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三大案(明太祖朱元璋四大案之)

朱元璋在给前线将士的诏书上赞道:“虽汉之卫青、唐之李靖,无出其右”,这是把谁比作对北方游牧民族战功赫赫的汉唐名将?又是什么胜利让他如此高姿态的夸奖?此人的结局为什么又如此的凄惨?

太平本是将军定

公元1388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收到了一个极其振奋的消息,北征明军在捕鱼儿海(现贝尔湖)一战消灭了北元最后的残存力量。明朝成立后经过三次与元军的大决战,终于在第四次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战过后也标示着元朝这个历史名词,真正意义上的终结。此时离朱元璋登基称帝已过去二十一年,而自二十五岁加入反元义军始已过去三十多年,他自己也从弱冠青年变成了皓首老者。

指挥这场决战的将军蓝玉称的上是名将种子,其姐夫就是明初大名鼎鼎号称“常十万”的常遇春,蓝玉从军起就在帐下效力,耳渲目染下自然兵事熟稔。屡历明初征北元、讨云南的大型战事功勋卓著,是一步步从基层成长为高级军事主官的,更以战功封候。此战蓝玉对北元出其不意的突然袭击,可与李靖生擒颉利的战术相较,且比前者的战果还要丰厚,对明初政治军事影响更是深刻。

捕鱼儿海

既然外敌已平,朱元璋自然要把眼光投入到剪除功臣上来,如胡惟庸案的后续。自洪武十三年(1380年)始“胡党”就不断的扩大,牵连,直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此时“胡案”已过去十年,定鼎首功之臣,被朱元璋誉为萧何的李善长,被告发牵连胡案之中。他虽早已从丞相位置退休十几年,但依旧逃不过赴死的命运,全家七十多口人被满门抄斩,只余儿子与儿媳。因为媳妇不是普通人,是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而最后受“胡党”株连至死者一公二十一侯,不仅是开国功臣,也是身居高位的权势之臣。

太子朱标对株连之事劝谏朱元璋,认为杀人太多太滥,恐有伤人和。朱元璋不作声,第二天就把一根长满刺的木杖扔在地下,让太子捡起来。太子为难,朱元璋就教训他,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去掉再交给你,以后你才能当这个家。朱标马上反驳,语气嘲讽溢于言表,虽隔了几百年时间却还能品到,其对朱元璋的不满情绪。他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字面意思是上面有好皇帝,下面才有好臣民。潜台词则是因为你不是好皇帝,所以有这么多人犯法被杀,这等于在骂他老子,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才有这样的暴行。如此敦厚善良的太子却早早去世,李善长被戮过去两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离朱标就病逝了。朱元璋在承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之后,选择了嫡孙朱允文作为帝国新的继承人。而新继承人比太子更需要庇护,那么朱元璋又会拿起屠刀对付哪些功臣呢?

朱元璋三大案(明太祖朱元璋四大案之)(1)

朱元璋与李善长

不许将军见太平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八(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告蓝玉谋反。朱元璋马上下今逮捕蓝玉,并在朝廷上当堂审讯,第二天就迅速下令处死且将他满门抄斩。在抄家时搜出许多信件,而这些书信往来之人,不论官职大小地位高低,一律关进监狱待审。经过审讯得出结论,蓝玉证据确凿罪无可恕,如此谋逆大案竟然这样迅速的审结,做事效率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朱元璋又对蓝玉同党进行清查,在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内,有1公13候2伯,并几十位将领被杀,株连被杀者万五千人。而军中大批经验丰富的中高层将领差不多都杀戮殆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蓝玉案”,其对后世政治军事影响之大无出其右者。

朱元璋将呈堂证供编辑成书,名《逆臣录》,目的是警示群臣以儆效尤。其书事无巨细的记载了蓝玉谋反案的原委,初看上去其证据之确凿,细节之逻辑清楚,完全可做为现代起诉书之范例。然当仔细阅读的时候却发现里面有不少问题,难道朱元璋对此案就真的没有其他用意?

