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南站以后还启用吗(乌鲁木齐南站见证首府40年出行沧桑巨变)

乌鲁木齐南站以后还启用吗(乌鲁木齐南站见证首府40年出行沧桑巨变)(1)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的乌鲁木齐南站 (图片由新疆铁路部门提供)

乌鲁木齐南站以后还启用吗(乌鲁木齐南站见证首府40年出行沧桑巨变)(2)

1984年在原基础上扩建后的乌鲁木齐南站 (图片由新疆铁路部门提供)

乌鲁木齐南站以后还启用吗(乌鲁木齐南站见证首府40年出行沧桑巨变)(3)

2004年建成的乌鲁木齐南站(记者 马元 摄)

乌鲁木齐南站以后还启用吗(乌鲁木齐南站见证首府40年出行沧桑巨变)(4)

2016年投入使用的乌鲁木齐站,已成为旅客运输主力。(记者 曹华 摄)

乌鲁木齐南站以后还启用吗(乌鲁木齐南站见证首府40年出行沧桑巨变)(5)

刘永立正在通过数字化指挥系统对乌鲁木齐南站和乌鲁木齐站的各点位实时查看。(记者 曹华 摄)

新疆晨报讯(文/图 记者 曹华)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座承载记忆的火车站,它如同跳动的脉搏,记录着城市的变迁和人们关于出行的故事。50多年来,乌鲁木齐南站就是乌鲁木齐这座城市的脉搏,它伴随了乌鲁木齐人半个多世纪,留下了许多人匆忙的足迹。

今年8月,一则关于乌鲁木齐南站的消息,引起了首府市民的广泛关注:从9月1日起,进出疆列车将不再停靠乌鲁木齐南站。这意味着,今后从乌鲁木齐始发和终到的列车将主要集中在新建的乌鲁木齐站,而乌鲁木齐南站从主角变成配角,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铁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乌鲁木齐南站也由当初土灰色的小二楼,变成如今有大理石墙面的三层楼。随着乌鲁木齐站投用,南站如今主要承担起旅客运输的补充和货运任务。南站地位从主角到配角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进步,成为乌鲁木齐人的一段美好回忆。

功能:几经风雨 从主角变配角

其实,自2016年乌鲁木齐站投入使用以来,从乌鲁木齐南站始发终到的列车就开始逐渐向乌鲁木齐站转移,并且转移步伐不断加快,南站客流持续减少。

今年国庆期间,乌鲁木齐站和南站单日最高旅客发送量达6万多人次,其中乌鲁木齐站占8成以上,是绝对的输运主力,南站则变为辅助。一进一退之间,折射出新时期乌鲁木齐铁路枢纽格局的变化。

乌鲁木齐南站建成于1962年,当时新疆第一条铁路——兰新铁路通到了乌鲁木齐,该火车站站随之成为连接新疆和内地的交通枢纽。随着新疆铁路逐步向南北疆延伸,南站的枢纽地位愈发凸显,兰新铁路、兰新高速铁路、北疆铁路均交会于此。

2016年乌鲁木齐站投入使用后,乌鲁木齐地区的铁路交通格局开始转变。新建的高铁站定位高、起点高,着眼于丝绸之路核心区交通枢纽中心,设施设备水平更是一流,同时还对接了地铁、公路客运、民航中转等多种交通途径,可以实现面向乌鲁木齐各个方向的快速换乘。另外,乌鲁木齐站南北广场还规划了商务金融区,成为高铁片区开发建设的吸金洼地。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50多年来,南站片区的人流、车流越来越大,并相互交织在一起,但火车站没有配套停车场,加之设施设备老旧、不够完善,更凸显了新建一座全新高铁站的必要性,它不仅将新疆带入高铁时代,还能让高铁片区成长为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

