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马的数量等级(马有多少国家就有多大)
古语有云:“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现代人说:“马有多少,国家就有多大”。在火器广泛应用之前,发展养马都是中原王朝加强军力的根本之策。而要大力发展马政,好的养马地是必要条件,宋之一朝为何对幽云十六州念念不忘,除了“任何一寸国土都不能丢”的理念以外,还在于宋朝缺乏养马之地,而幽云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的重要养马之地。
养马的历史
马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的考古发现证明,4000多年前的先民已开始有意识地养马。
马居六畜(马、牛、羊、鸡、猪、犬)之首,无论在游牧文明还是农耕文明中,马都是先民不可缺少的帮手,或者说马就是生产力的标志。可以说在古代,马几乎包办农村的一切繁重工作。所以马一开始只是作为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之用。
而马用作军事最早出现西周时期,如《周礼·夏官》记载,西周时马的主要用途已经出现了供军用的“戎马”。而战马的大规模应用则是在春秋时期,如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晋公子重耳返国时,送以“畴骑二千”;到了战国时期,赵国为了对付骑兵强盛的北方游牧民族,更是大力发展骑兵,甚至推行胡服骑射;秦赵长平之战时,秦将白起用五千精骑截断赵军,这是最早的大规模骑兵作战的记录。
随着马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马这一行业也应运而生。比如春秋战国时的寒风相口,麻朝相目,秦牙相前,赞君相后……,以及西汉时的仪长孺相额,中帛氏相齿,谢氏相马鬃、马唇,丁都君相马的身材,等等。
而相马集大成者则是东汉的马媛,他选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良马各部位应具之优异形态集中在一马身上,使这匹马的外形骨相达到良马最完善的境地。这就是马援首创的“名马式”。
马媛的这一创举,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养马,改良马匹;另一用意在于教育别人学会相马,所以他说:“传闻不如亲见,视景不如察形,今欲形之于生马,则骨法难具备,又不可不传之于后世”。于是他把制造的铜铸良马模型放在东汉首都洛阳的城门口展览示众,以广得众人认识良马的机会和效果。
马援所制造的“名马式”是世界上最早的良马模型,他集历代相马名家观点之大成而使之形象化。它不仅是对当时,而且对后来的马匹选育也起了重要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养马为何需要优良的养马地很多人有误解:马只要喂草不就可以了吗?草不是到处都是吗?养马是很简单的事情。其实,这大错特错。
首先,马是食草动物没错,但是马的消化能力很弱,因为马不像牛一样会反刍。所以,养马想一次喂饱几顿不吃,那是不可能的。
历史上也有类似记载:“大中祥符六年二月二日,牧制置使言,淳泽并诸处马监,每冬寒至,春草未出时,马在野,多因草少,致成瘦弱。”而马一瘦弱就干不了活了。
其次,马的胃口很大。根据上世纪华北农业境况的数据,华北地区马骡的主要饲草是玉米叶,一匹马一年的需求量大概是3650斤/头;而牛的饲料就比较宽泛,麦秸、高粱杆、粟杆皆可,一年也就2920斤;虽然驴和马一样,也不反刍,但是一头驴一年需求的草2190斤,比马少多了。
第三,马不能光吃草,还得喂粮食,特别是干重活时,战时的战马就更不用说了,几乎“一日三餐”都得喂粮食,甚至普通百姓都吃不上的豆料。根据民国时期对河北清苑的农村调查,一头干重活的驴,一年得喂高粱3.6石,而马匹更是驴的三倍(12.2石)不止,所以在马匹失去军事作用以后,它的历史使命也基本终结了。
第四,马除了平时饲养成本高以外,即使没啥重活,和平时期也会发生意外。比如饶州“所蓄牝牡马五百六十二,而毙者三百十有五,驹之成者二十有七”562匹马死了315匹,小马驹活到成马就12匹。有一种观点说,宋朝养马不行,是因为搞国营,如果私人养马就好了。那么,如果马监不行,真让私人养呢?
