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泸州总是失火(最泸州四十九)

经过对文献资料的严加搜证,泸州历史上最惨烈的火灾,发生于1889年4月13日晚上9点。在民国二十七年十二月的《泸县志》第八卷“杂志 祥异”中,一列小字写着“十五年己丑三月十三夜大风火焚州城民居数千家”。我们知道,在这轻描淡写的二十一个汉字的背后,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旷世奇祸。【注:此处的“三月十三日”为阴历】

为什么泸州总是失火(最泸州四十九)(1)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4月13日(农历三月十三)。乍暖还寒的三月里,泸州城一如往常车水马龙。自宋朝兴建城墙以来的泸州,虽然历经战火,但是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依然在清朝时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依然是一方名城。戌时(晚上七点至九点)即将过去,不少老百姓已经入睡,尚有个别贪恋玩乐的人,在长沱两江的岸边徘徊,享受静水深流的安然惬意。街上的人很少了,喧嚣落幕。

从江边吹来的风,把东门外的莫名火星刮了起来。“火种遇风,忧心忡忡”。江风拽着火星落到了后河街,引燃了木料。干柴遇上烈火,转瞬之间浓烟四起、火蛇吞天!噼噼啪啪的燃烧声和呼救声,在这夜幕之中相当地清晰刺耳。老百姓们从家里出逃,不一会儿,街道上挤满了人。木质结构的民房如同“十里连营”,火球在木柱、木椽上腾挪跳跃,红红的火光映照出老百姓们惊恐的表情。很多人衣冠不整,望着爆燃的房屋禁不住哀号起来。逃到城外的一些人,被大火焚城的景象吓得跪倒在地,不停地磕头祈福,恳请火神祝融稍安息怒。另外一些孔武有力的青年忙着挑起水桶灭火,但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唯听见水火相遇时“哧哧”声,火势丝毫不减。

为什么泸州总是失火(最泸州四十九)(2)

熊熊烈焰、滚滚浓烟,大批老百姓不得不弃家而逃,甚至连值钱的东西都没有时间抢救出来。大家在拥挤的街道上相互碰撞,一些身子单薄的人根本无法站稳。原本带着孩子一起逃命的家长,被奔流的人群强行冲散。爹妈喊儿女,儿女叫爹妈,就算是奋力嘶吼,吼叫声也被火场的嘈杂音浪压制得毫无生机。不断有房屋坍塌,钟鼓楼遁入浓烟之中,生死未卜。

为什么泸州总是失火(最泸州四十九)(3)

一些机敏的人抢先冲上城墙,他们发现那里地势高,相对安全。站上城墙,视野之内便是一座火城!很多人悲痛不已,呼天抢地。城墙上的人越来越多,那些站在城墙垛口处的人,这才发现一个致命的危险正悄然逼近!浓烟飘上城墙,呛得人群不停地涌动,你挤着我、我顶着你,伴着凄厉的惨叫声,不知是谁从垛口掉了下去……

为什么泸州总是失火(最泸州四十九)(4)

在1889年5月26日的《申报》上,一份《火灾募赈启》如是说:“川南之泸州州城于三月十三晚九点钟时,骤遭火劫!焚烧一昼夜至十四晚……从东门外后河街失慎,其时,风猛火烈顷刻燎原,烧至宝庆街、竹扒子街,由东门会津门越城而入,火头四起延及大北门、小北门、坠子街、珠子街、钮子街、大十字街、三牌坊等街,至西南角凝光门、白塔寺为止。无异楚人一炬变为焦土,仅州署、仓狱尚未全毁,犹幸保全约计城内十烧六七……泸郡精华丧亡殆尽……被焚三万六千零十七家,毁屋八万七千余幢,焚毙男妇老幼一千二百有奇。因拥挤而踹死者四百余口。当四围烈焰烟雾弥漫之际,寻亲觅子呼兄叫娘哭声震天,哀闻遍野,伤心惨目有如是哉。现在灰烬之余逃出河边沙洲上者约有十七万余人,百物荡然、投奔无路、风餐露宿。因饿而毙者又日以百计。”

为什么泸州总是失火(最泸州四十九)(5)

此番记述中的火情相当严重,“三万六千零十七家”的统计结果远超《泸县志》所述!而且灾后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的一些灾民,不仅无法承受紧张、焦虑、恐怖的心理压力,更无法躲避烧伤与饥饿的致命威胁。这次火灾的过火面积极宽,在泸州的清朝城池图上,显而易见,过火区域已然过半!而且“东北两门外尽付一炬,是处皆绅商辐辏阛阓栉比之区,非如西南门我荒郊旷野之地”,一派繁华在大火面前化为乌有,一代名城在大火前面折戟沉沙!

