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么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先 为什么要跟孩子聊那些逝去的祖先

我们该怎么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先 为什么要跟孩子聊那些逝去的祖先(1)

我们该怎么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先 为什么要跟孩子聊那些逝去的祖先(2)

写在前面

先说三个场景切片。

第一个场景:前日在与一朋友谈到海外大学申请时,朋友说起,每一个将走出国门的孩子,都不可避免要回答这个问题: "Where’s your hometown?”他坦言,别人会通过孩子的回答了解他的家乡文化和习俗,而叙述越丰富,越能引起别人的兴趣,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海外大学的人际圈。

第二个场景:广州诺德安达学校校长杨琳琳,暨大教授历史学博士秦云周,在采访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要让孩子更多地了解他所在地方的文化,不是宏大叙事的,而是街头巷尾的、生动的、能让人共情的故事或情景。

第三个场景:某大学教授在网易公开课上讲“历史与人民的记忆”,她谈到她让学生回家问长辈关于自己年代的记忆,同学们带回来的回应是:不记得了,有什么好说的。教授的不解在于,这么一个难得的传达家庭价值观的时刻,为什么家长会习惯于“失语”?

我们把三个场景串起来,会发现它们的关联:如果作为家长的我们,能够更好地跟孩子讲述那些带有时代印记的过去(例如自己的童年、长辈的故事),能够亲自带孩子去走街串巷,让孩子感受更多的本地文化、家乡习俗,那么当孩子被问到“你的家乡在哪里,它有什么特色?”时,积累足够多素材的他,就能够更好地讲述自己的家乡。

我们还发现,以上三个场景的校长、专家及教授,他们所叙述的、思考的和要着力去实践的,都指向一处:我们的孩子要知道我是谁,我在哪里,才能探索我要去哪里。

01

为什么要跟孩子谈过去?

不忘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对将来

因为疫情,今年很多在城市里的年轻人无法回乡下祭祖。但事实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并不会在清明节这一天回乡下祭祖了。

Tintin妈告诉我们,10多年前,为了帮远在北京的叔叔提前准备好回家的车票,她还特地跑去广州的天河客运站为叔叔买了来回程的夜班车票,就是为了让他赶在这一天回家。

在当年,祭祖对于他们家族来说,是要放下所有的工作去做的大事。

我们该怎么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先 为什么要跟孩子聊那些逝去的祖先(3)

△ 祭祀祖先意在尽孝道,感谢祖先赐予生命之恩(图源南方都市报)

到了他们这一代人,Tintin妈说,兄弟姐妹们不会认为这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尽管国家已经提供了公共假期。

Tintin妈的妹妹没有像她的兄弟姐妹一样去大城市工作,她对于祭祖现象的变化则表现得忧心忡忡。在她看来,如果孩子把出生的地方忘了,把祖辈忘了,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作为小镇语文老师的她,一直跟Tintin妈强调,纸上得来终是浅,所有针对下一代的教育,往往就是在这些重大节日的仪式感上,在平时父母教导的小事上。对她来说,教育的重要一环是,让学生不忘过去,理解现在,才能更好地面对将来。

我们该怎么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先 为什么要跟孩子聊那些逝去的祖先(4)

一个小镇老师的理解与上文所讲的大学教授完全一致。大学教授指向的会更加宏大:“历史的真正记忆是由人的记忆组成的。”

要办一所能够影响三代人的学校的南沙修仕倍励周宪明校长也如此认为,孩子对于过去的理解,不能缺失来自父母、家庭上一辈的讲述,如果孩子的记忆只剩下国家的宏大叙事,对于“家国情怀”的理解,就缺失了家庭教育的环节,家的理解无所附,国的理解就无所依。

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如何用故事的方式跟孩子讲过去?