如今,乌鲁木齐南站定位为旅客运输的补充车站,同时承担更多的货运任务,褪去主角光环的南站,50年的岁月镌刻在它身上,成为乌鲁木齐人的永远记忆。

变化:“全疆交通枢纽”两次扩建

“我们现在看到的南站是2004年新建的,之前还分别有1962年和1984年的老楼。”家住乌鲁木齐南站附近的72岁老人王守意回忆说。

王守意上世纪70年代来新疆后,一直在南站周边干个体,他卖过报纸、早餐,开过商店,目睹了南站40多年的变化。“南站最早的站房是一幢很小的二层楼,墙面就是土灰色的水泥墙,站前广场比现在的小,停着老式的公交车。也没有暖气。”王守意说,他刚来新疆时,南站周边几乎看不到楼房,全是平房。当时铁路没有封闭,火车跑得也慢,大人和小孩横穿铁路的现象很常见。站前停车场、周边道路也都是土路,遇到下雨天,地面泥泞。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开始没多久,到南站坐车的旅客不是很多,一天也就不到10趟车开行。出疆列车只有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疆内大部分方向还不通火车。”王守意回忆,1984年,乌鲁木齐南站的小二楼拆了,在原来基础上建起的新火车站也是二层楼,但面积比之前大了很多,候车厅也宽敞许多。那一年,他在南站附近开了一家小商店,乌鲁木齐至库尔勒的铁路也开通了,来乘火车的旅客一下多了起来,商店的生意也非常火爆,他干了两三年,就用积攒的钱又开了一家饭馆,生意也一直很好。

“从上世纪90年代起,疆内铁路越建越多,南站的客流量也一年比一年多了。”王守意说,2004年,南站再次完成扩建,3层楼,墙面是大理石的,看起来漂亮多了。

在两次扩建中,乌鲁木齐南站的交通枢纽地位愈发突出。原先南北疆到内地的列车都要在南站停靠,后来新疆铁路部门将部分南北疆开行的旅客列车调整为直达内地、不再停靠南站,缓解了乌鲁木齐南站的旅客运输压力。

服务:一个指挥中心管俩火车站

刘永立是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站指挥中心的一名客运调度员。1990年,20岁的他来到乌鲁木齐南站工作。“当时南站只有两个站台、3条轨道,候车室只有两层,客流也比较少。经过两次扩建后,南站现在有5个候车厅。”

刘永立刚到南站时干了半年多的门卫,让他记忆深刻的是,他每天都要给拉煤车开门,这些煤炭是送到火车上给旅客烧水用的,这在当时非常普遍,而现在列车早已使用电热水器,用煤烧水也成为了历史。

刘永立在南站当了20多年客运员,主要工作就是面对面服务旅客,在站台上引导旅客上下车、出站以及维护正常的乘降秩序。“以前要想服务好旅客,就全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比如,你要在人群中及时发现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孩子,以便第一时间上前帮忙。火车进站时,要注意旅客是否进入站台黄线内,要及时排除危险。”刘永立说,丰富的经验对于客运员非常重要,因为站台很长,人流又多,总会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2017年,乌鲁木齐站成立了指挥中心, 刘永立成为指挥中心的一名客运调度员,从“客运员”到“客运调度员”,虽然只多了“调度”两个字,其中的变化却很大。刘永立说,在指挥中心的显示大屏上,他们能看到南站、乌鲁木齐站1500多个点位的实时画面。客运调度员就相当于这些点位的巡查员:发现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孩子,可以第一时间呼叫工作人员上前提供帮助;发现某个通道客流过大,可以提示前方采取措施分流,大大提高了服务旅客的效率。

“以前南站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几乎是空白,只有一个中控室,使用类似于广播这种传统的指挥方式。乌鲁木齐站投入使用后,我们是一套人马,同时管理着两座火车站,凭借的就是现代化的数字信息手段。”刘永立说。

从南站到乌鲁木齐站,是乌鲁木齐人出行方式的一次重要改变,代表着人们在追求更快捷、更舒适出行中取得的成就。

“刚到南站工作那会,列车开行高峰期候车厅总是满满的,进站旅客甚至排到了站前广场,刮风下雨都是如此。现在,乌鲁木齐站候车大厅非常宽敞,座椅也多;饿了不出站就能解决,站内都是品牌餐饮企业;接送旅客的车辆可以直接开到地下停车场,用微信结账也非常方便。”刘永立说。

从乌鲁木齐南站到乌鲁木齐站,不仅体现出国家的发展成就,也体现出旅客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需求转变,这种变化,正是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巨变。

【晨报爆料热线:0991-8801111】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