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

《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课文诵读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

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日光下澈

“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往

3.崔氏二小生

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今义:住

(三)一词多义

1.清:

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

2.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

不可久居(能够,动词)

3.环:

如鸣佩环(玉环,名词)

竹树环合(环绕,动词)

4.以:

全石以为底(把,介词)

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

5.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

隶而从者(跟从,动词)

6.差:

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

4.凄神寒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

5.心乐之

意动用法,以……为乐

6.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近岸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卷石底以出。(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意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意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六)成语积累

1.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2.犬牙差互:形容地形交界处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

(七)名句积累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问题归纳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 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 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绘景,试举例说明。

(1)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动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3)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

五、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

六、理解性默写

1.文中表现作者发现小石潭过程的句子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写小石潭全貌的诗句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体现小石潭“怪”(潭的结构)的诗句是:全石以为底。

4.形容流水声音清脆悦耳的一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

5.本文借鱼从侧面写水清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写出鱼儿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对游鱼作静态描写的句子是: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作动态描写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8.文中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借游鱼实写水清,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也使用了相同的描写方法的一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用拟人化手法写鱼,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1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溪身的曲折蜿蜒的句子是:斗折蛇行。

12.描写小石潭岸上植物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3.请写出形容岸势峭拔多姿的一句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4.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课文图解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1)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2)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3)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4)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5)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6)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7)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8)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9)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10)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11)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12)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13)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14)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15)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16)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17)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18)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19)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20)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21)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22)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23)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24)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25)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26)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27)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28)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29)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30)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31)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32)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33)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34)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35)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36)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37)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38)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39)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40)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41)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42)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43)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44)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45)

八下语文目标小石潭记(初中语文读讲练)(46)

《小石潭记》中考试题

一、2019年中考重庆A卷:

9.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佁然不动( )

(3)俶尔远逝( )

(4)以其境过清(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一一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 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 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火写日光鱼影,勾面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 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12. 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

[链接材料]

仆⑴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⑵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⑶一遇和景⑷,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注]

⑴仆:对自己的谦称。

⑵已:过一会儿。

⑶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因禁在圆形围墙之中。

⑷和景:温暖的日光。

【答案】

9. (1)可:大约 (2)佁然:呆呆的样子 (3)俶尔:忽然 (4)清:凄清

10. (1)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两岸的地势象狗的牙齿一样相互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11. D

12. (1)柳家元写小石潭的美景,是为写自己被贬后的愤懑孤凄做铺垫,以乐景写悲情,也隐喻自己如美景被埋没的境地;(2)材料中"警如囚居圆土""然终不得出"等句,也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

二、2011年中考河南卷: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共11分)

(一)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岚:林中雾气。

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

③纨:白色的丝绢。

④拊(fǔ):抚摩。

17.解释下面加横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斗折蛇行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9.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3分)

20.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答案】

17.(1)大约(2)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每小题1分,共2分)

18.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意思对即可。2分)

19.由乐到忧(1分)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1分)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1分)(共3分)

20.语段(一):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语段(二):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玉""纨"和水进行比较)(意思对即可。一个语段2分,其中方方法l分,具体内容l分。共4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