Tintin妈就是一个经常带孩子回乡下过年和祭祖的母亲。她说,乡下才有年味、仪式感,而孩子回去后,会对着外公外婆家里挂在墙上的老照片询问,这些人是谁?在她看来,这就是教育的开始。

她会认为自己就是得益于这些教育的孩子,例如,她的父亲会跟她讲起当兵挖山洞和单人扛起100多斤大石头的故事。

长大后,她会从过去父亲的描述中明白,原来父亲当兵的年代,就是“三线建设”的年代,大量的工程兵会去挖山洞藏飞机,也了解到“三线建设”是冷战时代的国家行为。

我们该怎么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先 为什么要跟孩子聊那些逝去的祖先(5)

△ 三线建设源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波谲云诡的国际政治环境

Tintin妈认为,这是不知不觉中,通过父亲的故事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特性,也容易就串联起一个当年的全球化的场景。因为她的父亲作为时代亲历者的这些故事,让她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多了一份亲切感。

也让她明白,是因为父亲这一代人的付出,才有今天的繁荣。

因此,她也尝试用这样的方式跟孩子讲故事:她会将父亲跟她讲过的挖山洞的故事、经历台风的故事都讲给自己的孩子听。

我们该怎么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先 为什么要跟孩子聊那些逝去的祖先(6)

△ 故事能启迪人的智慧

她也会将自己的童年的故事告诉孩子,例如那些跟邻居借烧透的“蜂窝煤”搬到自己家引火的小心翼翼走路的过程;例如童年时上山祭祖那些充满仪式感的场景:

看着父亲把祖墓前的杂草扒开,盯着家里的五叔把墓碑上的刻字描红,听着远从各个城市回来的亲人聚在祖墓前讲述先人的故事……

她相信,这些故事,有一天会成为孩子生命中很重要的对历史认知的鲜活片断。

02

为什么要带孩子走街串巷?

从身边的生活开始,让孩子理解文化和身份

一个旅居海外多年的华人这样告诉我们,他非常痛心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名“香蕉人”:

在海外长大的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因为生活的场景所限,无法从生活周边的小街巷中,从回家祭祖的仪式中,从过年的仪式中,感受到这种真真切切的中国文化特性并产生认同感。

我们该怎么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先 为什么要跟孩子聊那些逝去的祖先(7)

所以孩子会出现对自己身份的迷失。他坦言,就算听自己讲再多的故事,从书本上学再多的中国文化,都不如孩子一次自己的亲历,因为只有与真实社会的链接,才能对所说的文化内容产生真实的感知。

上文提及的专门从事海外升学顾问的朋友也这样说到,互联网一代的孩子的交际模式更加没有地域的限制,但也更加要对自己所处的地方有更深刻的了解。

他让我们试想一下孩子的交际环境:面对一个西方的同龄人,生活在广州,连黄埔古港的历史都不清楚,那是多么可笑的事情。

我们该怎么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先 为什么要跟孩子聊那些逝去的祖先(8)

△ 广州黄埔古港遗迹

暨大教授、历史学博士秦云周,就是这样一个先知先觉,同时又身体力行带孩子走街串巷,理解身边文化的父亲。

采访他的时候,他这样说到:女儿从小对历史的认知就是得益于他长期带她走街串巷的收获。

于是,他的女儿能从路边的一块石头的纹路上发现这可能是一块不寻常的石头,也因此联系到当地的考古部门检证石头的出处的年代感和历史感。

我们该怎么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先 为什么要跟孩子聊那些逝去的祖先(9)

我们该怎么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先 为什么要跟孩子聊那些逝去的祖先(10)

△ 秦云周教授的女儿发现了一块石头

作为一个历史学博士,他呼吁家长多点带孩子了解身边的城市地标,城市老房子,这些就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他认为,如果孩子都不知道身边生活的历史,如何跟未来她要面对的来自全球各地的朋友讲述自己国家和家乡的故事?

与秦博士的认知一样,诺德安达杨琳琳校长也非常急切地说到,一个不知道自己所处城市历史文化的孩子,未来也会是失语的一代人。而她已经在组织学校的孩子走出去,了解身边城市乡村的历史和文化。

在她的安排里,孩子要去看城市的历史博物馆,要去黄埔古港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历史,要去看南越王宫了解广州几千年的历史,陈家祠的建筑之美和它的历史背景……

我们该怎么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先 为什么要跟孩子聊那些逝去的祖先(11)

△ 南汉二陵博物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华师一路8号,于2019年5月17日开放

她认为,广州的城市里有太多的活历史可以让孩子学习,当孩子能够理解上辈人为建设这个城市付出的努力,也就能够更好地接过父辈的旗帜,更好地书写未来。

秦云周博士更希望能够以家庭为单位带孩子去认知。他认为这样会与学校的带动形成更好的双向互动:

因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最重要的一环,以家庭为主体带动孩子认知的这种模式,孩子获得体验的深刻程度远胜于其它形式。

我们该怎么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先 为什么要跟孩子聊那些逝去的祖先(12)

△广州市海珠南华西路栖栅南街

03

为什么需要身份认知和文化认同?

