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毕业生当教师(清北毕业的也只能当老师)

清北毕业生当教师(清北毕业的也只能当老师)(1)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一、

前几天写了篇教育的小文章,结果后边好几个留言,大意是:清北毕业又能怎样,不过是到深圳当中学老师。北大毕业的都找不到工作,上海还有干保姆的呢。

面对这些留言能说什么呢,也回怼几句:清北毕业的才能当中学老师,那比这学历低的,估计以后连当幼儿园老师都困难了。北大毕业生在上海当保姆说明什么?说明人家在找不到更好工作的时候,还能来抢保姆的饭碗!而且,即便是人家当保姆,每个月都能好几万的工资,而绝大多数保姆是拿不到几万月薪的。可如果本身就是低学历的保姆,估计是这辈子当不了老师的,抢不了人家的饭碗。

二、

其实在我上中学的那几年,就是真正“读书无用论”盛行的时候。那是80年代后期,正是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剃头刀的时代。简单说就是脑体倒挂严重,知识不值钱,所以王健林才说那个时代是“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知识不值钱,稀里糊涂的当倒爷才能发大财。

我初中毕业的时候,也正是各种职高技校大发展的时期,当年服装设计、外事、厨师和美容美发什么的最热门,普通高中反倒成了备选项。当年很多同学家长也都犹豫了,大学毕业好像也没什么用,不如找个热门的职高上,早点儿毕业挣钱不香吗?

那年学校针对这事儿还开了场家长会,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弄得教室那叫挤,椅子都不够。印象中先是校长在广播里讲话,都是大道理,建设祖国为国争光什么的,总之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到了班主任这儿讲的就很实在了,直接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读书人赚的钱更多,发展更好。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有一段话我记得很清楚,也打动了很多家长。大意就是:上职高技校确实能早赚钱,但也仅仅是提前三四年而已,一年就算是2000块收入,最多超不过1万块。而这1万块如果平摊到30年的工龄里,每年不过300块,每个月20块钱。难道说一个大学毕业生,连每月20块钱都多赚不出来吗?不可能的,一个学历工资的补助就远超这数了。

另外,既然两三年就能培养出一个技工,那说明这种职业的难度不是很大,至少是入门不高,所以初中学历的就能去学。而大学生呢,算上高中至少要读7年。说明什么?

说明大学生的培养难度大,也就更难被替代。就算是大学生将来不好找工作,那再去当技工也不晚吧?而如果现在选择了技工,那这辈子都不可能再上大学了。也就是说,大学毕业后的选择余地会更大,高的不成可以选低的。而低学历的只能选低的,这辈子都高不了。

当然万事都有特例,但既然是特例就不是普遍现象,普通人还是说普通事儿吧。屌丝逆袭永远是梦想,都逆袭也就不是新鲜事儿了

三、

且不管当年老师的这段言论是否符合现在的价值观,但在当年确实说动了一些家长。不再贪图眼前的利益,而要为了孩子的一生做规划。

反正这么说吧,我的小学是很普通的,中学是重点。30年过去了,现在比较这两拨同学,那如果以收入和社会地位来说,中学的明显高于小学的。这就甭具体比较了,反正我中学同学中只要是上了高中的,都考上了大学,到现在基本没有下岗的。

而小学同学中,混得好的不太多,至少一半都无奈的下岗了。还有是从开始上的就是家里蹲大学,基本都没怎么上过岗,只能吃低保。

我大学毕业时就体会到了老师说的真对,手里有这文凭,找不到好工作的时候,只要愿意向下看,那可选择余地就是比没文凭的多。当时已经不包分配了,但是可以推荐,只要是不挑岗位,那各机关单位和国企也是都能去的。

后来我去了一家国企,效益很好。但总想着找挣钱更多的单位,于是也四处面试了十多家。各个人事部门拿着简历大多都说一句话“只要愿意来我们就收,只是工资不算太高”。而如果没这文凭呢,那找工作的难度可比今天都大,毕竟当时的北京经济还并不领先。

这就跟现在的名校毕业生或硕博研究生找工作差不多吧,只要愿意接受不太高的工资,那选择余地是比较大的,找到个相对稳定的不是太难。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也可以去当外卖小哥儿,大厂被裁员的就有跑滴滴送外卖的。但如果学历低的,恐怕只能在小哥儿这个层级中选择,不太可能去大厂中经历。

四、

学历的价值确实比以前降低了,但这是因为全中国普遍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在解放前,中国的识字率才10%,这还只是识字而已,大学毕业率呢,那简直都没法算了。从民国建立一直到抗战之前,26年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不过是10万人。而当时的人口是4.5亿,可见大学生有多珍贵吧,真跟大熊猫差不多了。而现在是每年千八百万,多了也就不值钱了。要想让自己的学历值钱,那只能再继续深造,努力做到稀缺。

