第二年,侍郎陆善经、李安甫也寻友前来,于是形成了“六相隐平江”的历史事件。后来分开了,六人在全县东南西北四境分别选择了幽静的风水宝地定居下来。徐安贞居下台,三墩建有回台寺;刘光谦居上台,长庆建有长安寺;陈希烈居就台,长寿九岭建有惠果寺;白琪居聚台,福寿山白水建有白水寺,;陆善经在瓮江,建有芭蕉寺;李安甫虑坐其兄林甫,累改姓孟,居岑川,建有九峰寺。

他们死后均有墓塔,并保存完好,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破坏。唯独陆善经找不到墓,更没有塔。仅仅留下了“芭蕉村”一个地名。笔者对六相千里迢迢来平江隐居很感兴趣,情有独钟。先后探访了五座墓庐,体察先人的人文风水理念,感觉所选的墓穴非同一般,且各有千秋,值得后人揣摩。要知道他们六人是唐朝最精华的大师级的易经专家、风水大师,太子馆的老师,大唐帝国的智囊人物。

探访风穴寺(探访芭蕉寺)(2)

没有找到陆善经的墓塔一直遗憾在怀,这是第二次造访芭蕉村,还有余万根、珍珍陪同,瓮江镇党委书记徐鹏武和村支书老凌一道在芭蕉村调研山头,走访年老的村民,寻找先人的蛛丝马跡。

首先走访芭蕉村三光庙,敬奉的是河公菩萨和白马大王等,住汨江边敬河神是在自然之中,其格局不可能是芭蕉寺。

有一小地名叫“塔脚里”,其残存的塔年长者还见过,七十年代修桥将其石块砌了桥,塔不在了,留下了“塔脚里”的地名。但此塔是否是陆善经的墓塔还真说不清楚,据村民说此塔是震水之塔。此山此水此地此气场也真不像是陆善经的千年屋之所。依山依水查寻找不到感觉。村民以前也未曾有人提起,更不知晓陆善经其人其墓其塔。

与其它五位相比,地方上下的人都知道其人其墓其塔或其寺。为什么芭蕉寺没留下任何遗迹和民间传说呢?此情此景给笔者留下了深深的疑问?是不是又有别的隐情呢?是不是陆善经最后又被其子孙或者其它亲属、朋友接走了呢?抑或没有在芭蕉寺善终呢?这些疑问让笔者陷入了深深的费解之中。

六相其实真正的丞相只有陈希烈,其它有的是尚书,有的是侍郎,统称六相。唐朝是佛教兴盛的时期,他们潜隐平江大都昄依佛门。唐朝习俗昄依佛门的弟子其墓上有塔,六相中目前只有陈希烈的墓还能隐约看到塔的形状,据了解建塔的大小高矮都有规矩的。但他们都有自己的寺庙,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名称。而且他们所建的位置别有洞天,别有一番风味在其中。

探访风穴寺(探访芭蕉寺)(3)

陆善经是唐朝的大学者,著作等身。出生于吴郡(现苏州)博通经史,知识渊博。预修国史《开元礼》,与修《唐六典》,与注《礼记•月令》。自己还曾注有巜周易》八卷,《周诗》十卷,《三礼》三十卷,《春秋三传》三十卷,《论语》六卷,《孟子》七卷,《列子》八卷,《古文尚书》十卷。27年的集贤院的学士,陈希烈是集贤院的知院(院长)陆善经天宝年间(742)官至国子司业(从四品)其与陈希烈、徐安贞等都是莫逆之交。现在人们研究唐典文献、礼义典章大都参阅陆善经的传世之作,其遗书已传至日本、俄罗斯。

驻足溪边,望断江流,还有丝丝文脉可寻,《寓汨罗芭蕉寺》是陆善经在平江的绝唱。其诗如下:

寒泉泻破青山腹,青山不改寒泉绿。

幽人一派泉石心,倚溪着此数椽屋。

窗外飘喷万斛珠,枕边玲珑一片玉。

山间金龙啸欲飞,涧底银蟾清可掬。

敲磬愁惊晓鹭眠,停经坐看昏鸦浴。

香浮茗雪滋肺腑,响入松涛震崖谷。

清净耳聆绝弦琴,广长舌相无生曲。

客来坐此亦忘归,溪南溪北千竿竹。

(同治《平江县志•卷五》陶敏先生录示)

遥想1265 年前的陆善经,隐士的心态跃然,幽人一派泉石心,斜倚溪边,看青山寒泉,溪南溪北,鸦浴鹭眠。窗外万斛珠,枕边一片玉。数椽屋,绝弦琴,滋肺腑,敲佛磐,金龙欲飞,银蟾可掬,清净至极,客来忘归。由此可见陆善经已然完全融入了芭蕉村,河东乡的生活,融入了这自然的山水田园之中。

探访风穴寺(探访芭蕉寺)(4)

