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咖纪录片(浙江卫视系列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
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连接起“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今天,浙江卫视的系列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再次启程,5月8起每晚23:30分,在古丝绸之路上选择了罗马、伊斯坦布尔、布拉格、圣彼得堡、银川、乌鲁木齐、西安、福州这八座城市,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以及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示城市文化基因,透视新丝路上古老文明的前世今生,用独特的视角呈现出“一带一路”上活力无限的人文景象。
以纪录片的名义开始阅读与旅行
2017年伊始,央视的《朗读者》节目如“一股清流”出现在电视荧屏上,文化类综艺再次成为热点话题,这是传统电视读书节目的一次华丽转身,也是对文字、对阅读的一次电视版重启;主流媒体也充分意识到在当下的电视传播中,对于阅读及文化价值的倡导存在缺失。
制片人兼主持人李晗
而浙江卫视的系列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自2015年推出第一季,就被《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双双点赞;近期与大家见面的第二季,又是一次升级版的电视文化阅读。谈到这部纪录片的创作,制片人兼主持人李晗特别感谢了卫视平台给予她的自由度,让她“可以跳出传统读书节目的思维,采用了纪录片拍摄手法,实地探访,并且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的视角,在不同的城市空间中获得既开阔又有纵深感的视野。”
在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深度阅读日渐式微的今天,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在选择每一座城市的代表性书目时,有着多个维度的思考:比如第一季的“伦敦篇”就选择了《福尔摩斯探案集》,然后以现实中的书迷、私家侦探、蜘蛛人的视角,拼凑出一幅伦敦人心中的城市英雄形象;在第二季中,东欧重镇布拉格的文学意象是卡夫卡,你可以没有读过他的《城堡》,却能够跟随着主持人李晗去真实地感受这座城市的神秘、浪漫,获得进入卡夫卡文学世界的一把钥匙……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正在通过相对自由的表达,引领观众尝试另一种阅读方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今天的电视屏幕上,户外旅行真人秀是热点所在,节目里总会有网友们热议的“CP与是非”,而对多元世界的观察,则往往浅尝辄止;由此,我们也在思考,到底什么是“旅行的意义”?
以“一带一路”为创作背景的《一本书一座城》(第二季),创新了话语体系,以情节化、国际化的表达,打造出“第一人称城市人文纪录片”的模式。第一集《罗马:永恒之城》中,就有这样动人的描述:“在卡尔维诺的小说里,有一些城市的下面,重叠着许多不同的城市,就像油画一样,刮开一层一层的油彩,下面的铅笔草稿,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幅画,罗马就是这样一座有着不同涂层的城市。”卡尔维诺是意大利的著名作家,在他的《看不见的城市》这本书中,他借用欧洲探险家马可波罗和中国元朝皇帝忽必烈的一场谈话,讲述了五十五座虚构的城市……有趣的文字密码,藏着许多故事的城市秘境,正是《一本书一座城》这部纪录片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第二季《一本书一座城》的最后一集,带领我们回到旧时长安。作家贾平凹在他的散文集《老西安》里这样写道:“城市必然是有灵魂的。偌大的西安,它的灵魂是什么呢?”今天的西安,最有趣的地方在哪里呢?李晗没有简单地选择和贾平凹坐而论道,而是寻着书中的文字,去探访西安城中各种有趣的人,像秦腔乐手王世森、古董收藏者马纯立,西安方言摇滚乐队黑撒,还有一个和中国诗人孟浩然同名的土耳其留学生。这些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城,如罗马,如西安,如乌鲁木齐,厚重的历史背后,也有“一带一路”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
制片人李晗谈到了该片与通常意义上“一城一书一作家”的不同之处:没有着重介绍作家的生平、著作内容,而是找到书的主题和角度,再通过这个主题和角度来重新寻找人物故事进行采访,重新审视现在的城市”,用影像记录并梳理出城市的发展、历史、复兴与变迁;创作团队也在两年的拍摄过程中发现,城市研究中一些反复出现的主题,可以勾连出更深厚的理论思考,比如战争带来的精神解放和文化大繁荣(上世纪20年代的巴黎),现代城市的自我毁灭和自我重建(柏林),比如旧城改造和可持续性社区(北京的胡同),再比如第二季中,圣彼得堡在俄罗斯历史命运中的特殊地位,福州人面对海洋生发出的生命智慧,等等。每一个主题,给散文随笔式的城市游记增添了严肃的力量,纪录片创作者也在通过《一本书一座城》的表达,把城市研究的观点故事化和影像化。
“小而美”的纪录片创作
同城市和书籍一样,《一本书一座城》作为一档纪录片,也拥有自己的性格,它的作用不是为城市下一个标准的定义,而是引导更多的人去阅读、去行走、去思考,去建构起自己对于文学的审美体验和对于一座城市的人文想象。这部系列纪录片拥有现代明快的影像风格,在专题纪录片的基础上增加了纪实拍摄,大量的手持镜头更像是人的视角;而对城市空间的呈现,既有微观细节的捕捉,也有航拍、延时摄影的使用,画面质感一流,有热心观众在节目微博里评论“每一帧画面都是海报”。
《一本书一座城》的制片人兼主持人李晗,曾经在英国留学多年,怀揣着纪录片梦想进入浙江卫视,却阴差阳错地成为了新闻主播,直到2015年,知性的她第一次走出演播室,开始“以书读城”的纪录片创作,开始真实地感受城市,感受生活.《一本书一座城》的风格里有着她与人交往的态度:尊重,坦诚,平等,分享。在两季的拍摄过程中,她也组建起了一支国际化的创作团队:核心创作人员(导演,摄影)都有丰富的海外拍摄经验,能够与当地采访对象用英语无障碍交流,通过深入的沟通,从而挖掘出更为深层次的人物故事;运转良好的海外制片网络、熟悉拍摄城市的当地创作人员以及能够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的剪辑团队也至关重要,在第二季中,罗马、伊斯坦布尔、布拉格、圣彼得堡的采访涉及了英语、捷克语和俄语,其中以英语为主的采访,每集平均时长在10到14小时,依靠精通英语的剪辑团队,才保证了这一系列快节奏、高密度的剪辑风格。
马云在2009年APEC峰会上有过题为《未来世界,因小而美》的演讲,“小而美”的核心就在于对消费者需求的更大满足,针对消费者高层次需求做出局部创新。那么在纪录片的生产创作中,我们理解的“小而美”,恰恰代表了创作生态的多样化。
如果说浙江卫视出品的《西湖》《南宋》这类大型纪录片像是一部人文典籍,那么《一本书一座城》就仿佛是一组明信片,它没有依靠大投入、大兵团作战,而是一部轻操作、小而美的作品,单独看各自成章,组合在一起又是新的风景。而这些风景不仅展现了城市的经典形象,更兼具了历史与未来、物质与精神、人文与理性,在这部电视纪录片中展现出来的城市,不再是大众心中符号化的零碎感知,而是一张张接连不断、语义丰富的明信片,以主持人李晗个人的知性气质,结合各具特色的城市自然人文景观,用看似漫不经心的主观感受,营造出如游记一般的温润观感……
2017年5月8日起,以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第二季)的播出为契机,面对媒体融合、多屏传播的机遇和挑战,浙江卫视将在接下来的纪录片创作生产中,探索更为多元的创作路径,追求更为高远的境界立意,这是浙江卫视纪录片创作格局的不断拓展,也是在当下,综艺霸屏、影视开路的电视格局中,浙江卫视逆流而上,坚持纪录片创作的人文姿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