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f8f战斗机?聊聊F-8不华而实的
厚厚的机身 薄薄的机翼 下颌进气道,“十字军战士”F-8长得即使说不上丑、至少也和俊沾不上边。作为一款设计于50年代初、淘汰了近五十年的舰载战斗机,F-8在当今的存在感并不强,但除了“十字军战士”、“最后的航炮武士”这类颇有点历史感的绰号以外,F-8其实还是史上唯一投入服役的采用可变安装角机翼的战斗机,仅从这一点上看,F-8也可以拿出来聊一聊了。另外“十字军”在古代欧洲是教廷征召的军队,能参加十字军是当时欧洲骑士的一种莫大荣耀。所以“十字军战士”这样的绰号,似乎也表达了一些对这种飞机的推崇和期望。
F-8“十字军战士”
所谓之固定翼飞机,是相对旋翼机而言,指的是机翼(或者说升力部件)与机身的连接是相对固定的,这样的情况下,机翼与机身的相对关系由三个参数来决定:安装角、后掠角和上(下)反角,一般情况下这三个角度都不可调,所以才叫固定翼,但有一些特例,最常见的大概就是变后掠翼,上期聊的苏-17就是一种;安装角简单而言就是指的机翼所在的平面与机身纵轴之间的夹角,到目前为止,其它飞机的这个角度都是设计时计算好、生产时固定牢,唯独F-8做成了可调的。至于上反角或下反角有的也能调,但那可能就要叫扑翼机了,当然由于材料的弹性造成的变形不能算在内。
变后掠翼苏-17
通常情况下,由于安装角固定,飞机要增大机翼的迎角时,机身的迎角也必然随之增大,安装角可调,就意味着在机身纵轴保持指向不变的情况下、单独改变了机翼的迎角,所以有的地方也直接称为可变迎角机翼。这么做其一是直接提高了升力和阻力,进而能降低着陆速度,这是任何飞机设计师都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之一;其二是在起降时机翼保持较大迎角的情况下,机身的迎角可以小一些,机头指向于是可以更加“朝下”,飞行员的视野能得到很大改善,这样也大大提高了着舰安全性。当然增加了一套机构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增重,五十年代初期喷气式飞机的速度越来越高、起降速度却恰好是越低越好,因此这就成了一个必须解决的矛盾,也正是这个矛盾让各种方案层出不穷,垂直/短距起降、变后掠翼、包括F-8的变安装角,都是源自于对这个矛盾的解决思路。
起飞和降落时机翼前缘抬起来增大迎角
F-8最早开始设计是1952年,那时候变后掠翼技术还没出来,或者说还没有进入实用。在不同的后掠角状态下,同一架飞机的飞行特性变化比较大,米格-23只能设置三种后掠角,即使这样也有人说驾驶米格-23相当于驾驶三架不同的飞机;F-14上有计算机对操纵进行补偿,飞行员不用过多操心后掠角变化后飞行特性的改变,这才使得变后掠翼真正成为实用技术。相比之下,仅仅在起降阶段改变迎角,并且最大只有7度,并不会改变飞机的操纵特点,因而飞行员的训练和适应也简单得多,同时调整机构也相对简单得多。这种机翼刚出现的时候也可谓是一大创新,设计团队还因此得了个什么奖。
F-14的变后掠翼
当然这种方式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在结构上,变安装角如果用在中单翼或者下单翼上,会占用一部分机内空间,因而只对上单翼比较友好;其次是主机翼是最主要的升力部件,在战斗机高过载机动时受力环境非常严峻,因此对活动连接部位也提出了更高的强度要求;最后就是这种方式只在起飞降落阶段管用,在飞行的其他阶段基本派不上用场,相关的调整机构在飞行中几乎完全成了死重,也有点得不偿失的感觉(墨林并没有查到飞行中机翼是不是可变的确切资料,哪位大神有的可以提供一下学习学习)。所以可变安装角这种方式,在F-8之后也随之被放弃,变后掠翼风行了一阵子,最终还是回归到形状更复杂、气动效能更高的固定机翼,连完全继承自F-8的A-7攻击机也放弃了可变机翼。
飞行中就要恢复到正常状态
F-8在越战初期参加过实战,并且战绩还不错,据称一共击落了19架米格战机,其中16架是米格-17、另3架是米格-21,另外据称有11架F-8在空战中损失,但美军只认可3架。F-8是最后一种以航炮为主战武器的战斗机,前机身两侧各安装了2门20毫米航炮,但F-8初期这些战果里大部分却都是AIM-9的战果,被航炮击落的只有4架,这与通常所认为的F-4初期战果不佳是因为没装航炮又有些出入。有些人认为这种情况与两种飞机飞行员的训练有关,F-8飞行员接受的主要就是航炮模式下的空战训练,因而拥有更多的空战经验,可以在实战中寻找到更多机会,并机动到更加合适的位置;而F-4飞行员因为大量时间投入对地攻击任务,空战训练时间则相对少得多,这在战后也成为美军训练方式转变的一个缘由。
后期的F-8E也可以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F-8也有几个改型,但总数量并不算多,有资料统计是1219架,最后一款战斗型是F-8E,也具备挂载炸弹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能力;另一个比较大的改型是RF-8照相侦察型,有RF-8A和RF-8G两种。RF-8比F-8服役时间更长,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RF-8就出动并拍摄了大约16万张照片,这些照片全部是在低空拍摄,危险性相当高。最后一架F-8E于1976年退役,但RF-8G则一直服役到1987年。
这是RF-8G,侧面的小黑框是一个照相窗口
RF-8在越战中也有损失。中国航空博物馆前几年展出了一段RF-8A的残骸,因为残留部分太少,只有后机身包裹着发动机加力燃烧室筒体的一小段外壳。因为残骸的来源是“某国转交”,时间段是清楚的,所以大致判断出是美国海军单发战斗机F-8系列;机身上还有残留的一段半截字母,看了半天依稀认出来是“VFP-63”,于是敲定RF-8,最后又对比了一番RF-8A和RF-8G的后机身照片,终于发现RF-8G的后机身应该是腹鳍,但这段残骸上却连安装腹鳍的痕迹都看不到,却正好有一小截突出物能与RF-8A上的一段天线对上,才最终确定是RF-8A,这个过程中间费了不少时间,也算是有点意思。
这是RF-8A
航博收的残骸,里面还有一截发动机筒体
RF-8A的服役量也不多,被击落的更少,但查找所有资料记载的RF-8A的战损,却都无法确定究竟是哪一架、何时被击落、哪位飞行员驾驶。随着时间慢慢流逝,上面这些问题恐怕越来越难以查证了。
后面几架飞机都来自同一个单位
码字不易,觉得不错就点个关注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