首先第一个问题蓝玉做为主犯却没有承认谋反。当作为罪犯不认罪也常有,但结合此案的审判速度就有问题了。蓝玉在被捕的第二天就下令处死,这么着急地处死他到底有什么用意。很显然朱元璋根本就不在乎是否承认谋反,不管蓝玉招供还是不招供,他的命运早已决定。从快审结就是为了速度处理威胁,如此后续扫清障碍的事才能进展。蓝案牵连那么多军中大小将领,只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这不就是按照已有剧本来步步执行么?

逆臣录的口供记载,蓝玉是从成都回南京,距离虽远但他赶路速度很快,古时可没有高铁,靠马靠船走了十多天。但在这每天行程一两百里的路上,他还要忙着连络谋反,他大概是用手机联络的吧。好吧就算他一路联络将领,那这些将领都是疯了吗,只要蓝玉一提谋反都积极响应,然后傻乎乎也不反抗来等着束手就擒。

蓝玉回到南京至被捕处死只不过一个月而已,逆臣录中记载有几千人与他密谋造反。在这一个月里上到侯爷、高级将领,下至百户等下级军官,还有家丁奴仆各色人等。这几千人如此大的动静,说是密谋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办喜宴。这当朱元璋这皇帝是个摆设,还是把这个征北元的大将之才当蠢货。

朱元璋三大案(明太祖朱元璋四大案之)(2)

明南京地图

都为他人作嫁衣

仅以平常人的眼光来看,真要谋反也不能回南京。他离开自己的亲信与手握重兵的军队,匆匆赶到首都,这就是自投罗网。如果他真有心要反,至少也如康熙年间的吴三桂一般在地方起事,虽然结局不见得多好,但割据一方苟延残喘也比明知要身首异处强吧。明眼人应该很清楚朱元璋的目的了,蓝玉谋反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冤案。

蓝玉的悲剧的确与他自己的性格和言行有一定的关系,不说什么飞扬跋扈居功自傲;什么蓄养数千假子;什么霸占民田;什么夜毁喜峰口关门,闯关而入等这些君主犯忌的事。但后来发生的事才让朱元璋下了决心,因为四川叛乱蓝玉为主将,就带了几员将领去陛见皇帝。朱元璋想单独与蓝玉面授机宜,示意让旁人退下,可这几位老兄却像木头一样的杵在原地。蓝玉反应过来挥了挥手,这几位木头兄才退了下去。看到这大家有没有种熟悉的感觉,不错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年羹尧就是这么演的。但就是这么件事对朱元璋的触动太大,如果军队连皇帝的命令都不听,只听他们将军的这还了得。往深处想蓝玉如果振臂一挥,想要发生什么不测之事不是不可能。等蓝玉结束了四川战事,外敌基本肃清战争结束,他的历史使命也到此为止了。

前文朱元璋父子二人的对话,实则透露了滥杀功臣的真正动机,通过“胡案”株连李善长等人,究其原由不过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只是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废除丞相制度的政治手段。而蓝玉作为太子妃舅舅的关系,天然的太子党,将来朱标登基完全有能力驾驭蓝玉。但是太子逝世,年少的朱允炆威望和经验不足以应付这帮骄兵悍将,万一有所变故后果不堪设想。通过“蓝案”故意制造借口,以诛杀包括蓝玉在内的军方重臣,原因就是皇权与军权之间的矛盾。目的是为了他的孙子剔除威胁,为了给帝国继承人扫除障碍与隐患,使君权得以稳固。所以把一切可能的潜在威胁通通铲除,包括蓝玉在内的军功贵族作为主要目标,自然是飞鸟尽良弓藏了。

真是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开国帝王打压开国功臣,史不鲜见。如刘邦大杀功臣,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怎么控制开国功臣,从来是皇帝最头痛的事。西汉用刘姓诸侯王取代,宋朝就以文御武,但这些举措后遗症很大。唯唐太宗一朝比较好,但他是马上皇帝驾驭的了功臣们。朱元璋为了后世皇权安稳做了他能做到的极致,但继任者却要承受更大的隐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