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何时写的(被误读了的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介绍】

王之涣唐朝著名边塞诗人,才华横溢,胸怀大略,精于文章,尤善写诗。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

登鹳雀楼何时写的(被误读了的登鹳雀楼)(1)

王之涣

【诗词背景】

王之涣,35岁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恃才傲物,遭人诬陷而罢官,于是过上了潇洒的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生活,《登鹳雀楼》便是他途经鹳雀楼时,写的千古佳作。被历代诗人公认为鹳雀楼的不朽绝唱,还被誉为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

登鹳雀楼何时写的(被误读了的登鹳雀楼)(2)

鹳雀楼

【词条解释】

鹳雀楼: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许多文人墨客纷纷题诗,最为著名的就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课本赏析】

现在的小学课本,大都是这么解释这首诗的。太阳依山渐渐落下,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作者通过登楼的过程,表现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我的赏析】

你知道古代人是怎么读书吗?古代人读书都是唱的。他们按照“平长仄短,入短韵长,平低仄高”的规则唱,当然他们写格律诗除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要暗合这个规则的。

今天我从诗词的格律角度给大家讲一讲不一样的《登鹳雀楼》。

首先,先简单讲一讲什么是平仄,一般来说现代字典里的一声和二声都是平声,它一般代表平和低调、不张扬。三四声是仄声,一般代表情绪强烈、哀远。特别说一下入声字。它是在格律诗中特殊的存在,在现代字典中有可能是平声,比如这首诗中的“白”和“一”“目”,都是入声字,它发声要短促、急收。表达的感情是激烈、猛烈,最强烈。这是赏析这首诗的基础。

登鹳雀楼何时写的(被误读了的登鹳雀楼)(3)

白日依山尽

“白日依山尽”这句是“仄仄平平仄”。

“白日”是仄仄,都是入声字。声要短而高,“白日”指很高的太阳,不是用“白”来体现,而是用声音来体会太阳的高。

“依山”为“平平”,“山”字是第四个字要比第三个字“山”,长而低,用这个长的平声来表现山的气势雄伟连绵不绝的,也表示这是一个下落和过程。

“依”这里用的是拟人的手法,用依依不舍来表达太阳不愿意落下去,就像孩子依恋母亲的怀抱,又不得不落。

“尽”是仄声,不能拉长,表现那个太阳已经落下去的场景。这是作者在向西看夕阳落山。

登鹳雀楼何时写的(被误读了的登鹳雀楼)(4)

黄河入海流

“黄河入海流”这句是“平平仄仄平”。

“黄河”为“平平”,特别是第二个字“河”,要拉长,表示这河很长很长,浩瀚壮阔。

“入海”的“入”入声字,代表迅速, 这两个字是“仄仄”,“入”要短而快,表示黄河一下子汇入大海,没有分界。

“入”这里也是用比喻手法,“入”本意是“内也。自外而中也。”就是外面回到里面。这里作者将黄河与海的交接处想象为一扇门,形象比喻了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

“流”是韵字,是平声“尤”韵,这个韵字的特点发音舒缓绵长,对照口型是个逐渐合拢的过程。“流”在这里要长而长。表示这黄河是连绵不断地流入大海。这是向东看,看黄河入海。

鹳雀楼在山西,是不能看到黄河入海的,但两句诗是由实景到虚景的想象,大气磅礴,意境开阔,这表示作者一种大开大合的胸怀。

那么作者为什么从西向东举目四望?因为他孤独呀,用开阔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作者的孤独。

登鹳雀楼何时写的(被误读了的登鹳雀楼)(5)

欲穷千里目

“欲穷千里目”这句是“仄平平仄仄”。

“欲”是仄声,是想要的意思。

“穷”为平声,是开口度比较大的字,又处在第二个字位置,所以这个“穷”要长,达到极致,来表达特别看的久看得远的意思。

“千里”是“平仄”,千虽为平声,但第三个字不用特别长,格律诗的第三个字是不论的,这两个字的重点是“里”,要短。

“目”为入声字,声高、促而短,表达一种急切的心情。这句是想要表达看的更远强烈愿望。

登鹳雀楼何时写的(被误读了的登鹳雀楼)(6)

更上一层楼

“更上一层楼”这句是“仄仄仄平平”。

这句话比较白话。特别要强调的是“一”是入声字,所以也是仄声。

“层楼”,都是平声。“层”是第四个字,要长,这个长,你可以想象爬楼的过程,他是一点点爬上去的,而不是一跃而上。

“楼”是韵字,要舒缓绵长,要低。第三句还是激情澎湃,这一句整个语调竟然下去了。当你语气低沉的时候,你的情绪肯定不是高亢的、激烈的。

所以在这里作者并不是想表达一种慷慨激昂的情绪,而是表达胸中的愁绪的,壮志未酬的胸怀。

由此可见在整首诗里,作者不是表达向上进取的精神。通过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作者有可能在二层,鹳雀楼只有三层,他再上一层,也是看不到黄河入海的。他只是想通过登楼表达一种胸怀,那么到底是什么胸怀呢?

在古诗里有大家共同认可的意象。比如读过《红楼梦》的人,说起林黛玉,都知道是娇滴滴的代称。如果读过金庸小说,提起谁像岳不群大家都知道是不男不女的意思 ,这就是公认的意象。

登鹳雀楼何时写的(被误读了的登鹳雀楼)(7)

在古人写诗共同认可“登楼”的意象,你看都有什么诗。我来选几首大家感觉一下。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王昌龄的《闺怨》,写的是闺中少妇不知愁,可是上了楼就开始发愁了,悔教夫婿觅封侯。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是辛弃疾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上楼干什么去了?去说愁去了。

所以古代的登楼诗都表达同一个意象,登楼就是发愁、发愁。

登鹳雀楼何时写的(被误读了的登鹳雀楼)(8)

那整首诗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都表达一种不可抗力的无常,这些都是自然规律,靠人的能力无法改变的。面对这种孤独与无常,作者心中的愁闷无从表达,用登楼来渲泄心中的羁旅之愁,报国无门,壮志难申。

古代读书人都是读书是为了报国的,作为唐代的著名边塞诗人更是通过这首诗表达被贬之后报国无门苦闷之情的。

登鹳雀楼何时写的(被误读了的登鹳雀楼)(9)

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白日依山尽, ! ! _ __ |

黄河入海流。 _ __ ! | ___

欲穷千里目, ! __ _ | !

更上一层楼。 | | ! __ ___

〖格律标注规则〗:仄声字用(∣),入声字用(!),这样既体现出了入声也是仄声的一种,又表达出了入声短促的特征。一三五字的平声字用短横(_),二四六字的平声字用中横(__),韵字用长横(___)。这样,符号的长短表示读音的长短,符号的上沿表示读音的高低。

言为心声,诗以咏志。如果按照格律规则来读这首诗,是不是理解和以前不一样了?

下次祝孩子学习进步时,要祝“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而不要祝孩子,“更上一层楼”了,那是因为“学海无涯苦作舟”,让人上楼发愁去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情感写作小能手# #情感写作小能手#

(PS:写作灵感源于徐健顺教授的《吟诵规则》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