为什么泸州总是失火(最泸州四十九)(6)

《火灾募赈启》中还说:“当蒙道宪禀请制军在泸州盐局拨银万两抚恤,续承富顺、重庆各处募集四五千金,两项核数以十七万人计之,每人仅得银八九分,聊备糈粮不果苟延须臾。而目前设广留养,日后资遣安插连搭盖一椽之庇。极少每口赈银二三两,已需数十万金,以及死者掩骼埋胔不敷甚巨。就川中本省之力何能拯此孑遗。”言下之意,我们已经尝试自救,泸州盐局资助白银万两,富顺、重庆也给予了一些支持,但是灾民十七万为数甚众,分到每个人手头也就只够买点干粮,遑论续命。

而此时的上海滩,仍然歌舞升平,是世人向往的富庶之地。备受火灾摧残的泸州民众将灾情写进一纸飞函,发往上海,亟盼当时生活条件优渥的东南善士们为泸州纾困解难。然而在那个“车马很慢”的年代,关于四月十三日泸州大火的飞函,抵达上海之时已经是五月二十五日了。事关重大十万火急,泸州大火的信息迅速见诸五月二十六日的《申报》报端。

另据1889年5月29日上海的《字林沪报》,由施善昌、徐士恺、王松森等人执笔的《乞赈书》上写着:“夙仰东南善士,胞与为怀,凡遇各省灾歉,莫不援手拯救,乐施无倦。想诸善长利济之心,无远弗届,必不以川省而独遗弃之,用敢冒渎上陈,速救蚁命,不禁痛哭流涕,祷祀以求。嗟嗟!死者已矣,而我侪十余万孑遗嗷嗷待哺,真有得赈则生,不得赈则死。”此版《乞赈书》情真意切,先对“东南善士”称赞有加,说他们博爱,说他们遇到各省因灾歉收都会解囊相助,而且强调了东南善士们一定不会遗弃四川的灾民小伙伴,希望善士们“速救蚁命”,后又概述了火灾后的惨状:十多万幸存者此刻“嗷嗷待哺”,有资助就能够活下去,没有资助就活不下去了。《乞赈书》的字里行间泣血带泪,令人垂怜。

为什么泸州总是失火(最泸州四十九)(7)

此次泸州大火过于凶狠,乞赈的公告在报上连载数月,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罕见的顶流灾情,1889年6月12日的日本《官报》也援引了《申报》内容,对泸州大火予以报道:“瀘州大火 本年四月十二日乃至十三日四川省瀘州ニ大火災ァリテ非常ノ慘狀ヲ呈セリト云フ今去月二十六日刊行ノ上海申報ニノタメ該火災救卹金募集文ヲ揭載セリ其詳細ヲ知ルニ便ナルヲ以テ左ニ之ヲ譯出ス。”

为什么泸州总是失火(最泸州四十九)(8)

西南医科大学的罗钰鼎与笔者一起对日本《官报》协作翻译:“四月的十二、十三号,发生于四川泸州的大火灾惨烈地烧了两天。本月二十六日出版的上海《申报》刊登了此次火灾的报道,并向社会呼吁筹集救灾金。为了方便读者了解详细情况,现将《申报》报道摘译如下……”【笔者按:日本《官报》对日期记载有误,火灾发生时间实为四月十三号】

上海方面持续发力为泸州灾民募捐,在1889年7月2日《申报》刊发的《书恒济局报销清单后》一文中这样描绘:“泸州之火灾,此等大火为廿四史中所未见,其困苦情形与水旱之灾有过之无不及,故善念所动不得不广为劝募以济急赈。”

为什么泸州总是失火(最泸州四十九)(9)

甚至《申报》在10月12日还发表过一篇名为《遇灾而惧论》的评论文章,其中提到“四川泸州之火灾为历来史册所未见,被焚之屋以万计,被灾之民以十数万计”。

为什么泸州总是失火(最泸州四十九)(10)

然而,因为不少东南善士已经解囊相助奉天、山东等地的水旱灾情,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泸州大火,善士们虽然积极关注,但是能够支持的资金也显得比较有限,“频年水旱筹赈者,已力尽筋疲。”因此,这样的客观原因也直接影响到了泸州的劝赈募集效果。

这一场大火,泸州元气大伤。

《战国策》中有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当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挖掘与这场大火相关的资料的时候,愈发觉得全面呈现当时的灾情之巨、灾后之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如果所有人仅仅是带着猎奇的心理去回顾这场火灾,那么这场惊世骇俗的泸州大火并不会产生出它最大的价值。要知道,它足以成为警世良言!

为什么泸州总是失火(最泸州四十九)(11)

苦苦寻觅,笔者终于从浩瀚的文献资料中找到了清末画家吴嘉猷绘制的泸州大火图画。然后,重新置稿,添补线条,再上色绘制,希望它能够以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所有人的面前。又加上“消防安全人人有责”的标语,寄望于这一幅画能够提醒所有泸州人重视火灾的危害,寄望于用旧城的记忆鞭策新城的前进。就这样,源于清末的《“泸州大火”消防安全装饰画》诞生了。这是今年继“‘麒麟温酒器’微信表情包”之后的又一款文创作品。

为什么泸州总是失火(最泸州四十九)(12)

大火焚城,民不聊生。“痛定思痛”,我们对火灾的防范只许增多,不可减少!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先生曾经说过:“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望与君共勉。

你还知道哪些“泸州之最”?

涵盖泸州各行各业的“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四川之最”“泸州之最”,如:最早、最大、最佳、唯一、首批、首次、金牌、冠军、表彰、奖励、发明、创造、破纪录等等,只要是能够充分展示泸州特色的独特性、唯一性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民俗等资源,都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供稿。

为什么泸州总是失火(最泸州四十九)(13)

END

来源:文旅江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