其实,宋朝也曾经试着鼓励民间养马。《宋史》记载:“元丰三年春,以王拱辰之请,诏开封府界、京东西、河北、陕西、河东路州县户各计资产市马,坊郭家产及三千缗、乡村五千缗、若坊郭乡村通及三千缗以上者,各养一马,增倍者马亦如之。”显然,城市户家产要达到三千贯,乡村五千贯,这才养得起马。这要求显然是比较高的,普通农户根本养不起马。
再说,养马需要大量的土地,宋朝群牧司言:“马监草地四万八千余顷,今以五万马为率,一马占地五十亩。”而五十亩地,差不多是一个中上等五口之家的水平了。因此,民间养马仅限于想象。
所以,马匹的养成绝对需要一个优良的养马地,虽然不能解决喂粮食的问题,但最起码其他条件是基本具备了。
古代六大养马地一、西北养马区:五星
这一地区包括古代西域,草原丰美,各族人民历来以畜牧为生,盛产良马。2000多年来即为中国主要的良马资源地。陕西、甘肃地区养马也有悠久历史。公元前约900年,非子在汧、渭之野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受封,成为秦国的始祖,秦马也因此有名。以后汉、唐时的大型国营养马场,即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
代表马种:河曲马、大宛马
河曲马,它是中国地方品种中体格最大的优秀马。它的最大优点就是耐重(可驮运100~150公斤、单套大车可拉500公斤重物),持久力较强(最大负重下可日行50公里),疲劳恢复快。秦穆公为周天子所牧的就是河曲马,秦始皇统一六国所用骑兵的战马也是河曲马。
大宛马,大宛是古西域国名,大宛马是西域最出名的马种,也是人们常说的汗血马。汗血宝马体形好、听话、快速、适于长途行军,它不仅是战争的利器,更是古代帝王乘坐的首选。李世民昭陵六骏中的“什伐赤”、“特勒骠”即为大宛马。
二、塞北养马区:五星
战国以后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在塞北相继兴起,拥有庞大的马群。通过民族间的贸易、战争和迁移,这一地区的大量马匹自周、秦以来不断传入中原。如唐代在北边设马市,贡马有的甚至来自贝加尔湖一带。明、清宣化、大同等边塞重镇每年向塞外市马定额达3.4万匹。从辽、金、元到清代,察哈尔草原都是主要的养马地。
代表马种:蒙古马
蒙古马,相比欧洲马、大宛马的高大健壮,蒙古马虽然比较矮小,但胜在皮厚毛粗、耐受力极强,不但可以连续行军几昼夜,而且还能忍受零下四十度的严寒,这在蒙古第二次西征中敢于在冬季发动攻势,蒙古马耐严寒的优势就发挥的淋漓尽致。
而且蒙古马能在雪地里觅食,士兵还可以靠母马的马奶充饥,极大地减轻了后勤补给的压力。
蒙古铁骑的机动性天下无双,就得益于蒙古马,蒙古骑兵不但能一边作战一边行军,而且每天都能推进80公里,相比欧洲骑士的单纯行军距离多了将近一半。
三、西南产马区:三星
包括西藏地区,西南地区养马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巴蜀商贾已在这里进行马匹和其他畜产贸易。东汉曾在四川、云南设置马苑。西南马适于山区生态环境,不乏名贵良马,但作军用多不及北方马。据《桂海虞衡志·兽志》记载,南方所产“果下马”,高不逾三尺,以广东德庆所产最佳。
代表马种:大理马、蜀马
大理马,体型矮小紧凑,行动灵敏。四肢结实,筋腱发育良好,属兼用型驮乘马种。
蜀马,体型较小,擅走山路。唐代李匡乂《资暇集》卷中说:“以其便於难路,号为蜀马。”
四、东北养马区:四星
东北养马区包括现在的东北地区以及古代的幽云十六州,春秋、战国时的东胡及继起的鲜卑、乌桓,都是骑猎部族。鲜卑东面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扶余人以营农为主,也产名马。契丹、女真族先后建立辽、金后,曾设有宏大的群牧组织。辽国养马达百余万匹,金世宗时仅7处群牧所养马就达47万匹。近代因大量移民关外垦殖,迫切需要畜力,东北三省成为近百年来全国马数最多的地区。
代表马种:吉林马、黑龙江马、东北挽马
吉林马,吉林马力速兼备,轻快灵活,适应性强,耐粗饲,持久力强,容易饲养和驾驭,八旗兵所用马匹多是该马种。