稀缺意味着什么?除了高收入就是难以替代性,就是选择余地大,就是在经济不好的时候能有饭吃。

前几年读经济危机史,其中有两条很有意思。说美国人为什么在二战前后突然对教育开始热衷?是因为在1929年之后的大萧条中,连电梯司机都要求是大学毕业,否则就只能找不到工作饿肚子。

其实开电梯需要大学生吗?当然不用,但这可以说就是社会对知识的尊重,对学习的认可。在一堆人都在争抢岗位的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按学历选择,因为这能让资本家或用人单位降低成本。

还有一条是写韩国的,1997年金融风暴之后,韩国经济遭受重创,不得不接受了美国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经济依然低迷,连续几年,各大企业只招收名校毕业生,而且还得是英语好的,否则不予考虑。因此,韩国再一次陷入了教育内卷,越穷越要学习,越穷越不能穷教育。文凭这东西看着没用,但到了危机的时候真能换饭吃啊。

其实没别的原因,就因为在大家在面临同等选择的时候,你能比别人多一点优势,那就多了生存的概率和资本。

人生当然不是只有上学拿文凭这一条路,其他的技能经验也能找工作换饭吃。但是,这个社会是讲究效率的,在不能快速分辨哪个更合适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用最简单的表面筛选来解决问题。比如身高相貌谈吐也能成为加分项,这未必与工作有关,但却是简单的区分条件。文凭也是如此,未必代表能力,但却能让人更容易筛选,而且是有标准的筛选,更能体现公平。

五、

举个例子吧,未必恰当。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描写的是抗战时期老北京人的生活,但其中的细节也能当些参考。

比如最主要的祁家,祁老爷子就是典型的中国人代表,也是老北京人的典范。老爷子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底层出身的他靠着双手挣出了一分家业,买下了个不算太好的小院子。祁老爷子没有文化,这是他终生的遗憾。但他的儿子,祁天佑祁掌柜,不仅能背诵上下论语,还能写一笔连算命先生都夸奖的好字。

这就是中国的底层百姓,但凡有一点儿能力,就一定要供养孩子读书。哪怕只是读三年私塾都行,尽量别再当睁眼瞎。而到了孙辈,也就是祁家三兄弟这里,三人都上了大学,这在民国时期是了不得的。说明不仅有家风传承,更是舍得在教育上花钱。

那读书的回报怎么样?看看七七事变之后的描写就知道了。老二齐瑞丰是中学的庶务,也就是管后勤的。说学校停课了,每个人暂时发20块钱生活费,还不够他喝茶抽烟的呢。

而对比小羊圈胡同的贫苦人家看看。比如小崔,拉洋车的,一个月顶多挣10块钱,连老婆都快养不起了,小崔太太都夏天了还穿着冬天的破棉衣呢。

再看祁家老大,祁瑞宣,在中学当老师,不堪忍受意大利神父的羞辱,愤然辞职。但是,人家能凭着学识找到英国使馆的工作,比在使馆当摆盘子的丁约翰地位高多了。丁约翰要说还是祖传的教徒呢,但假洋鬼子并不稀缺,没有知识更值钱,也更受人尊重。

这就是知识的回报,虽然说读书到大学要花上千的银元,但毕业后哪怕是当个小学教师,基本也不会低于每个月40块钱,是普通人收入的3/4倍。而如果到大学教授的程度,起步就是200多大洋,胡适鲁迅等人甚至是400块的级别,回报远远超过投入。而且哪怕是到了危难时刻,只要不是玉石俱焚,高知阶层也都是要比普通人的生存要好一些的。

再举个例子,二战后期,德国法西斯灭亡,德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国家被毁灭,一切都化为乌有,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而此时,美苏两国立刻开始抢人行动,美国的是“回形针计划”,在搞到德国的科学家名单后立刻按图索骥,全部接往美国。苏联的则是“面包换人才”行动,只要是有科学或技术,立刻就能全家有饱饭吃,也抢夺了大批的德国人才。

六、

所以,甭说什么学习没用,学历不值钱。只要不是到了世界末日的覆巢之下,有知识有学历就比没有的强。知识不值钱只发生在社会转型期,比如80年代,确实是脑体倒挂,凭力气能赚到更多的钱。

但是,只要是进入了社会平稳期,只要是开始了内卷竞争,知识的价值就立刻显现。这都不用举什么例子了,其实谁心里都明白,但凡有能力,或者孩子有天分,没有不努力培养的。所谓的嘲笑高学历,只不过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已,不是不想要,而是实在得不到。

教育的内卷确实存在,而且愈演愈烈,在所有工业化国家都存在。这种情况到现在还没有破解之道,所做的只能是更加努力,尽量让孩子成为稀缺资源。40年前连中专生都是稀缺的,而现在已经内卷到硕博了。能怎样?没办法,继续读,读到别人跟不上为止。

所有说读书没用的,不是傻,就是坏,要不就是实在没辙躺平的loser。

仅供参考。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众号,有房产相关问题,点击“免费咨询”私信提问即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