事实证明瓮江的河东乡确实是个好地方。陆善经选择此地养老是理想的。

瓮江的山不高,但逶迤缠绵,散散落落铺在汩江岸边,一层层,密密匝匝,一洞洞,阵容整齐,山岚景秀,一眼的青翠一眼的绿。其山岚其林象勘称平江之绿海。

瓮江的水不急,汨水悠悠,昌水悠悠,两水相汇于将军山下,没有溅起水花,悄无声息地融合在一起。是全县的水口。从城关大码头乘船顺水而下,游览到黄棠电站上岸是目前平江境内旅游最惬意的地方,最自然的旅行,会让你在这青山绿水之中陶醉,将会醉得一塌糊涂。

山高低有形,水萦绕有序。山水交融在平江,有四个天然的太极图藏在这青山绿水之中。你会在这个旅程中穿越三个,让你的灵魂游走于江河山水的阴阳之中。让你的视野随着流水,让山在走,水在流,行走于一幅丰满的山水风光的画卷之中。

不但唐朝陆善经喜欢这里,宋朝的邓雅将军的将军祠与陆善经的芭蕉寺隔江相望,相伴于朝夕。邓雅将军应是龙门镇人,他不住龙门而入驻水口。

下游是将军把守,上游也有人抢滩登陆,明朝艾穆,四川巡抚,回归故里,没有回老家虹桥,而在澄潭养老,最后墓葬县西澄潭村汨江边。

由此可见陆善经在此地并不寂寞,二十多里水路,青山如岚,绿水如黛,左右邻舍也都是省部级干部作陪,这是一道历史人文风景,一道旅游圣地。平江的下一个旅游热点。

探访风穴寺(探访芭蕉寺)(5)

文章写到这里又使厮人产生一些联想,想到了楚国的屈原,因为屈原又想到了渔父。屈原大家都很熟悉,据说是在汨水澄潭投江的,旧时汨罗长乐街河码头坎上有一牌坊,叫回龙门,其门联:“千年古迹寻罗国,一片屈声下澄潭。”这是外县的牌坊写的一幅古联,可见屈原澄潭投江不是空穴来风。(详细论述请见《屈原与平江》一文刊《读平江》屈原投江之时有一渔父,乃民间高人也。这一渔父应该就是汨江边的潜隐高人,像太极图一样潜隐在青山绿水之间。

屈原澄潭之前,应是心事重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心力交瘁,形销骨立。与渔父相遇有一段对话。渔父,称父应是长者,问屈原:“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应该是超出了渔父的想象。

屈原说,众醉我醒,举世皆浊我独清,自己与众不同,不苟合,不妥协,不入流。渔父觉得屈原太自信,太固执,开导屈原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与时俱进。淈泥扬波,餔槽饮酾,走一条与世沉浮,自我保护的道路。不要认为自己深思高举,自命清高,以致招祸。

渔父是一隐者,智者,长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粉丝,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庄子说:“虚而委蛇”。这就是渔父的人生哲学。

探访风穴寺(探访芭蕉寺)(6)

屈原“道不同,不相为谋”。对于渔父的忠告当然昰听不进的。他以弹冠、振衣的动作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宁赴汨水,澄潭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坚持到底,舍生取义。渔父知道屈原不听自己的劝告,莞尔而笑,不复与言,不再答理,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之歌,“鼓枻而去”。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划着小船走了,不耻他了。渔夫说得明白,唱得清楚,笑得自然。

平江山青水秀,山有洞天,水有碧川。宁静幽邃,是历代高人潜隐之地。远古人祖伏羲氏在这里观天察地制八卦,留下了“天岳”与“东陵”的古迹与名号;舜帝太祖虞幕在这里研制历法而留下了“幕府”之称;张良潜隐平江留下了“张师山”和幕阜黄袍山的“良山道观”,创办了“伐桂书院”,有匾曰“汉天一柱”,“圮直德眙”;张道陵平江布道,连云山有“道陵”之称,道观坪,湖南第一观有迹可寻;葛玄、葛洪幕阜练丹;唐朝大诗人李白在平江幕阜山留下了《炼丹井》著名诗句“闻说神仙晋葛洪,炼丹曾此占云峰。庭前废井今犹在,不见长松见短松。”还有伟大的诗人杜甫魂归平江;还有许旌阳、艾通薇、田游岩,唐朝吏部尚书吴璋等都和唐朝六相一样潜隐平江。

平江洞天福地,藏龙卧虎。既有朝庭达官贵人,又有渔父式的智者,民间高人潜隐,还是佛道两家丹修为之所,又是文人骚客恣意山水的风水宝地。我们有幸生在平江,长在平江,幸甚。既是洞天,又是福地。自然灾害有洞天保护,瘟疫流行,有福地先人祈福。

难怪陆善经千里迢迢来平江,故人已去,先辈精神遗产尚存,寺墓不在,还有“芭蕉寺”名声依然。

庚子冬月于平江六味斋

探访风穴寺(探访芭蕉寺)(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