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词匹配方法(漫谈网络叠音词)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我国的网民数量快速增长。随着网民数量的越来越大,网民为了网上交流而自创的网络语言成为了一大语言现象。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以及人们乐此不疲的使用网络流行词语,是是人们透视公众态度、意见的切入点。客观来说,网络流行语这一客观存在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学表征,而是 在更广阔的社会的大环境中多方博弈的结果。中国的网络每年都会产生一批极具个性色彩的网络流行语。

模糊词匹配方法(漫谈网络叠音词)(1)

贾君鹏,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

这些流行语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宅男”、“偷菜”到“别留恋哥,哥只是传说”,以及无厘头的“贾君鹏,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都是由政治场域、文化场域、物质经济场域等共同建构的结果,都是将既存知识结构投射至欲造的新词之上从而进行新词的意义建构,也是基于隐喻思维的在线意义建构方式。

网民在表达某人没有操守、厚颜无耻时,常使用 “节操碎一地”来代指。“节操”即“气节操守”,为一虚拟之物,一般来说,只有实物才会“碎”,故此处将“节操”隐喻为一实物,即借用了“实物破碎”这 一框架。

“滚粗( 滚出去) ”、“捉鸡(着急)”、“肥猪流(非主流)”等网络流行词,都是以形象感皆强的词作为模板,将原来的词义进行意义的整合,并提取关键词进行建构,或者用突显部分代整体建构,以整体中某一突显特征或部位来指代整体,形成了网络流行词的主要特征。

模糊词匹配方法(漫谈网络叠音词)(2)

肥猪流

网络流行词中存在大量的叠音词,如“范跑跑”、“躲猫猫”、“楼脆脆”、“墙脆脆”、“楼薄薄”、 “楼歪歪”等等。这些叠音词不但在网民间广为流传,而且被许多主流传统传媒广泛引用,使这些叠音词成为约定俗成的网络用语。

叠音词指的是将相同的音节重叠起来而成的词。它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汉语的一大特色。词的结构最初是单音节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需要把认识的成果用新的词语反映出来,于是不断创造新的词,其中把单音节有规律地搭配起来而构成的叠音词就是造词手段之一。叠音词因为音节的重复叠加,语感上音节得以重复强化,伸张了节奏,强化了韵律美,使用起来琅琅上口。

叠音词这种语言结构的产生还受汉民族的风俗习惯、心 理素质的影响。自古至今,汉民族有一种追求对称的民族审美心理,这一心理体现在语言的结构和节奏上。从《诗经》的“关关雎鸠”、“氓之嗤嗤”到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再到今天网 络流行词“范跑跑、躲猫猫、楼脆脆”,都体现了汉民族这一审美特质。

模糊词匹配方法(漫谈网络叠音词)(3)

范跑跑

人们使用叠音词除考虑词的基本义以外, 还受其独特的修辞功能影响, 往往出于修辞的目的而使用。性质叠音词重叠后变为状态形容词, 具有了描写性。比如某些动词可以按 AA 式或 ABAB式重叠, 重叠后表示动量, 有“反复多次”的意思。

最重要的是,叠字能借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张大语调的和谐。汉语是一种有着严格声调的语言, 单纯词中有叠音式的, 合成词中语素选择有相对自由性, 这为语流从音节组合方面取得更佳的效果创造了条件。

重视并善于彰显汉语音乐美是汉语的文化传统, 这种传统构建了汉语语音形象美学的基底。叠音词因为音节的重复叠加, 语感上音节得以重复强化, 伸张了节奏, 强化了韵律美, 好比音乐表现上的重复叙述, 给听众更深刻悠长的内心感受。不同的重叠形式表现了汉语不同的快慢节奏, 犹如音乐 节奏上有二分之一拍、四分之二拍、四分之三拍等多彩的表现形式。因此叠音词会让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 给人一种较强的声音韵律美的享受, 这是语言文字的声音, 也是汉语特有的语音形象审美特质的体现。

模糊词匹配方法(漫谈网络叠音词)(4)

