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在哪里(艺术之界限何在)

变了,彻底变了,一种可怕的美已诞生。

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在哪里(艺术之界限何在)(1)

你能想象震惊整个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会被享誉国际的德国音乐先锋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称之为“全宇宙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吗?

你能想象创作《刽子手之歌》的美国作家诺曼·梅勒十九年前曾在现实中捅了自己的妻子吗?

杀人犯、艺术家、恐怖主义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令人不安的紧密联系。这正是杜克大学三一艺术与科学学院教授弗兰克·兰特里夏在《艺术的罪与罚》这本书中探索的主题,这一主题简单地说,其实就是艺术的越界问题。

平时我们说起艺术,总会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确,艺术与现实之间保持着距离。艺术本应具有人性与人文关怀,可是艺术又存在越界的渴望,这种越界并不是在某种文化体制的局限下做出的破坏行为,而是超越局限,造成破坏或颠覆体制的行为,这就涉及到犯罪与恐怖主义。

除了本书开头9.11恐怖袭击事件,作者还深入研究了许多小说与影视作品的艺术越界行为。

比如波顿为人熟知的行为作品《枪击》,曾引起普通民众、批评家和美术史家的广泛争论。“被枪击是真真切切的……绝无作假,绝无伪装。”再比如保罗·鲍尔斯的小说《遮蔽的天空》提到两种人,一种是游客,每次出行有固定的时间,另一种是行者,他们勇敢探险,有可能再也无法踏上归途。

华兹华斯认为,这一切出现都源自现代化,尤其工业革命之后,产品生产者变成了复制品。对于喜欢越界的艺术家而言,不期待创作出复制品,拒绝重复已被写过的东西,拒绝满足人们习惯性的联想,于是想要将自己从往昔的奴役中解放出,不断重塑人物和人性。

对于炸弹客西奥多·约翰·卡钦斯基来说,他想要的不是杀人,而是用语言让这个社会对自己留下印象。他的逻辑其实是有的,书中这样分析:

“重拾作家的严肃艺术梦想——成为改变文化的力量——最保险的方式就是犯下轰动性的连环杀人案,以此成为美国最有名的本土恐怖主义者。”

事实上,他如此黑暗的一个人物,还是得到了出版社的接纳。如此一人,策划了一系列炸弹袭击,却意外收获了无数人的狂热拥护。这实属让人感慨不已,然而这似乎也在说明一系列问题。

那就是,现代社会的确需要艺术的越界,但是艺术的界限究竟在哪里?艺术并不等同于现实它可以是隐喻,是创作,是再现,但它并不是恐怖袭击事件本身。

在后续章节中,作者以数部文学作品的人物具体分析了文学作品中的“越界”,书中涉及到《罪与罚》《现代启示录》《黑暗的心》《刽子手之歌》《维特根斯坦的侄子》等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作为反抗现实社会的一种形式,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们如何看待世界。

究竟何为艺术,艺术的界限在哪里,这是值得无数艺术家与创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也是《艺术的罪与罚》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最后想说,这本书的确太让人震撼,虽然不厚,却值得一读再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