知道我是谁,我在哪里,才能探索我要去哪里

对于海外升学顾问来说,他们的共同感受是:一个即将要出国的孩子,尽管已经去过很多国家和城市,但对各个地方文化以及自身文化的理解,却依然是很浅层的认知。

BMC人文课程学术总监Ethan老师跟我们举了一个他辅导过的C学生的例子:一个拥有多重文化背景的华裔,出生在匈牙利,在中国读小学初中,高中开始在美国生活学习。

当被问及“你从哪里来”时,C学生却认为他无法回答。因为他在匈牙利却不会说匈牙利语,在中国长大却不了解中华文化,在美国生活却不理解大众的观念……尽管确实是在这三个地方成长,但C同学认为自己并没有找到相应的身份和文化归属。

我们该怎么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先 为什么要跟孩子聊那些逝去的祖先(13)

△如果生活在某一个具体的地方,缺少对具体生活地点的联结感,那就会缺少文化归属感。

在他看来,在中国长大却不了解中华文化,是一件非常痛心的事情。这也是他致力于推动人文教育的出发点。

他认为,当家庭有意识地帮助孩子了解家庭的过去,也带孩子去体验身边的文化,那么当孩子开始接触人文教育的时候,就能够形成书本和真实世界的链接,不会成为失语的一代。

我们该怎么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先 为什么要跟孩子聊那些逝去的祖先(14)

“前期体验感的足够能够很好地帮助孩子在高年级的学习中理解东西方历史和文化”,他说,没有之前的铺垫,人文教育也会成为孩子认知中的空中楼阁。

诺德安达的杨琳琳校长就非常清晰真实世界与书本链接的重要性。因此,她与初中的语文老师一起在学校里设立了一个人文剧场。

她的目的在于,在带孩子去了解身边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同时,同步进行人文课程的学习,然后让学生在这个小剧场里进行分享。

在她看来,“就算是十分钟的表达,也能够看到他们在人文的、家庭教育的、身边事和物的认知中汲取到的精神力量。”

我们该怎么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先 为什么要跟孩子聊那些逝去的祖先(15)

我们该怎么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先 为什么要跟孩子聊那些逝去的祖先(16)

我们该怎么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先 为什么要跟孩子聊那些逝去的祖先(17)

△ 学生们在阅读书籍以及分享感悟(图源广州诺德安达学校)

上文的Tintin妈说自己是歪打正着了地做对了一些事情,例如她确实做到让自己小孩的童年记忆中有很多来自家乡的、长辈故事的场景。

但是,对于所在城市文化的认知,她也坦言自己没有做到这一点。于是,如何利用周末的时间,带着孩子去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她认为是接下来很重要的功课。

与此同时,行动派的她也给孩子报了人文素养课,让她意外的是,理科思维的孩子却非常喜欢这样的人文课,因为孩子已经明白,了解东西方文化有助于他未来的海外学习和生活,但却也意外收获了“人文学科对理工科学习的帮助,特别是哲学科目的学习”孩子如是说。

我们该怎么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先 为什么要跟孩子聊那些逝去的祖先(18)

△ 家校共筑良好的学习环境(图源广州诺德安达学校)

家庭成员对跟孩子讲过去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家风传承教育,也同时会是孩子理解历史的非常重要的窗口,因为有真实的身边故事的历史,才是鲜活和能够更好传承下去的。

秦博士认为,这些家庭教育与带孩子了解身边的城市文化以及人文教育一起,“它们有利于孩子形成一个立体的认知,从而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国家、民族、历史文化。”

换句话说,我们身体力行地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认知,也对自己的文化产生认同,目的就是让孩子知道我是谁,我在哪里,才能更好地探索我要去哪里。

我们该怎么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先 为什么要跟孩子聊那些逝去的祖先(19)

△ 秦云周教授女儿在博物馆探索

精彩内容:历史学博士秦云周:如果孩子喜欢去博物馆和老街巷探寻,可能就是未来的历史学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