楼脆脆

网络用语中的叠音词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在表程度性状时能加深程度性状,表示动作能够强调动作,表示量可以增加量,表示范围则使范围更明确。我们以“范跑跑、躲猫猫、楼脆脆”等叠音词为例,“跑、猫、脆”三个字作为单个音节孤立存在时,“跑”是动词,表示动作;“猫”是名词,是一种动物的名称;“脆”是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状。重叠后“跑跑”强化了逃跑这一动作,“脆脆”强化了楼脆弱的程度和性状,而“猫猫”则加强语言的形象性,使表达更为生动。

汉语的语义学把词义分为“基本义”和“附加义”两部分。无论是色彩义还是附加义,“范跑跑、躲猫猫、楼脆脆”三个词的后面都关联着一个网民关注的事件,承载着公众的情感色彩。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都江堰光亚中学教师范美忠在网上贴出地震发生时,他先跑出教室而弃学生于不顾的言论,立即引起了网友的广泛争议,范美忠也被网友戏称为“范跑跑”。这一事件带来了巨大的网络震动,“范跑跑”一词风靡一时,引发的 “道德底线”、“真与伪”、“职业伦理”等问题成为争论热点,引发了舆论的道德伦理的一场大讨论和大批判。

模糊词匹配方法(漫谈网络叠音词)(5)

“躲猫猫”是成“2009 年度网络第一热词”,它的来源是24 岁李荞明因盗伐林木被拘禁在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2009 年2月8日被其他在押人员群殴致死。事后昆明警方对外宣称,李荞明是在与同监人员玩“躲猫猫”游戏时误撞墙壁头部受伤而死。公众很难接受一个健壮青年死于游戏的说法,此事也引发网民热议和舆论狂潮,“躲猫猫”一词应运而生。这个网络词语传播过程中,它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符号,代表了网民的猜测、 质疑、嘲讽、愤懑、同情,它唤醒了公众渴望获知事件真相的心情,代表了网民对真相的企盼。

汉语叠音词的修辞功能可以影响到词语的语用规律。修辞功能能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有力。“范跑跑、躲猫猫”等网络热词运用叠音修辞,风格上起到了亲切、轻松、随意、阴柔化的效果,鲜明而生动,容易被更多的人接受和使用,也使这些叠音词有了调侃的风格。

模糊词匹配方法(漫谈网络叠音词)(6)

以“躲猫猫”为例,这个词产生于警方告诉公众的信息:玩游戏也可以死人。公众由此思考“躲猫猫”而死的背后会不会有什么猫腻?“躲猫猫”一词在网络的流行,实际上是公众面对公共权力的任性、专横、冷漠却又无可奈何的调侃,通过调侃发泄不满、愤怒、不知所措甚至绝望,也传递着公众对公正、透明的渴望。与之类似的“范跑跑”是网民对自私的、逃避责任的一类人的嘲笑和调侃。

汉语叠音词的修辞功能与其语用规律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互为存在的关系, 修辞功能影响其语用规律, 语用规律又彰显其修辞功能。因此人们使用和新造叠 音词的多少不仅取决于词的基本义, 还与其修 辞功能密切相关;同时和使用者的性别、年龄、性格、心 理、文风或话语风格等紧密相连, 和语境、社会时尚等也有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的网民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网民所占比例在五分之四左右,21~30 岁的网民是最为活跃的人群。年轻的网民思维活跃、新潮、机智俏皮、勇于标新立异,追求语言的形象生动。也常常用异化的、情绪化的语言来宣泄某种平日里不能或不敢表达的情感。叠音词既形象生动又具有创作的相对自由性,所以网民喜欢新造和使用叠音词。

模糊词匹配方法(漫谈网络叠音词)(7)

叠音词展表现了在当今压力大节奏快的社会里,人们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在网上这个虚拟社会中,没有人知道你的性别和年龄,没有人与你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网络便成了宣泄感情、显示“本我”的最佳地点。而一旦创造出鲜活个性化的语言,便能迅速流行,风靡一时。

网络语言的世界,每天都有新的叠音词产生,其中具有生命力的会沉淀下来,被大众和 传媒逐渐接受,有的会自然消亡。所以我们要用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流行词中的叠音词现象,不能一味追捧,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