黑龙江马,体型稍轻,抗寒力强,体质结实,较干燥,有悍威。
东北挽马,它是在蒙古马基础上,用轻型马品种和重型品种杂交育成。所以东北挽马的挽用工作能力较强,体质结实,适合农用。
五、中原养马区:二星中原自古车骑驰逐,养马颇盛,唐代在河东(今山西)设有牧监,“马产甚蕃”,但由于长期缺乏优良马种,此地所养之马一般作为民用,除了宋朝。宋朝由于缺少优良的养马之地,所以其所设牧监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全盛时多达14处。但这些牧监大多经营欠善,以致衰落不堪。明代的官马民牧,也主要都在这里推行。清代禁止民间养马,加之人口日繁、牧地不足,中原养马业才一蹶不振。
六、东南养马区:一星
中国素有“南船北马”之说,东南地区养马业不发达,但也并非绝对不宜养马。如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因战车需要,马匹一度发展很快。自唐至宋代,都曾在南方浙江、福建、江西、湖北等地建立养马场。明初在江淮之间和苏南地区兴办牧监达14处,在中国南方历史上是空前的。
历代中原王朝所属养马地汉朝:
汉武帝时期骠骑将军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汉武帝在此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4郡,河西走廊第一次成为汉朝养马地。
公元前60年,汉宣帝刘询在乌垒城建立西域都护府,并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史称“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域的良马从此源源不断地进入汉朝。
据载,汉武帝时,汉朝军方的战马已经达到了50多万匹。这不能不说是汉朝拥有西北养马区之功。
唐朝:
唐朝的全盛时期,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将整个西域和天山以北置于大唐的管辖之内,陇右、河西更是大唐的核心地带。
《旧唐书》记载,贞观十五年,从长安至陇右,有保乐、甘灵、岐阳、太平、安定等八处战马饲养基地,每一处战马的数量都在5000匹以上。此后甚至陇右养马之地都不能容纳这些战马,只得迁徙到甘肃黄河以北。唐高宗时期,唐朝的战马数量达到顶峰,拥有战马超过100万匹。唐代安史之乱后,陇右陷于吐蕃,但唐朝的畜牧仍然发达,其他养马之地皆在大唐的控制范围之内。
元朝:
蒙元作为历史上骑兵最盛的朝代,养马地以及战马一直不缺。元代统治期间牧马地从西伯利亚东南部,经察哈尔至黄河下游,共划分为12个大牧区。每一个牧区马匹数量多则几十万匹,少则几千匹。
宋朝:
宋朝既未控制西北,又失去了幽云十六州,所以宋之一朝战马奇缺,比如宋神宗熙宁八年,官方记载的战马数量仅有3万多匹,宋高宗绍兴十二年,赵构自称拥有战马1.3万匹。而且宋朝的战马除了从西北地区通过贸易输入以外,基本都是西南地区的蜀马和大理马,据载,当年忽必烈的蒙古军灭亡南宋之前先期攻打云南就是为了切断宋朝军马的来源。
明朝:
明朝最强盛时期也只是控制到陇右之地,对于西域根本未曾染指,明代在陕、甘二省屯垦繁殖军马,又建养马场,直至河西走廊远处。
朱元璋是从南方起家,与陈友谅的翻阳湖大战也是水上作战,所以朱元璋最开始并不重视骑兵部队,后来,朱元璋为了防范蒙元的死灰复燃,大力发展马政,实行茶马制度,每年从西北、塞北地区向内地输入马匹数以万计,明朝战马的数量才堪堪过了20万匹。明永乐年间设马市于辽东等地,收购来自松花江至黑龙江一带的马,并设立辽东苑马寺主持养马。此后一直到宣宗朝,明朝战马数量一直保持在20万匹左右。
清朝:
清代以满洲八旗起家,战马数量无论是品质还是数量都仅次于元代,其军马大多取自于塞北的察哈尔草原以及东北地区。后来康雍乾三朝又平定了新疆的准格尔部,将西北养马区也置于统治之下,清代的养马业达到鼎盛。但是随着火器的推广和应用,清代中期养马业显著衰退,清朝设在东北、西北等地的养马场都名存实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