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响雷原因(秋分响雷遍地生贼)

2021年的秋分已经交节,交节的时间就是今天凌晨的3点20分55秒。秋分已到,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想起过“秋分响雷,遍地生贼”的农谚式说法?想没想过什么“贼”不怕打雷?

秋分响雷原因(秋分响雷遍地生贼)(1)

如果有谁和我说,他听说过“秋分响雷,遍地生贼”的农谚说法,但觉得这种说法说得有点过分夸张,根本就没有什么“贼”不怕打雷。那我就想告诉他:现实中的这种说法既不夸张也不过分,想正确深入地理解它,关键是要想清楚“遍地生贼”中的“贼”重点指的是什么“贼”

兴许会有人说,“秋分响雷,遍地生贼”的意思,摆明了就是想告诉人们,要是秋分当天打雷下雨了,地里的庄稼就会减产。到时候粮食收的少了,填不饱肚子的人可能就会伸出“三只手”去窃粮、窃物。这样想与说当然是一种思路,也不能说没有道理。想当初,@乡村萤火虫自己其实也这样想过。可是,后来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如今我觉得,“秋分响雷,遍地生贼”中的“贼”,并不只是单纯地指向在荒年个别想窃粮果腹的盗贼,它暗指的应该是哪些在温湿度相对适宜的情况下易生的,以粮食和蔬菜等农作物为寄主的病菌、病毒和害虫。而这样的“贼”是不怕打雷的。

秋分响雷原因(秋分响雷遍地生贼)(2)

秋分适当秋之半,在太阳黄经达到180°、斗指己时交节。秋分每年交节的时间,是公历9月的22日到24日之间。秋分之所以会叫作秋分,是因为它在交节的当天均分南北两半球的昼与夜和整个秋季。但秋分在天文学上被作为的却是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更确切地说,包括咱们中国在内的北半球,真正的秋天应该是从秋分交节前后入秋时才开始的。

秋分的三候分别是,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蜇虫坯户,三候水始涸。也就是说,在秋分交节阴气取代阳气成为主角后,雷不打了;秋分后天气转凉,虫子也躲藏起来了;入秋后雨少了,一些季节性的小河、浅水和沼泽兴许也会干了。不过,上述物候现象都是在气候相对正常的情况下才会正常发生的。要是天气异常,那就另当别论了。

秋分响雷原因(秋分响雷遍地生贼)(3)

为什么说“秋分响雷”就会“遍地生贼”呢?如果是正常的年份,按照物候规律,在阴气已经取代阳气的秋分就不会打雷了。“秋分响雷”说明气候反常,事出异常必生妖,这是农事上的常识。因为,各种农作物的病虫害,也是在气候相对异常的情况下容易形成爆发性的发生和流行的。所以说,喜欢阴天潮湿、可以侵染和危害农作物的病菌、病毒害虫,作为“贼”正好借着打雷下雨侵染,打雷是侵染危害的机会,高兴还来不及,又怎么会害怕呢?

“秋分响雷”,意味着本该结束的夏季和雷雨,一时反常地并没有结束,在雷与雨相伴的天气里,下雨的雨势和雨量都会相对很大,雨后潮湿加上高温,该躲的虫子没躲,还会兴奋起劲儿地啃食危害寄主农作物。在高温、高湿下易发的庄稼病害也同时会增加发生或者是高发、爆发的几率。“秋分响雷”,病菌、病毒和害虫不但不怕,还会暗自高兴。

秋分响雷原因(秋分响雷遍地生贼)(4)

秋分时节,多雨容易使农作物的茎叶上布满水滴,雨后潮湿也会让农田里的庄稼在晴天的晚上生出更多的露水,使得哪些要借助水滴或水膜才能通过气孔、水孔、皮孔侵染危害农作物的病菌和病毒更容易得到侵染危害的机会。而农作物的病害一旦发生,在适宜的气候环境下,特别容易形成大面积流行,给辛苦种田的农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种损失往往会比被窃贼在成熟后偷摸地搞去一星半点要严重的多得多。今年白露前后,我国北方多地异常多雨,导致玉米锈病大面积发生就是最好的例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